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城市竞争力评价及对策研究

2021-03-24 11:22王晶王蕾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7期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主成分分析法

王晶 王蕾

摘要: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城市在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潜力。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是从战略角度对城市发展的思考。采用主成份分析法,从城市经济实力、城市基础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和城市区域竞争力等四方面,将大连与其他四个计划单列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提出提升大连城市竞争力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 竞争力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它既能反映过去一段时间城市发展的积累,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来一定时期的城市发展潜力。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是从战略角度对城市发展的思考。大连作为中国发展起步比较早的城市,在二十世纪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中都取得过巨大的成就,无论是对东北腹地、还是环渤海经济圈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在中国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中,大连并没有跟紧时代的步伐。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大连的城市竞争力,对全面了解大连经济、社会状况及发展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大连城市发展战略,促进大连科学、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理论

(一)城市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城市竞争力研究起步于21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波特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竞争战略的研究论著,奠定了竞争力的研究基础。1990年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及书中的研究分析框架也适合地区和城市等级别的分析。之后美国学者克雷斯尔连续发表了《城市竞争力:美国》、《城市竞争力决定因素:一个评论》等论文,开拓了城市竞争力的研究。

由于城市竞争力源于对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所以在概念界定上也呈现出多视角,如有从主体替换的角度认为城市竞争力就是城市的生产效率;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认为城市竞争力是一座城市不断创造价值和财富的能力;从资源聚集角度认为城市竞争力是聚集利用和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从产品供应和政府公共服务角度看,有学者认为城市竞争力的高低与政府的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与制度环境有很大联系;从福利经济学角度看城市竞争力应该能满足充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从综合能力的角度来看,城市竞争力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综上可以看出,城市竞争力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它是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一定的综合性。其次,竞争力是动态变化的,其评价要素也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它具有动态性。最后,城市竞争力强弱是比较的结果,当比较对象不同,所处地域范畴不同,其城市竞争力也必然不同,因此城市竞争力具有相对性。

本研究从综合视角出发,结合时代发展特点,认为城市竞争力不仅表现为一个城市持续拥有的创造财富的能力,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能力,同时还应表现出在区域发展中的比其它城市具有更强、更持久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趋势。

(二)城市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

城市竞争力评价一直是城市竞争力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从不同视角对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思考,形成了不同的评价理论模型。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表1)。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就是以这些理论为依据的。

二、大连城市竞争力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竞争力本身具有动态性特征,在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时,不能只着眼现有情况,还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趋势有一定的预判,因此反映推动城市竞争力发展后劲的指标在城市竞争力评价中非常重要。

系统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城市竞争力评价是一个综合评价,涉及多层面多要素,但是,有的要素指标是难以获得客观数据。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系统考虑,又要尽可能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用较少的指标反映具有更多价值的信息。

可比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都是建立在可比的基础上,通常既要满足不同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又要满足纵向的历史发展比较。因此采用国家统一的统计指标比较,能够在确保对比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结合城市竞争力的概念,本研究构建包含城市经济实力、城市基础竞争力、城市持续发展竞争力和城市区位竞争力等在内的四个城市竞争力评价一级指标(见表2)。

城市经济实力是基础要素,反映城市现有经济基础状况。通常情况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越强,则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就越能聚集、吸收和利用社会生产要素,从而表现出更强的发展能力或趋势。城市经济实力主要可以从城市经济产出、金融要素和企业要素等方面评价,具体的衡量指标包括:GDP总量、人均GDP、地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占GDP比重、国内500强企业拥有数等。

城市基础竞争力是社会要素,反映了城市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通常情况一个城市的基础竞争力越强,则其能够更好地吸引人力资源聚集和迁入,从而为城市竞争力发展提供必要的或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要素。具体的衡量指标包括:城市辖区面积、常住人口、全天交通拥堵指数、空气质量优良率、城市噪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每万人有用执业(助理)医师数、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教育投资占GDP比、房价可比值、城市的信息化指数等。

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是动力要素,是保持竞争力的持续性和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动力源泉。城市可持续竞争力主要可以从城市创新驱动、城市的对外联系和城市包容性等方面來评价,具体的衡量指标包括: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科研人数占从业人数比、R&D经费支出、专利授权数、进出口贸易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旅游总收入、客运总量、货运总量、文明城市分值等。

城市区位竞争力是环境要素,主要是指城市对其所在区域经济活跃度的贡献,也体现了该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由于中国近几年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为了更好地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国家政策不断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倾斜,城市集群化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因此将它也纳入到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城市区位竞争力的衡量指标包括所在城市群经济活跃度和是否是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两个二级指标。

(二)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

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是多维的,各个指标的数据形式不尽相同,无法直接进行简单的汇总,因此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指标的权重确定。目前常用的赋权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评价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指标权重都由相关专家赋予,相对主观性较强。此外也有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的。

本研究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它可以避免主观权重系数的选择,通过把统计指标按照客观化原则加以处理,从而减少人为干扰因素,进而获得可重复检验的和可比较的评价结果。

具体在操作主成份分析法时,先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求出标准化数据间的相关系数矩阵,zij=、矩阵的特征根向量和贡献率,确定主成份个数,由主成份得到中和评价值Ft=aF,最后计算出不同城市的城市竞争力分值并排序。

(三)大连城市竞争力对比评价

本研究采用横向比较方法来评价大连城市竞争力。被选比较城市青岛、宁波、厦门、深圳均是中国的计划单列市,都是副省级城市,也是所在省的非省会城市,且又是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研究数据均来自公开出版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五城市统计年鉴,除城市信息社会指数是2017年数据,其他各项统计数据均为2018年度数据(见表3)。

经过SPSS.18统计软件的处理,得出4个因子及相关系数(见表4)。在主成份分析法中,负值代表这一指标位于调查城市的平均水平之下,并不表示其城市竞争力为负数。从最后的分值可以看出,大连城市竞争力在所比较的计划单列市中位居最后。

三、大连城市竞争力对比分析

城市竞争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动态积累形成的,结合《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2018年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一)城市经济实力方面

大连的经济总量与其它城市差距不断加大。从2011~2018年的GDP统计数据上看,大连的GDP2014年为7655.58亿元,2018年为7668.48亿元,五年间处于徘徊状态,其他城市5年增长30%~50%。自2014年起,大连与其他四城市经济总量差距开始逐渐拉大,呈现出每年差距增加5%~10%的态势。

大连经济效率水平较低。从人均GDP,2011年大连为9.13万元/人,尚能排在第二位,2018年为10.96万元/人位于五城市之末,同期深圳、厦门、宁波和青岛分别为18.96万元/人、11.80万元/人、13.43万元/人和12.85万元/人。从地均GDP上看,大连一直居于五城市之末,2011年大连为0.49亿元/平方公里, 2018年为0.61亿元/平方公里,同年深圳、厦门、宁波和青岛分别为12.13亿元/平方公里、2.82亿元/平方公里、1.09亿元/平方公里和1.06亿元/平方公里。通过计算可以看出,近8年,大连人均和地均GDP均增长在20%左右,而其他城市增长则在70%。

从产业结构上看,大连自2015年起,已经形成三产增加值比重大大于二产的结构,2018年产业结构比为5.77:42.27:51.96。大连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数量在五城市中最少,没有进入世界500强排名的企业,国内500强企业数量也只有3家,且排序靠后。

(二)城市基础竞争力方面

大连城市面积大,相对人口密度低,流动人口少,城市发展的基础空间潜力较其他城市都大。城市的生态环境优良,居住环境、人文环境有一定的竞争力,不足之处在于教育投资占GDP比重常年维持在1.5%左右,其他城市则在2%以上的水平,大连城市信息化社会程度排名也位居榜末。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方面

尽管大连拥有30所高校,百余所省、市级的实验室、研发中心和5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并有着丰富的科研、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人力资源储备,但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不足,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2015~2017年科技支出占GDP的17%~30%,远低于其他城市的50%左右;2018年R&D经费支出为129.28亿元,为厦门的78.8%,宁波和青岛的42%不到。大连的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2018年分别为21605件和10556件,仅为排名倒数第二的厦门的一半左右。大连的创新驱动不足。

对外联系上,大连获取的外部资源和资金呈缓慢增长趋势。大连外贸依存度长期稳定维持在0.22~0.31之间。从旅游总收入、客运总量、货运总量、增长都相对缓慢。实际利用外资在2015年出现断崖式下降,从2014年的140亿美元跌至2015年的27.03亿美元,之后保持小幅回升态势,2017年达32.49亿美元,2018年回落至26.78亿美元。整个城市显现的吸引和容纳性不强。

(四)城市区位竞争力方面

大连所处的辽中南城市群经济活跃度较低。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和配置,产业聚集效应尚未形成、产业优势没有得以体现,这在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给大连竞争力提供更多的支撑,同时大连也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尚不能形成聚集、辐射和反哺效应。

四、提升大连城市竞争力的建议

(一)确立简明、清晰的城市发展定位

城市竞争力的形成和保持是顶层设计的结果。如果一个城市没有清晰且明确发展目标定位,就很难形成优势明显的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的形成和保持是要举全市之力,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经过多年投入建设积累而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确立简明而清晰的城市发展定位,就是为培育城市竞争力指明方向。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再制定实施战略、计划和方案,落实并检查完成情况,这样才能确保实力拥有城市竞争力的排名。

(二)加快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城市整体经济实力

增强大连经济总量,提高大连经济运行效率是当务之急。

首先要进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现代化的都市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并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和水平。形成与创新驱动为引领,以知识技术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全面升级转型,提升优势产业在区域产业价值链中地位。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落实智慧制造的发展战略,发挥互联网加对产业转型的升级的推动作用。将现代服务产业化与制造服务化和都市农业服务化并行的服务经济引领产业结构战略调整。

其次要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要素聚集效应,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和产业聚集带。

最后要重点培育优势产业的有影响力、带动性和示范性的大企业,形成企业品牌、城市品牌效应。

(三)加大创新驱动,盘活人力资源,激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进一步加大科技支出,使科技支出占GDP的0.5%以上,并在政策上支持和引导企业自身应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充分利用大连的科技资源优势,提高科技和创新水平,注重引导成果的转换,服务于社会。

构筑人才高地,出台系列的吸引人才落户政策,简化审批程序、加大优惠力度大,并营造激励人才資源创新的氛围。用待遇吸引、事业激励、情感挽留等方法培育、吸引和留住人才,努力形成高级人才聚集和带动效应。

争取并利用国家政策,并形成叠加优势,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优势,走出一条适合大连的开放发展特色之路。

(四)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区位竞争力

要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大连需要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作用,搭建区域合作平台,加快推进区域城市间经贸合作与交流,优化区域内产业分工格局,区域内资源对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引领区域内城市实现城际间良好竞合格局,促进各城市协同发展。完成聚集、吸引、辐射、反哺的良性互动。

(五)继续重视城市基础竞争力建设,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推行无污染发展模式,继续治理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优化教育环境,加快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加强卫生医疗事业的建设,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稳定物价和房价。进一步完善大连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优质的公共服务。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推动政府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形成覆盖民生和政务管理大数据中心和服务平台。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物联网和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基础数据资源对接,构建实时共享体系,推进互联网数据与政务数据融合利用,并强化数据安全。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4.

[2]罗涛,张天海,甘永宏,邱全毅,张婷.中外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S1):7-15.

[3]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基础设施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05):62-69.

[4]徐康宁.论城市竞争与城市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2(05):1-6.

[5]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綜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心.国内若干大城市綜合竞争力比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1(01):14-24.

[6]Gordon, I.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Urban Competition[J].Urban Studies,1999(08):10-15.

[7]王桂新,沈建法.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69-77.

[8]李永强,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9]董旭,吴传清.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模型、体系与方法[J].经济研究,2017(01):66-72.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城市竞争力主成分分析法
基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城市竞争力分析和比较
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煤层气赋存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AHP的城市竞争力研究
宁波与长三角洲主要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