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叶颖
摘 要: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影响扶贫成效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农民思想观念现代化十分关键。扶贫视域下探讨农民思想观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类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扶贫成效的提升、培育新型农民以及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扶贫;农民;思想观念;现代化
“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作为扶贫的内生动力,农民思想观念现代化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尤其到了2020年,脱贫攻坚进入决胜之年,在这一关键阶段,农民的思想观念现代化影响着扶贫成效的提升。本文通过分析扶贫过程中农民思想观念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以期起到引导农民思想观念和助力扶贫工作的作用。
一、农民思想观念现代化对扶贫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扶贫的效果和质量
“农民思想观念变化在当代中国农民一系列变化中最为明显,它对农村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一些处于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民以农为本的思想根深蒂固,且争当贫困户的现象屡见不鲜。另外,受教育程度低、知识水平不高等因素限制了农民智慧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让贫困在代际间不间断。诸如此类,都是农民思想观念不够现代化的表现,影响着扶贫成效的提升。《关于打赢脱贫攻堅战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解决5000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由此可分析得出,在农村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有2000多万要通过政府扶持才能实现脱贫,这种脱贫方式存在较大的被动性,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提升扶贫的质量和效果。农民只有形成现代化的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扶贫中来,才是提升扶贫效果和质量的根本之策。
(二)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新型农民对脱贫攻坚的作用显得愈加重要,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培育不可或缺,但治本之策还要促使农民形成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农民是否真正拥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信心,是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主要区别。由于受传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部分农民还存在不愿学习、不愿接受新事物的落后思想,这样的思想在他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殊不知,贫富差距首先是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差距。随着脱贫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群众对脱贫成效提升的迫切需求,党和政府更加注重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促使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型农民。因而,在扶贫进程中,要坚持对农民进行思想观念上的引导,促使他们形成现代化思想观念,主动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三)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下的热点问题。农民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拥有现代化的思想观念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事实证明,农民思想观念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地方,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程度也越高。以河南省鹤壁市为例,2019年,鹤壁市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政府不断强化农业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创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之路提供了智慧和方案。这样的成绩一方面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引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当地农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密切配合。可见,农民的思想观念现代化对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在一些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程度一定不高。
二、扶贫视域下农民思想观念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偏远地区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农民拥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是实现脱贫的良好助推器。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由于我国农民长期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导致他们不愿参与到市场竞争中。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如今早已不是小富即安的时代。当今世界,若不具备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必然会导致越发贫穷。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农民必须参与到市场中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呼唤农民参与国际接轨,参与市场竞争。纵观我国农村,东部沿海城市的农民市场竞争意识较强,然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加之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他们不愿、也不敢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这样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难免给扶贫成效的提升带来阻碍。
(二)少数农民存在“等、要、靠”懒散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内在的思想支撑,就不会有主动脱贫的外在行为表现。扶贫过程中,少数农民存在“等、要、靠”懒散思想。“等”表现为部分农民存在思想被动、缺乏脱贫的主动性;“要”在精准扶贫中表现为部分农民存在抢当贫困户、争当贫困户的心理,将成为贫困户作为申请国家扶持的途径,变相索要扶贫资金;“靠”在精准扶贫中表现为农民依靠政府财政度日,精神情感上过分依赖党和政府,缺乏自主独立意识。正是由于懒散思想的存在,少数农民成了名副其实的“物质和精神贫困者”。然而,这样的现象并不具备共性,它在一些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民当中较为典型。例如,2019年,云南五德镇一社区居民向当地政府寻求帮扶,但政府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得知,该居民终日无所事事,因此拒绝了他的请求。又比如,2020年,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宰养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便提,在该地进行产业扶贫过程中发现,一些村民脱贫积极性低,给扶贫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农民的组织合作观念较低
农民拥有强烈的组织合作观念能够更好地助力脱贫攻坚。目前,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至27万多家,这样的农民组织看似庞大,但较之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如美、日等国,还显得落后。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还不够高,另一方面也折射了我国农民组织合作观念较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合作组织的形式进行的,农业合作组织保障了农民的收入、保障了农民的权益。例如,美国的农民协会、农民联盟等组织。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民受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目光短浅,封闭自守的思想还未得到根本清除,不愿合作的思想观念导致农民的收入渠道受限,经济利益受损。因此,要实现有效脱贫,就必须使农民形成相互协作的现代化组织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现代化的生产组织形式。
三、扶贫视域下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现代化的路径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增强农民市场竞争意识提供物质保障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能为增强农民市场竞争意识提供物质保障。环境对人的意识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就比较强,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就较为薄弱。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方法措施上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比如,中西部偏僻的农村,其贫困程度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就严重许多,农民思想观念现代化程度也更低。这类地区,要促进经济发展,第一,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有机会、有条件走出去。第二,要转变生产方式,引导农民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促进科技兴农,调整产业结构,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等。第三,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以多种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四,要为农民提供相关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以有利于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为摆脱农民“等、要、靠”思想提供精神支撑
“教育每提高一个等级,现代人在全社会所占比重就会有实质性的增加。”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发展滞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以及思想观念不够现代化等问题,这与农村拥有的教育资源有一定的关系。针对这一问题,解决办法就是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歸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要提高农村教师的薪酬待遇,农村地区条件艰苦,部分人才不愿前往,要想留得住人才,就必须不断提高农村教师薪酬待遇。二是相关职称评定资源也应适当向乡村教师倾斜,唯有如此,农民才能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三是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如今大多数农村办学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一些比较贫困的乡村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仍然较为匮乏,加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阻力。因此,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匡正农民思想价值观念,使他们有效摆脱“等、要、靠”懒散思想,形成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为扶贫成效的提升推波助澜。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使农民形成强烈的组织合作观念
众人拾柴火焰高。农民拥有强烈的组织合作观念能为其形成高效有序的合作组织提供思想指南,助力脱贫攻坚。在脱贫过程中,农民拥有强烈的组织合作观念有利于扶贫成效的提升,有利于农民在扶贫进程中维护个体权益。农民要形成强烈的组织合作观念,较为关键的因素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于农民自身存在的局限性等原因,使得他们很难自发地形成有序高效的合作组织。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村资源整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比如建立并完善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发挥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扶贫模式的优势。又比如,近几年形成的各种产业扶贫项目就是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一种新型扶贫模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58页.
[2]《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23/c_1117235232.htm.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471页.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