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美业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教育面临严峻的改革形势,在以往的学科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传统教学出现众多弊端,基于此,教学方法的改变与进步初见端倪。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具备启蒙性和基础性,更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故而对学生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初中化学教师需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技能的进步。本文对问题引导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问题引导法;初中化学教学;应用研究
问题引导法是一套具备时代性与先进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当前比较流行,我市现在也大力推广,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问题引导教学法教学侧重于探究问题过程,与传统的授课教学注重结果大相径庭。问题引导教学法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思想交汇的活跃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自我独立思考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本文研究探讨了问题引导法的优点及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问题引导法的步骤
教师采用问题引导法进行教学,学生以主动学习为主,其步骤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由教师设计并提出相关问题。第二步,学生围绕教师所提相关问题进行资料搜索、相关信息的收集,弄清基础性问题或术语,将所思疑点难点进行圈点或记录,对问题进行自主性思考,形成自己的答案。第三步,组成固定的学习小组,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小组间各成员可共享所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优秀观点的记录与学习、错误结论的纠正和各自疑点的共同探讨、思索和总结。最后,教师对小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对学生存在的疑难点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以初中九年级化学课本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为例,化学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为分子、何为原子、何为元素?同时,引导学生探讨此三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小组间对物质的构成原理进行合作交流、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共同解决,最后由教师进行点拨。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学习后对基础性概念有所了解,因此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授课时间缩短,授课内容因此更加透彻、更加广泛。
二、应用问题引导法的优点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初中作文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兴趣更是举足轻重。问题引导法给学生以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生在进行自我信息的搜集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渠道与途径,相较于枯燥单调的理论传授,问题引导法通过自主学习,学习兴趣和汲取知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主观能动性由此提升。例如,九年级上册课本的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中,由学生自主发现化学作用在生活中的哪些细节、哪些方面,给世界有又带来了哪些便利,包括课题三中探索“走进化学实验室”,了解基础的实验器材。学生在自主思考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具备趣味性和求知欲,同时也奠定了学习化学的良好的兴趣基础。
第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引导法通过学生课前的自主思考,教师在课堂中的有意引导使学生进入相关的思维圈,逐步加深思想深度,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与思维方法的形成。学生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基础下进行往后更加深入的学习,必然事半功倍。同时,教师设置问题难度的逐步递增影响着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得到提高。
三、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应用问题引导法
第一,注重所探讨问题的严谨性。教师所提问题需具备五个原则:一是主题鲜明,不可模糊不清;二是要难度适中;三是所提问题间需具备一定的关联性且难度层层递增。以九年级下册课本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为例,教师在针对该课题所提问题需有所關联,如“有哪些典型的金属材料?”“该如何利用和保护相关金属资源?”“各金属材料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分别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互有关联,但同时难度呈现递增趋势,有利于学生思想深度的逐渐加深;四是实用性;五是创新性。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更是如此。教师的问题设计需给予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答案不能固化,可设置成开放性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思考过程的创新型而非单纯结果的正确性,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现。
第二,设立奖励措施,建立激励机制。适当的奖励措施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习竞争力。问题引导法教学中设置相关的激励机制能提升教学的适配性,打造有效活跃的课堂氛围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问题的准备中,教师可对思考用心、富于深度的个人或小组进行奖励。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对发言积极、提问频繁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励的方式可以选择在班级优化大师中给学生加分、奖励相关小奖品、或者带领相关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可操作的趣味实验。同时,教师也可采取竞争的方式激励学生,例如利用希沃白板中进行游戏PK,将知识与娱乐于一体,学生在超越他人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喜悦感与满足感。教师可设置有难度的教学任务和课堂上提出具备深度的问题,利用小组竞争或个人竞争,充分运用竞争的激励机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和学生的上进心,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设置一个相关问题情境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是进行思维加深的起始点与落脚点,联系生活是引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进行问题的探究与思考时往往会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入手,因此,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有助于发挥学生思维惯性的作用,更易进入思维圈,另一方面促进学习的迁移,激发学习过程中提出新问题的热情与灵感,受益良多。以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教材的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为例,教师在进行其课题——“燃烧与灭火”的问题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的灭火现象或者进行小范围的燃烧与灭火实验,创设燃烧情境,在学生的真实感受下进行提问和解答,促进学生对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更好地理解、吸收。在对学生进行新知探讨时,通过日常生活情境的导入帮助学生展开推理认知,使学生的思考成果更加成熟,思维效益更加显著。
化学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较为抽象,且注重理论基础、实验过程与相关细节。而问题引导法能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化学理论学习与实验细节进行探索,加深印象,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课堂提问的渐进性,设置激励机制,创设相关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提升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中玲.问题导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5):28-29.
[2]郭海强.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初中化学中的实践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