寇晓东 杨敏
摘 要: 为了解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特征与发展趋势,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Ⅴ,梳理2012年以来CNKI中社区治理研究文献,发现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集中于东中部地区高校,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和本土化特征,研究内容经历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蜕变,社区党组织通过整合政府行政力量和社会自治力量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此提出构建结构—过程视角下党组织嵌入城市社区治理的逻辑分析框架,旨在为新时代党组织嵌入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社区治理; 文献计量; 可视化; 社区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 D08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21.01.009
Abstract: To make people understand the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this paper, with the help of visual software Cite SpaceⅤ, has shown the CNKI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research literature since 2012, and found that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research is concentrat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log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Party organization embedded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e-process, which aim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study of Party organization embedded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 community governance; bibliometrics; visualization; the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
一、问题提出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2.57%[1],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表明我国城市社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社区治理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十八大之后,社区治理被首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献,被提升到执政战略的高度[2],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随着政策的出台,各地也开始探索社区治理实践,三社联动、四社联动、社区治理共同体、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道”、上海区域化党建等相继出现。针对社区发展现实和中央顶层设计要求,学者们从社区治理的主体构成、运行机理、个案分析、模式总结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理论研究。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治理领域的研究到底经历了什么变化?理论界是否呼应了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新要求?未来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重点议题有哪些?
笔者关注的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取得了哪些进展,存在哪些研究热点,又有哪些研究不足,未来的社区治理将如何发展等。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全面了解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历史脉络,以便为社区治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提供参考。笔者试图在已有学者对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 V,对2012年以来CNKI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国内研究现状和未来研究趋势,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分析框架,以期为社区治理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的子数据库(CSSCI)作为检索平台,检索主题为“社区治理”、“社区建设”、“社区服务”或“社区管理”,检索日期是2019年12月4日,检索2012年以来的所有期刊论文,剔除访谈、征稿启事、会议通知及农村社区治理研究等无关文献,最后得到了2834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scientific knowledge mapping)分析基于应用数学、可视化技术、科学计量学以及图形学等发展而来,以海量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知识图谱的绘制揭示某个研究领域的作者、机构、演变历程及前沿热点等内容。笔者运用的知识图谱分析工具是由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 space Ⅴ软件,该软件可以绘制基于主题和领域共现分析及科研合作网络分析的知识图谱,形象反映某一研究的热点及重点话题[3]。在此主要运用其共现分析功能,绘制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知识图谱,可视化结果作为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的重要参考。
三、我国社区治理研究现状
(一)发文机构及作者网络分布研究
1. 发文机构
发文机构通过反映文献的地域来源可以有效评价学术机构影响力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作者的学术背景。笔者将发文量在20篇以上的机构进行整理汇总(表1),发现发文机构主要集中于我国东中部地区高校,主要以华東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等高校为主。
科研机构合作网络主要依赖于机构间的合作撰文形成,因此本文利用Cite space V的机构合作共现分析功能,得到了如图1所示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可以发现,图中共有336个节点、82个连接。从研究合作角度分析,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与其他科研机构之间合作最多,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和其他机构之间存在紧密合作,中国科学院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等机构也与其他科研机构之间有较多的合作,南开大学、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院等高校虽然发文量较多,但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较少。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较少,科研机构之间联系不紧密,学术交流不够频繁。
2.发文作者及合作网络
论文是学者的主要学术产出,是衡量学者在某一领域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作者或作者群之间的交流情况可以反映学术成果的传播和交流状况,沟通与合作可以促进学科进步。利用Cite space V对发文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统计发文量在7篇以上的作者(表2)并生成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图2),图中共有273个节点、77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21。
发文量方面,4位学者发文量在10篇以上,是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重要力量,其中陈伟东发文量最多、达23篇,是图谱中最显著的节点,吴晓林、何继新、原珂三位学者的发文量都在10篇以上,在图谱中也形成了重要节点。合作网络方面,从图2中可以明显看到,除了陈伟东和学者们之间建立了一些联系之外,其他学者之间合作较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学者合作网络较为松散,大部分学者不存在或者仅有微弱的合作关系,多以独立研究为主。
(二)研究进展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以来,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快速发展,研究内容也渐趋多元化。因此笔者借助Cite space V的关键词共现功能,分析不同时段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热点,以期得到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演进趋势。
在Cite space V中,简化网络并突出其重要性,运用Pathfinder进行网络剪裁,其他采取系统默认设置,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3)。
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的要求之后,在政策的指引下,学者们围绕社区治理的理论研究逐渐增多,这一时期呈现的关键词有:社区建设(133次,中心度0.22)、社区自治(51次,中心度0.07)、基层治理(51次,中心度0.01)、城镇化(30次,中心度0.08)、合作治理(21次,中心度0.07)、居民参与(12次,中心度0.04)、共同体(11次,中心度0.02)等,反映出基于这一时期学者们根据我国政府的政策文件要求,开始将基层民主、协商治理等融入社区研究之中,社区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初见端倪。李东泉和蓝志勇通过审视城市化进程中的四类社区,提出要建立以“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为目标的新的社区发展观[4]。魏智慧、党睿以中山市为例,围绕社会融合的总体目标提出只有将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管理[5]。此时,学界从社区管理研究逐步转向社区治理研究,研究视角也开始呈现出跨学科发展趋势,研究方式渐趋多元化。
2014年开始中央强调将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实到城乡社区。这一时期,增加了三社联动(20次,中心度0.04)、基层社会治理(13次,中心度0.05)、协商民主(9次,中心度0.02)、治理现代化(7次,中心度0.02)、网格化(10次,中心度0.01)、市民化(5次,中心度0.01)等新的关键词,研究结合我國城市发展现状引入了多元主体。明亮等分析社区“三社联动”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社区发展需要推进精细化治理 [6]。刘建平等认为由于社会变迁的路径依赖,我国社区治理处于过渡型阶段,提出政府行政力量介入和社会自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7]。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健全体系、整合资源、增强能力,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这一时期社区更加注重体系化,治理结构(7次,中心度0.01)、共建共治共享(6次,中心度0.01)、党组织(4次,中心度0.02)、多元共治(4次,中心度0.04)、微治理(4次,中心度0.01)等成为社区治理研究的热点话题。随着治理实践的丰富,学界研究也逐渐成熟。然而新时期面对城镇化的迅速发展,社区治理问题激增,同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社会化媒体技术的网格化社区管理已经难以满足社区和居民需求,网格化管理逐渐向网络化服务过渡,不仅仅局限于向社区行政事务延伸,更转变成为构成社区良性政社关系的载体[8],随着社区“去行政化”改革不断推进,不断丧失行政资源的社区一时无力承担治理重任,除了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之外,志愿者、社区党员、居民群众等开始参与社区治理[9]。
总体来看,在2012-2019年间,“社区治理”“城市社区”“社区建设”等关键词一直保持高热度,并与“社区自治”“城镇化”“社区参与”等关键词紧密联系,反映了这些关键词的重要性。“共同体”“协商民主”“基层党组织”“共建共治共享”等关键词,自2016年提出后一直是学界研究热点,反映了目前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方向。
(三)热点探析
1. 十八大以来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背景
治理重心下移导致大量行政力量介入社区,参与社区日常事务和居民公共生活,社区工作者忙于应付行政事务,对居民的诉求不能及时满足,居民也失去了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社会自治力量不足,社会组织过度依赖政府权威和资源,发展相对缓慢。为此,学界提倡政府转变职能,通过向社会授权赋能,发挥好政府和社会的各自优势,正视多元主体的诉求,激发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10]。在此背景下,“三社联动”“四社联动”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出现,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等协作治理,推动社区治理从“行政化”转变为“社会化”。
2. 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城市社区治理不仅受到管理学、行政学、社会学等学科学者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领域的关注,研究视角呈现出多元特征。梳理文献发现,“社会资本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 “协商治理理论”等正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要理论视角。王芳等认为我国社区治理和协商民主具有目标一致性[11]。刘玉珍以城市居民“占地种菜”现象为例,通过分析居民对土地的情感需求,构建了社区合作治理模式[12]。陈光从法制化视角出发,提出社区治理需要融入法制化理念原则,提升社区治理中公共政策的品质[13]。李东泉等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切入点,以成都市某街道社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社会资本在社区治理促进社会融合过程中的作用机制[14]。同时,现有研究成果大多属于理论规范研究和案例研究等质性研究,理论研究包括对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路径、情感治理、治理模式等;案例研究以单案例研究为主,基于社区治理实践的考察,总结社区治理的经验或者提出改进措施。
3. 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治理历程梳理。伴随着城市社区从单位制到街居制再到社区制的婵变过程,治理主体也由政府转向了市场、社会等多元治理主体力量,学界梳理了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的历程。袁方成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将其分为社区转型(1978-1990年)、社区建设(1991-2012年)和社区治理(2013年至今)三个阶段,相应反映了国家权利从收缩回归、扩张下沉到嵌入渗透的转变[15]。夏建中也做了相似的划分,包括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三个阶段 [16]。此外也有“两阶段”、“五阶段”等划分。综合看,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即从社区服务到社区管理再到社区治理这一动态变化过程,尤其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进一步明确了社区从管理到治理的改革。
二是社区自治研究。社区治理“内卷化”危机研究,是其中的核心议题。近年来社区自治的概念在学界得到关注,但实际上社区治理结构更趋科层化,社区功能也更趋行政化,社区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治,导致了社区“内卷化”危机[17][18]。易臻真认为社区治理“内卷化”危机的出现源于政治体制改革,社区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任务[19]。陈伟东从根源入手,经过分析发现“内卷化”危机源于居民主体性的缺失,破解的根本途径就在于赋权居民,因此社区治理需要重新唤起居民的主体性,使居民由被动参与社区治理变为主动参与,从而实现社区善治[20][21]。
三是治理主体研究。随着治理主体多元化,学界开始聚焦不同治理主体的功能和作用。李培志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发现社会组织凭借其专业化服务能够有效增进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2]。曹海军等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社区治理在党建引领下,更加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23]。叶国兵提出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实现治理主体从一元向多元转变,不仅要发挥党委政府的资源整合能力,也要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从而建立一体化治理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24]。姜振华以北京市将台地区“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为例,探讨了其中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运作机理,最终形成了“互构性关系”[25]。
四是治理模式研究。在实践层面,各地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治理模式。如深圳南山的“一核多元”模式、成都武侯区的“项目制”模式、北京东城区“双报到”机制、安徽“铜陵模式”等。学界也围绕各地实践进行案例研究。刘蔚和黄家亮以老旧小区改造为例,提出构建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路径[26]。孙涛深入研究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和不足,提出网格化关系要深刻洞察其本质和运行逻辑[27]。这些案例研究从学理上深化了治理模式的理论内涵,为各地实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四、研究局限与不足
第一,理论深度与体系构建有待加强。受西方社会学理论影响,我国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视角包括“社会资本理论”“协商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等,但研究中难免存在不适合我国社区发展实际的问题,尤其在我国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的情境下,发展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理论是亟须推进的工作。此外,尽管一些研究对社区治理实践进行了述评,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其内部运行机理的研究,也需要做进一步的重点探索。
第二,党、国家和社会关系有待深入。长期以来,我国社区治理研究主要围绕国家与社会、行政与自治两个主题,对基层治理是国家主导还是社会自治的探讨较多,对此学界试图引入党组织这一主体,通过社区党组织组织动员、整合资源等优势来全面协调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但目前学界对其关系的探讨,停留在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类型、方式和结果方面,缺乏对党组织、基层政府和社会三种治理主体间关系的明确界定及逻辑内涵的分析。
第三,研究视角亟须拓展。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行政学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主流视角,来自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视角的研究相对不足,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当前,我国城市社区超越了国家和社会二元论,处于党、国家和社会三者力量相互作用之下[28],社区中问题更趋复杂化,因此需要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视角更多介入,同时政治学、社会学和行政学的研究范式也需要进一步更新,如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范式虽然对社区建设的制度结构进行了理性思考,但仅关注了自上而下的制度结构本身,缺乏对社区的动态治理过程的考察。
第四,研究方法需要更新。已有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理论规范和案例相结合,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发展,社会治理主体不断增多,面对更加复杂的社区治理问题,仅仅依靠案例研究或者理论研究已经难以满足需求,所以需要探索更具普适性的研究方法来打破存在的研究困境。此外,量化分析在社区治理研究中使用相对较少,大多是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来研究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问题,而社区治理不只是居民参与,还涉及大数据技术、模式创新、主体间关系等主题,因此社区治理的研究方法需要更新,引入量化研究方法研究社区治理问题,同时注重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协同。
五、研究框架构建
面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现状及研究趋势,社区党组织不论是在实务界还是理论界都得到了广泛关注,各地实践探索及学界研究都表明党组织作为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从学理角度,更需要我们回答党建引领下的城市社区治理是如何运行的,其深层结构和运行机制又是什么。与此同时,尽管学界阐释了社区党组织建设对于社区治理的重要意义,但党组织如何进入社区场域并未明晰,党组织作用发挥的逻辑机理也尚未明晰,需要学界进一步探索。
笔者以“党组织嵌入”为切入点,试图厘清党组织嵌入城市社区治理的结构和过程机理,在对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热点及进展梳理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社区党组织嵌入对社区治理能力影响的多案例比较分析框架(见图4)。
(一)研究思路
在政治学研究中,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系统整体,有独立的发展目标,组成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围绕发展目标形成一定的结构并以有序的方式关联,从而发挥社会功能[29],虽然在政治社会领域,结构功能主义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由于侧重研究相对静态的社会制度规范,而忽视了社会治理的动态性,显得“静态有余动态不足”,因此笔者借鉴吴晓林对社区治理研究的“结构-过程”分析范式,力图综合静态结构和动态过程两个部分,实现宏观结构机理和微观过程机理的连接[30]。“结构-过程”分析范式为我们分析社区中党组织功能实现提供了一种思路,不仅关注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的結构逻辑,同时从微观机理方面挖掘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的过程路径,为我们全面把握党组织嵌入对社区治理能力提升产生的影响提供参考借鉴。
(二)研究方法
采用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将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街道作为研究区域,北院门街道是区重点街道,辖区面积达2.66平方公里,位于西安市市中心,历来是西安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域,既有西安中心城区特色,同时辖区存在消防隐患、交通阻塞、房屋众多、环境污染、治安维稳等现实问题,选取辖区内三个典型社区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分析三个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的结构机理和过程机理,深入挖掘我国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内涵。(见表3)
(三)研究内容
在分析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机理时,首先进行结构逻辑分析(图5)。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发展实际,在个人、组织、系统的框架下分析治理格局。结合社区治理实践,按照“背景—行动路径—效果”逻辑内涵分析学习巷社区、桥梓口社区和贡院门社区治理结构特征,探究不同类型社区结构差异,并对其进行评价。
在进行过程逻辑分析时,通过横向过程和纵向过程的综合分析了解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的过程(图6)。横向过程以社区老旧小区改造为例,探究对于同类事件不同社区采取不同措施而导致的结果差异,纵向比较以社区品牌项目为例,探究不同社区打造社区品牌项目时的背景、过程及最终产生的结果,纵向比较针对同一类事件社区根据自身社情民意采取的不同措施而产生的结果差异。纵横比较相结合,针对不同社区的各自特点以期更加全面、深入了解社区治理能力的过程逻辑。
六、结论与启示
笔者以动态视角对国内城市社区治理文献进行计量研究,通过梳理文献样本的发文机构及作者分布特征、研究进展及热点话题等,提出了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的研究逻辑框架。
第一,从发文机构和作者共现图谱分析看,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东中部地区高校,以华中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为高校代表,但机构间的联系不紧密。同时,主要作者也以这些高校的老师为主,相互之间的合作也以同一机构合作为主,跨机构合作较少,除部分核心学者外,大部分学者间不存在或仅存微弱的合作关系。
第二,从关键词共现图谱看,社区研究经历了从管理到治理的婵变。一方面,基层治理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 “居民自治”“三社联动”“社区参与”“社区党组织”等关键词始终保持热度,学界也引入并借鉴了“协同治理”“公共选择理论”“多元治理”“社会资本”等西方理论视角,在加深研究深度的同时极大拓展了研究视角。同时,社区治理主体趋向多元化,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逐步介入,研究重点从自上而下的社区管理转向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
第三,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梳理,总结了社区治理研究中的热点主题。一是从新时代的背景看,针对我国社区形成“一核多元”的治理结构,学术界开始探索“一核多元”治理结构的内在机理,包括背景、治理模式、治理存在的困境等;二是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改变,研究视角从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行政学开始转向多元化视角,研究方法主要是以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为主的定性研究,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三是社区治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发展历程的梳理、社区自治、治理主体等研究。
第四,现有社区治理研究的不足。目前国内学者更多将西方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国社区发展,西方语境下的治理理论与我国社区治理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冲突与矛盾,因此需要在本土化视角下构建治理理论;多案例研究、跨学科研究成果较少,需要更多借鉴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视角及方法,去拓展和强化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第五,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分析,笔者提出关注社区党组织在其中的角色与作用发挥,进而构建了党组织嵌入城市社区治理的多案例研究框架。当前社区治理实践中,党建引领的社区治理网络正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发挥进行系统研究。因此以“嵌入理论”“治理理论”和“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理论”作为理论视角,选取三个典型社区进行实地考察,运用多案例比较的研究方法深入探析结构-过程视角下党组织嵌入对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框架的建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党组织在社区治理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并结合不同社区的治理现状了解党组织在社区中的作用发挥状况,深挖党组织和其他社区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
再接下来的研究中,应对框架内容的进一步分析有待深入,未来研究根据结构-过程视角下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这一框架,充分完善框架内容进而充分挖掘社区党组织嵌入城市社区治理的结构机理和过程机理,进一步提炼优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策略,以顺应发展趋势减少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阻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2012年城镇化率达52.57%[EB/OL].(2013-06-26)[2020-12-02].http://economy.caixin.com/2013-06-26/100549729.html.
[2]吴晓林.从本位主义到体系研究:十八大以来城乡社区治理的研究走向[J/OL].江苏社会科学,[2020-07-30].https://doi.org/10.13858/j.cnki.cn32-1312/c.20200720.022.
[3]CHEN C.CiteSpace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3):359-377.
[4]李东泉,蓝志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发展的思考[J].公共管理学报,2012(1):104-110,127-128.
[5]魏智慧,黨睿.基于社会融合的社区管理创新机制研究——以中山市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3(11):109-115.
[6]明亮,李春艳,王苹.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研究——以成都市社区治理实践为例[J].晋阳学刊,2016(6):105-109.
[7]刘建平,杨磊.我国城市基层治理变迁:困境与出路——构建一种“嵌合式治理”机制[J].学习与实践,2014(1):94-99.
[8]吴青熹.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社关系构建与演化逻辑——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服务[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8(6):117-125.
[9]王东,王木森.多元协同与多维吸纳:社区治理动力生成及其机制构建[J].青海社会科学,2019(3):126-131,141.
[10]胡雯,原珂,宣朝庆.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社区培力助力“三社联动”[J].理论探索,2019(4):80-85.
[11]王芳,陈进华.城市社区协商:从基层民主到社区共治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J].江海学刊,2019(5):148-154.
[12]刘玉珍.合作治理:新型城市社区居民的土地情感行动及其治理模式[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122-130.
[13]陈光.法治化视角下社区治理“政策围城”之走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519-525.
[14]李东泉,方浩.社会资本视角下社区治理促进社会融合的实证研究——以成都市肖家河街道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19(7):65-74.
[15]袁方成.国家治理与社会成长:城市社区治理的中国情景[J].南京社会科学,2019(8):55-63.
[16]夏建中.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再到社区治理——我国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J].甘肃社会科学,2019(6):24-32.
[17]吴昊,郑永君,谷玉良.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转型社区的发展陷阱及其治理困境[J].城市发展研究,2017(5):85-90.
[18]何艳玲.都市街区中的国家与社会:乐街调查[M].北京:中华书局,2006:77-93.
[19]易臻真.城市社区治理的“内卷化”危机及其化解——以上海市J街道基层治理实践为例[J].人口与社会,2016(1):22-30.
[20]许宝君,陈伟东.居民自治“内卷化”的根源[J].城市问题,2017(6):83-89.
[21]陈伟东,马涛.居委会角色与功能再造:社区治理能力的生成路径与价值取向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8-84.
[22]李培志.引导与自觉: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J].中州学刊,2019(6):79-85.
[23]曹海军,鲍操.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新时代社区治理制度化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OL].理论探讨,2020(1):12-18[2020-04-01].https://doi.org/10.16354/j.cnki.23-1013/d.2020.01.002.
[24]叶国兵.基层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的完善:以南昌禁燃禁放治理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9(5):220-226,256.
[25]姜振华.社区协同治理视野中的“三社联动”:生成路径与互构性关系——基于北京市将台地区的探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73-82.
[26]刘蔚,黄家亮.老旧社区改造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以北京市朝阳区Y社区为例[J].新视野,2019(5):54-59.
[27]孙涛,韩清颖.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基层的创新——以广州市越秀区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9(5):5-11.
[28]吴晓林.治权统合、服务下沉与选择性参与: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社区治理的“复合结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9(7):54-61.
[29]王文龙.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乡村治理模式嬗变与中国乡村治理政策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9(10):117-124.
[30]吴晓林.结构依然有效:迈向政治社会研究的“结构-过程”分析范式[J].政治学研究,2017(2):96-108,128.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