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丰 张雪茹 宋远方
【摘要】“区块链+共享经济”模式研究的深入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方向, 虚拟资产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兴资产类型, 适合其大规模共享的途径尚未出现。 通过界定个人虚拟资产的内涵, 并对以往学者关于“区块链+共享经济”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构建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个人虚拟资产共享模式, 进而与传统共享经济模式及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该模式更加适合虚拟资产的大规模共享。 最后, 从资产属性、发展趋势以及理论范畴三个角度, 对构建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共享经济模式的创新以及理论拓展进行讨论。
【关键词】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区块链;个人虚拟资产
【中图分类号】 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1)05-0140-7
一、引言
伴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 数据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生产要素, 并逐渐具备资产属性, 当用户创造并拥有大量线上数据资产后, 其闲置的不仅是由于产能过剩而生成的现实资产, 還有大量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而积累的虚拟资产。 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20年3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64.5%; 报告还指出, 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30.8个小时, 较2018年年底增加了3.2个小时。
随着网民数量和上网时间的不断增加, 网上消费呈指数式增长, 积累的数字化资产也随之日益庞大, 并且种类繁多, 如: 会员, 游戏币, 虚拟装备、人物、宠物或空间, 账号, 记录等。 同时, 形成了很多小型的虚拟资产交易事项, 如爱奇艺会员账号、游戏会员账号等应用服务账号的转让, 游戏装备交易, 游戏人物的代练等。 在虚拟资产的交易中也出现了大量共享账号、共享会员等, 这实际上是一种对于个人虚拟资产使用权的共享。 共享经济就是物品所有者将闲置资产使用权进行共享, 在获得一定收益的同时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以平台为核心的共享经济迅猛发展,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 并逐渐发展成全球资本的“宠儿”。
那是否意味着个人虚拟资产的共享也能够形成有规模且稳定的共享经济市场? 现有的共享经济都是实物资产的共享, 通过简单对比可以发现, 虚拟资产在资产属性和价值的确定、交易以及市场的形成、信任与安全保证等方面皆存在困难, 这本质上是源于现有的信息技术构架难以实现自由数据交易。 在这种情况下, 部分学者关注到区块链这种新型的数据储存和交换构架。 区块链技术实际上是利用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 具有开放自主性、隐匿性、稳定性等特征, 其开放自主性可以使区块链网络的用户快速增加, 即增加使用区块链的用户基数[1] 。
此外, 区块链这一网络结构呈分布式的技术与业务呈分布式的共享经济模式十分契合, 学者们陆续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有学者提出, 可以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透明化等特点解决共享用户信息泄露的问题[2] ; 也有学者提出, 可通过区块链架构的智能合约等职能将共享经济中大量闲散性碎片整合到网络经济平台上, 进而更好地发展当代共享经济[3] ; 还有学者提出, 可以将共享经济原本集成于平台企业的风控、匹配、信任、支付、培训、界面等作用, 利用区块链中不同作用的区块来完成[4] 。 这些学者都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为共享经济提供更多发展的可能, 区块链使共享经济各方参与自由、安全性更高、模式更多样, 因此理论上拓展了共享经济的边界, 也为共享经济的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 那么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之下, 是否可以实现个人虚拟资产的共享? 如果可以, 其共享过程又是怎样的?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
二、文献综述和内涵界定
1. 个人虚拟资产。 在已有的有关虚拟资产的研究中, 既有针对企业的, 也有针对个人的; 既有在旧概念中套入新内涵进行研究的, 也有构建新概念进行研究的。 然而, 对于基于数字技术的以byte形式存在的非实物资产,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边界划分, 因此首先需要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明确的界定。 本文将通过对比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包括无形资产、企业数字资产和知识产权, 逐步明确个人虚拟资产的内涵。
过去的研究大多限于财会领域, 围绕属于企业或具有企业价值的以数据形式存在的资产即企业级资产, 这是因为这些数据只有被企业利用才具有资产属性、明确的法律保护和一定的商业价值。 由上文可知, 关于企业级资产有两种划分:一种是在旧概念中套入新内涵即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会计或财务科目分类上相对于有形资产的概念, 包括企业声誉、信用、名誉等无实体的资产, 是一种传统的企业资产分类方式[5] , 但是, 无形资产在衡量数字资产、虚拟资产上出现了较大困难, 其固有的界定和确认原则也难以适用于数字化资产; 另一种是直接构建新概念即企业数字资产, 企业数字资产是指明确归属于企业组织的以byte形式存在的资产[6] 。 企业数字资产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互联网企业或数字化企业中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甚至成为组织的核心资产, 其具有明确的产权归属、资产属性和价值。 归根结底, 无形资产和企业数字资产都是明确的、企业所有的、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虚拟资产。
本文关注的主要是虚拟资产的共享, 更多关注相对于企业虚拟资产而言的个人数字资产, 在数字经济交易中, 用户通常通过直接购买获得数字资产。 过去的研究主要将个人数字资产分为两大类, 即个人知识产权和个人虚拟资产。 个人知识产权指的是个人的著作权、肖像权、版权等, 是一种简单的具有明确产权划分和保护机制的传统出版类、影像类等实物资产的数字表现, 其表现形式基本与实物形式本质相同、价值相似, 因此它仍然具有传统知识产权的交易模式, 并不具有可共享的属性[7] 。 个人虚拟资产则是依托互联网产生的由企业或个人所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具有收益预期的数字化、非物化的网络经济资源。 具体而言, 个人虚拟资产表现为域名、网络游戏、虚拟货币、虚拟装备、收费电子信箱、收费网络空间、有偿信息服务ID, 其具有产权界定模糊、种类多样、更新迭代速度快、价值衡量波动大等特点[8] 。
2. 区块链技术和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 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妨碍着其发展。 具有共识机制、智能合约、数据追溯等功能的区块链技术, 其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与业务呈分布状的共享经济模式十分契合, 陆续有学者对区块链技术与共享经济模式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 有学者提出“区块链+共享经济”的模式, 其认为区块链和共享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补, 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与共享经济的理念相似, 借助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透明化和信息不可篡改等特点, 能够解决共享经济中用户信息泄露的问题, 有效提高市场监管水平, 降低信任风险、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并减少垄断行为的发生[2] ; 另有学者认为, 通过区块链架构的真实性认证、过程通透和智能合约等职能, 能够将共享经济中的大量闲散性碎片价值整合到网络经济平台上来, 并且现实性地构建出可以激活大众热情、精准化掌握社会剩余资源、高频率大规模互动、实现高效能商品价值升级的长效机制的共享经济共创价值推演模型, 并认为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是当代共享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3] ; 还有学者提出供需区块这一观点, 认为区块链下的共享经济是供需区塊在区块链网络下自发完成价值共创的商业模式, 即区块链网络将共享经济原本集成于平台企业的风控、匹配、信任、支付、培训、界面等作用, 利用区块链中不同的区块来完成, 从而为充分实现个性化定制价值共创提供了可能, 同时其去中心化的模式可以还原共享经济平等、共享和个性化的“初心”[4] 。 这些学者虽然提出了各自的想法, 但实质上都是利用区块链分布式的网络结构和去中心化等特点, 解决共享经济中现存的问题, 为共享经济模式提出更多发展和创新的可能。
在研究个人虚拟资产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已经存在关于个人虚拟资产的交易平台和一些用户间的共享交易, 但仅靠这些平台交易和零星用户间的共享来实现大范围虚拟资产的共享仍然存在很多困难。 通过以往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 “区块链+共享经济”所展现的各种优势让虚拟资产大规模共享有了实现的途径, 然而过去关于数字资产的共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实现方式的架构和总结, 所以需要对具体如何实现大规模虚拟资产共享进行不断的探索。 另外, 虽然已有的关于“区块链+共享经济”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改变现有共享模式的方式, 但将其用于虚拟资产的共享还存在一些困惑: 一方面, 过去的研究更多的是对现有共享经济模式的优化, 而没有对共享经济模式进行变革, 这种优化后的模式能否适用于虚拟资产这一特殊资产的共享, 在过去的研究中相对模糊, 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另一方面, 个人虚拟资产的共享在一定特征上超出了原有共享经济的范畴, 且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 仅对现有共享模式进行改进和优化的“区块链+共享经济”模式会不会拓宽共享经济的理论边界? 接下来本文将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共享经济模式的前提下, 对个人虚拟资产的共享进行深入研究, 并探讨其对现有共享经济理论范畴的突破。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个人虚拟资产共享实现
1. 区块链技术下个人虚拟资产共享交易模式构建。 以前学者们基于区块链对共享经济模式进行重构, 构建的是一种分散式的数据关系来实现虚拟资产的共享。 而本文构建的是一种去平台化的、集成功能的数字资产自由交易平台, 其将原本集中于平台企业的风控、匹配、信任、支付、培训、界面等作用交由区块链技术网络中不同作用的功能区块完成。 基于此, 本文首先推论出两用户之间的共享交易过程, 然后推演多用户下虚拟资产共享网络的实现[9] 。
对于两用户之间的共享交易, 区块链技术从交易前、交易过程中直至交易结束后都提供了保障。 首先, 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和分布式账簿对共享交易前的个人基本需求提供了基础技术保障。 区块链网络是由一个个分布的区块连接而成, 每一位用户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区块, 并自行录入相关内容, 如陈述个人需求数据、自定义个人信息数据, 以及发布个人虚拟资产; 非对称加密技术可以让用户对自己的虚拟资产进行选择性展示与共享, 同时经营共享场景。 其次, 区块链技术中的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这两项技术保障共享交易顺利进行。 两用户交易需要对交易的内容、形式以及价格进行商定并达成最后的共识, 共识机制技术便是帮助用户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技术; 智能合约技术是指在用户进行共享时, 通过共识机制达成的结果自动编码交易合约的具体内容, 并且在双方共享交易开始时自动触发合约执行, 在此过程中监督双方是否存在违约等行为直至交易结束。 最后, 在共享交易结束后区块链的时间戳技术和各节点连接形成的区块链网络保障了用户数据资产的安全。 时间戳技术确保交易过程中用户的数据资产被实时记录且不可修改, 用户供给方在交易结束后可以查看其资产是否被修改, 同时依据区块链网络式分布做出的公允评价为以后的数据交易提供参考以保障交易安全。
在区块链技术的保障下, 两用户之间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进行共享交易, 而多用户之间的交叉共享、两两共享便会形成一个庞大的虚拟资产共享网络。 本文基于两用户之间的共享过程, 推论出区块链技术下虚拟资产的共享网络, 如图1所示。
第一,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共享经济模式可以保证个人虚拟资产共享基本需求的实现, 如实现个人冗余虚拟资产共享、拥有他人虚拟资产使用权等需求。 在开放的区块链网络结构下, 用户可以自由进入该网络, 并在类似于第三方交易平台的界面中选择接入需要的功能区块来满足自身需求。 以数字痕迹这一虚拟资产类型的共享过程来看, 首先, 一方用户的数字资产是以数字痕迹的方式体现, 并且有一定的资产价值, 例如, 某用户对彩妆和服装搭配颇有研究, 想要将自己关于彩妆和服装的物品评价、商品筛选等数字痕迹进行共享, 该用户可作为用户供给方在区块链中接入供给区块, 具有参考需求的用户需求方则可以在区块链网络中搜索匹配到用户供给方; 其次, 用户供需双方在共享过程中, 可以通过建立“私链”就共享内容进行充分的交流, 用户供给方可对用户需求方选择性地开放共享内容; 最后, 用户供需双方可以通过区块链的支付区块或区块链网络中的虚拟货币实现共享交易的资金流动。 以上主要是单一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共享交易过程, 也可以有多方供给或者多方需求, 并通过区块链网络中的各种功能区块充分实现用户共享的各种基本需求后, 实现共享的交叉交易, 最终形成多用户交易的供需网络。
第二, 区块链技术下的个人虚拟资产共享模式可以实现一些附加功能, 如运营、宣传、社交等。 首先, 用户供给方可以通过接入区块链网络中的宣传区块, 将需要共享的虚拟资产进行宣传以提高共享的频率; 其次, 用户可以将虚拟资产的运营管理工作委托于运营区块, 该功能区块将以专业、标准的服务能力, 在市场需求稳定的情况下提高虚拟资产的价值, 帮助用户获取更高的共享收益; 再次, 供需双方在共享过程中除了通过建立“私链”就共享内容进行交流, 还可以就爱好、工作、情感等其他方面进行交流; 最后, 随着某一资产类型共享用户之间“私链”的不断建立和聚集, 会逐渐形成针对该资产类型的“联盟链”, 其他用户通过区块链共识机制的判断不断加入该“联盟”, 最终扩大形成关于某虚拟资产类型的社群, 从而更加便捷地实现用户供需需求[10] 。 可见, 区块链下个人虚拟资产的共享可以实现很多附加功能, 便捷共享过程。
第三, 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虚拟资产共享交易过程的顺利进行, 包括交易安全、监督、数据追溯等方面。 首先, 用户可以接入智能合约区块以保证交易的顺利完成, 共享交易一旦开始进行, 便会触发该区块工作直至共享交易结束, 监督共享交易的全过程; 其次, 区块链网络所具有的数据追溯功能可以对用户虚拟资产的使用进行全时间段、全方位的追踪, 方便用户在虚拟资产出现变动时追溯数据变动过程、变动时间; 最后, 虚拟资产作为一种数据资产, 很容易被破坏、修改, 用户可以通过接入监督区块时刻监督其虚拟资产, 一旦发现其资产被破坏, 就触发智能合约解决具体赔偿问题。
2.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个人虚拟资产共享商业模式分析。 通过上文对个人虚拟资产共享过程的推演, 本文构建了一种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个人虚拟资产共享的商业模式, 但从共享经济或个人虚拟资产交易的角度出发, 是否可能依据现有的成熟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以实现虚拟资产的共享? 对此, 本文将传统的共享经济模式、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模式与之进行比较分析, 进一步讨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个人虚拟资产共享商业模式具有什么特征。 “区块链+共享经济”模式是一种去平台化的、集成功能的数字资产自由交易的平台, 用户可以自由进入区块链网络, 通过其中不同功能的区块实现自身需求; 传统的共享经济模式是一种功能集成控制的平台, 由平台制定规则并作为主导连接供需双方; 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模式属于一种典型的二手市场交易平台模式, 平台仅提供基本的展示、交易功能, 并作为第三方见证者促成共享交易的实现[11,12] 。 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对比找出现存模式下个人虚拟资产共享存在的困难, 以及区块链技术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 如表1所示。
首先, 传统的共享经济模式主要涉及实物资产的共享, 如滴滴顺风车, 该共享模式已十分成熟, 但将其用于虚拟资产的共享仍存在一些困难。 相较于价值稳定的现实资产, 虚拟资产的价值视市场需求而变动, 具有不稳定性, 且对于个性化极高的虚拟资产, 共享双方需要自主地对交易价格、内容和形式进行交流, 而传统共享经济模式中的网络平台对于用户的交流内容有很多限制。 以社交功能为例, 如滴滴聊天区域对数字内容存在限制, 用户无法在聊天区域中一次性地完整展示手机号码, 需要多次发送简短的数字, 而虚拟资产交易双方需要经常使用数字对交易价格等内容进行商议, 可见该模式不能充分且自由地实现社交功能。 区块链技术可以充分解决传统共享经济模式下虚拟资产共享存在的难题, 其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为虚拟资产提供了其存在的基础环境, 并且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接入相应的功能区块, 如支付、宣传、运营等, 实现自己不同的需求, 最终完成共享交易。
其次, 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模式仅实现了很少一部分虚拟资产的交易, 并不能实现大规模虚拟资产的共享。 现有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功能过于单一, 资产价值变动很大的虚拟资产需要共享双方就交易价格、内容和形式进行自主交流, 但现有的第三方交易平台一般直接进行定价。 同时, 由于虚拟资产的种类过于繁多, 第三方平台若提供所有种类产品的共享服务, 其运营成本将远远高于收益[13] 。 而在区块链网络下, 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所有功能, 甚至其不存在的功能将通过区块链网络中不同的功能区块来完成, 所有种类的个人虚拟资产都通过平台展示,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搜索资产, 同时自主选择接入不同的功能区块, 在交易成本极低的情况下完成共享过程。
最后, 现有的两种模式都不能保障用户的数据所有权, 也不能有效降低共享过程中数据改造和数据加工等数据变动的风险。 一方面, 个人虚拟资产本质上是一系列数据的集成, 因此数据权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然而目前我国对于数据权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仍处于起步阶段, 有很多细分的权利问题得不到相应保障, 如数据所有权、收益权、隐私保护权等, 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14] 。 而区块链网络下的共享用户拥有完整的数据所有权, 这意味着用户拥有修改权、使用权、自主选择权等。 用户可以对自身区块进行数据编写, 即用户可以自行输入年龄、外貌、经历等个人信息并进行持续维护; 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技术保证用户能够自由选择想要共享的内容; 区块链信息不可篡改的功能使用戶在共享过程中保障自身的虚拟资产不被破坏; 并且在数据完全属于用户的情况下, 服务商不可随意破坏用户的数据, 同时, 用户供给方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与用户需求方的协商进行自主定价, 不再由服务商直接定价[15] 。 另一方面, 在共享个人虚拟资产时, 其他用户对其虚拟资产的数据改造和数据加工成为用户十分关注且担心的问题。 在现有的两种模式下, 用户不仅承担数据变动的风险, 同时, 由于数据储存在数据服务商的中心处理器中, 用户需要在共享过程中持续性地登录数据服务商的处理器以查看虚拟资产的情况, 这一过程将极大地增加用户的交易成本, 造成用户的交易收益和交易成本不匹配的现象。 在区块链网络中, 用户可以通过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功能就交易的具体协商内容自动生成交易合约并且监督交易的执行, 同时接入监管区块, 实时监管、追踪个人资产情况, 并且区块链的时间戳功能可以记录数据变动的完整过程且任何人不可对此记录进行修改, 一旦监管区块发现使用者对数据进行了违反合约的变动, 智能合约将触发合约协商的解决方案处理此变动[16]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区块链下个人虚拟资产的共享将不再需要第三方平台, 区块链可以通过形成监督、支付、搜索、运营等功能区块, 完成第三方平台所具有和不具有的功能, 对于多样化和个性化极高的个人虚拟资产, 用户可以根据其需求自主接入不同的功能区块, 从而实现个人虚拟资产的顺利共享。
四、个人虚拟资产共享的模式创新与理论探讨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发现, 虚拟资产这一新型资产类型促进了共享经济模式的创新。 同时, 虚拟资产差异化极高的特点导致其共享交易主要依据用户差异化的兴趣、社交、学习等需求实现, 并逐渐趋于社群化。 并且, “区块链+共享经济”的模式不仅适用于虚拟资产的共享, 还有助于现有传统实物资产共享模式的改进与优化, 以及对传统共享经济理论进行拓展。
1. 资产属性差异引起的模式创新。 虚拟资产所具有的排他性、闲置性、非竞争性、可重复使用性等特点, 使其共享过程具备一些不同于现实资产的特征, 所共享的个人虚拟资产也必然具备一些不同的资产属性[17] 。 首先, 虚拟资产价值随市场波动极大的资产价值性决定其具有共享的基本条件。 区块链网络下, 用户拥有虚拟资产的数据所有权, 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对数据资产进行自主定价, 虽然市场需求波动很大, 导致资产价值也随之波动, 但是不论资产价值的高低如何, 适合进行共享的数据资产必然具有一定的资产价值。 其次, 虚拟资产的劳动性属性导致了其交易模式的动态化和不确定性。 区块链网络下, 拥有完整数据所有权的用户可以对自己的虚拟产品进行个性化改造, 使其具有个人特色, 进而推动虚拟资产的共享, 因此进行共享的虚拟资产需要用户投入一定的劳动; 若用户仅将数据服务商提供的虚拟产品以基本形态进行共享, 则很快会被数据服务商以更低的交易价格和交易成本取代, 最终变成原有的B2C交易模式, 而不是P2P共享模式。 最后, 虚拟资产的差异性属性是推动虚拟资产共享交易市场壮大的关键属性。 区块链网络下的虚拟资产共享具有更开放、自主的共享环境, 使用户有条件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虚拟资产共享, 同时用户供给方需要将个性化的资产类型进行共享, 这就要求用户不断地对自身虚拟资产进行维护和优化, 进而满足其他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以持续获取资产共享收益; 若用户不能满足市场对于虚拟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要求, 那么其将无异于仅满足用户基本衣食住行需求的现实资产, 用户对于虚拟资产共享的需求将急速下滑, 使得共享市场发展受阻, 无法形成大规模共享。
2. 虚拟资产共享的网络社群化。 个人虚拟资产是用户在信息网络上通过一系列操作形成的数据资产, 可塑性极强。 一方面, 虚拟资产满足用户需求的层次构成不同, 相对于现实资产, 虚拟资产更加侧重于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 如个性化、定制化需求; 另一方面, 虚拟产品的可模仿性、可传播性和可替代性较强, 无论是数据服务商还是其他用户都可以通过复制某一用户的虚拟产品并用此交易, 以获得更多收益, 因此, 个人虚拟资产更多是基于兴趣、爱好、习惯等高层次需求的共享。 而基于区块链网络结构进行个人虚拟资产共享的用户, 可以通过建立用户间的“私链”进行充分交流, 以更好地实现定制化、个性化的共享, 同时通过用户间“私链”的不断建立与聚集形成“联盟链”, 进而形成基于某一方面的网络社群, 如关于某游戏的社群[18] 。 社群的形成有助于用户更快、更准地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用户, 从而降低虚拟资产共享交易成本; 同时, 用户之间自主建立“私链”, 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自身个性化需求。
3. 共享经济理论边界的拓展。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发现, “区块链+共享经济”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现有共享经济, 但其本质上是对现有共享经济模式的改进和优化, 而区块链下个人虚拟资产的共享在一定特征上超出了原有共享经济的范畴, 并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进而对原有共享经济理论范畴有一定的突破。 一方面, “区块链+共享经济”的模式并非完全有别于现实资产的共享, 现实资产共享也有很多可以借鉴此模式的地方, 因此这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发展。 正如虚拟资产共享逐渐网络社群化一样, 现实资产共享也趋于差异化、动态化和社群化, 共享不再是为了过去的仅满足基本需求, 而是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地发展。 另一方面, “区块链+共享经济”的模式可以更好地体现共享经济追求价值共创的核心理念。 现实资产的共享更注重交易成本的节省以及闲置资产的有效利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 未来必然朝着这种低成本、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用户需求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等科技实现自动化, 共享过程将越来越标准化, 然而这个发展方向并不是共享经济理念的核心所在。 共享经济理念的核心是通过共享更好地实现价值共创和用户之间的共赢, 而在“区块链+共享经济”的模式下, 用户的共享交易更加便捷、差异化更显著, 用户拥有高度自由的共享交易市场, 能够更好地实现价值共创。 可见, “区块链+共享经济”这一新型的共享模式, 不仅适用于现实资产的共享, 还适用于个人虚拟资产的共享, 是对传统现实资产共享模式的一种拓展与优化, 从这一角度而言, 此模式是对传统共享理论的改进和优化, 实际上也就是对传统理论的拓展。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探讨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个人虚拟资产共享商业模式, 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 本文通过已有的研究界定出个人虚拟资产的基本内涵和表现形式等内容, 并且综述了过往学者对“区块链+共享经济”的研究, 发现以往研究皆是对传统共享经济模式的优化, 并没有在模式上对其进行创新与变革。 其次, 本文对区块链技术下的共享经济模式进行创新的推演与讨论, 通过两用户在区块链技术下的共享交易过程推演出多用户在区块链网络中的共享模式, 并对区块链下的共享模式、传统的共享经济模式以及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模式进行对比, 发现区块链技术下的共享模式可以解决一系列另外两种模式下虚拟资产共享存在的难题, 更好地实现虚拟资产的大规模共享。 再次, 本文对个人虚拟资产共享在模式上的创新与理论上的突破进行探讨, 虚拟资产不同于现实资产的资产属性使其共享模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创新, 同时发现基于兴趣、社交等高层次需求的虚拟资产共享将逐渐趋于网络社群化。 最后, 本文就虚拟资产共享对传统共享经济理论边界的拓展进行了展开讨论, 認为“区块链+共享经济”模式是对传统共享理论的改进和优化。
區块链技术的出现不仅为解决共享经济现存的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持, 还为大规模发展虚拟资产共享市场提供了契机。 本文构建的“区块链+共享经济”模式虽然本质上只是对原有共享经济模式的优化与改进, 但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现有共享经济, 拓宽了共享经济理论的边界, 也为共享经济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与机会。 但是, 由于区块链技术尚未得到普及, 将其具体应用于共享经济仍需一段时间。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Christidis K., Devetsikiotis M.. Blockchains and Smart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J].IEEE Access,2016,4:2292 ~ 2303.
[2] Hawlitschek F., Notheisen B., Teubner T.. The Limits of Trust-free Systems:A Literature Review on Blockchain Technology and Trust in the Sharing Economy[ 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8,29:50 ~ 63.
[3] Rahman M. A., Rashid M. M., Hossain M. S., et al.. Blockchain and IoT-based Cognitive Edge Framework for Sharing Economy Services in a Smart City[ J].IEEE Access,2019,7:18611 ~ 18621.
[4] 宋立丰,宋远方,国潇丹.基于数据权的现实与虚拟闲置资产共享——区块链视角下的共享经济发展研究[ J].经济学家,2019(8):39 ~ 47.
[5] Saunders A., Brynjolfsson E.. Valu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lated Intangible Assets[ J].MIS Quarterly,2016(1):83 ~ 110.
[6] 吕玉芹,袁昊,舒平.论数字资产的会计确认和计量[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11):62 ~ 65.
[7] Woo S., Jang P., Kim Y.. Eff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Patented Knowledge in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Value Added:A Multinational Empirical Analysis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J].Technovation,2015,43-44:49 ~ 63.
[8] 苏治,方彤,尹力博.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基于规模和周期视角的实证研究[ J].中国社会科学,2017(8):87 ~ 109+205 ~ 206.
[9] 宋立丰,祁大伟,宋远方.“区块链+”商业模式创新整合路径[ J].科研管理,2019(7):69 ~ 77.
[10] Li Z. T., Kang J. W., Yu R., et al.. Consortium Blockchain for Secure Energy Trading in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2018(8):3690 ~ 3700.
[11] 王水莲,李志刚,杜莹莹.共享经济平台价值创造过程模型研究——以滴滴、爱彼迎和抖音为例[ J].管理评论,2019(7):45 ~ 55.
[12] 胡望斌,钟岚,焦康乐,秦爽.二手电商平台商业模式演变机理——基于价值创造逻辑的单案例研究[ J].管理评论,2019(7):86 ~ 96.
[13] 杨立新.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为消费者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法理基础[ J].法学,2016(1):3 ~ 11.
[14] 刘新宇.大数据时代数据权属分析及其体系构建[ 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3 ~ 25.
[15] 申卫星.论数据用益权[ J].中国社会科学,2020(11):110 ~ 131+207.
[16] 王晓丽.大数据时代的道德监督功能[ J].伦理学研究, 2019(3):31 ~ 36.
[17] Hasan H. R., Salah K.. Proof of Delivery of Digital Assets Using Blockchain and Smart Contracts[ J].IEEE Access,2018,6:65439 ~ 65448.
[18] Sun Y. C., Song H. B., Jara A. J., Bie R. F.. Internet of Things and Big Data Analytics for Smart and Connected Communities[ J].IEEE Access,2016,4:766 ~ 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