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
[摘 要]我国是诗歌的王国,而古诗是最具语文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学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教学时,教师要从语言文字、意象意境、练字造句等方面入手,让古诗教学真正体现出语文的味道,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真正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古诗教学;语文味;语言文字;意象意境;练字造句;写作技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9-0023-01
纵观当前的小学古诗课堂,部分教师带领学生把古诗读得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幻灯片做得精美绝伦,课堂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课堂气氛如火如荼。在感受这些之余,我们总在思考,这样的语文课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语文课吗?哪些环节是需要的,哪些环节必须弱化,哪些甚至可以删除呢?
一、语言文字才是语文的真正味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分析上面这段话,课程的“综合性”在数学、英语等学科里面也有所强调,“实践性”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中也十分推崇,因此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不能看作是语文教学的特有属性。而“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才是语文学习的目的所在。据此,可以判断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才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之处。
例如,学习宋朝大诗人范成大的《四十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很多教师让学生表演其中的活动,以期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首诗。出发点不错,但是方法却弄错了。表演是语文教学的特质吗?课堂上,教师用精心设计的活动来展开教学,这是缘木求鱼的做法;还有一些教师喜欢用PPT教学,虽说不是不能用PPT,但是不能喧宾夺主。
二、意象意境是古诗的根本元素
上面已经分析了语文学习的本质特点,强调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牢牢抓住语言文字来体会古诗的妙处。那么,如何才能抓住语言文字来体会古诗的意境呢?可以从语言文字构成的意象来体会。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含有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所谓的意境,就是这些意象构成的一种境界。
还是以范成大的《四十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首诗为例,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又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呢?诗中的事物有田地、桑麻、桑阴、瓜等,人物有村庄儿女、童孙。这些意象借助一些其他的语言文字构成了一种意境:村庄儿女起早贪黑地工作,童孙虽然并不会干农活,但是却学着大人的样子干活。通过对意境的研读,学生不难理解本首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通过农村劳动的场面表现了农村生活的紧张和繁忙,体现劳动人民的勤劳;另一方面,表现了童孙们从小受到耳濡目染,养成了爱劳动的品质,也展现了他们的天真有趣。
通過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知道,古诗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蕴含在意象和意境之中的,而语文的意象、意境又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的。教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遵循这一规律,带领学生通过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学习,达到古诗学习的殿堂。
三、炼字造句、批文入理是古人的匠心所在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国古代诗人,大多都重视对语言文字的锤炼,要选用最恰当的字词,表现人物、事物、画面。教师在进行小学古诗教学的时候,要善于挖掘这样的词语,带领学生仔细体味诗人用词的精妙独到之处,感受语文的魅力。
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历来为人称道。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终选定了“绿”。改字与其他动词相比,到底有什么妙处呢?就词性而言,“绿”是一个形容词,表示一种颜色;而上述动词只能表现某一个动作,不能表现一种状态。动作是抽象的,状态则不然,能够直接调动人的视觉感受,给人生动形象之感。同时“绿”这个字又与“春风”相呼应,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这样,整首诗就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给读者带来了满心的愉悦之情。这些表达效果,都是其他词语所不能够达到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才能够把小学古诗教学教出语文味。
当然,要在古诗教学中教出语文的味道,引导学生进入古诗鉴赏的广阔天地,还有许多途径和方法。语文教师要从语文的应有之义出发,充分挖掘,让古诗教学更有语文味。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