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博物馆提升服务能力的对策思考

2021-03-24 10:05崔巍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服务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

崔巍

摘 要:非遗博物馆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历史,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缩影。近年来,非遗博物馆的社会属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公共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文章主要分析了提升非遗博物馆服务能力的对策,使其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同时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非遗博物馆;服务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金项目:本文系通化师范学院基金项目“非遗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功能研究”(202024ND)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非遗博物馆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保护、研究、展示的重要场所,担负着传承和弘扬非遗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非遗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属性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非遗博物馆的服务能力,也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非遗博物馆公共服务中常用的展览手法

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因此相关部门正在根据非遗博物馆的特性,不断提高非遗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这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非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非遗博物馆展示的不仅仅局限于非遗文物,还包括非遗文化创意产品以及非遗继承人的绝活。因此非遗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更加生动具体,给观众带来的观赏体验更加丰富多彩。目前,非遗博物馆公共服务中常见的展示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橱窗式展示,橱窗式展示是一种静态的展示手段,它通过适宜的陈列和组合手段,将非遗文物和创意产品直接展示出来,是当前非遗博物馆和普通博物馆的主要展览方式之一;其二,场景复原,场景复原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根据非遗项目的内在特征和自身属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生产和生活场景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使得观众对其有一个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进一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其三,互动体验式,互动体验式主要是指在非遗博物馆中设置一定数量的互动设备,这种互动设备可以使观众通过触摸或者点击来完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个别非遗博物馆还开设了手工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这种展览方式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各个感觉器官,进一步增强了观众的实际参与感[1]。

二、非遗博物馆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展览的脉络不清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特色,因此非遗博物馆在进行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展示。但是在非遗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工作实践中,一些非遗博物馆的展览主题并不是十分明确,整个展览并没有明确清晰的脉络,这就使得其展览内容混乱,导致实际的展览效果相对较差。

(二)非遗原生环境消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条件息息相关,但是一些非遗博物馆在开展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受空间和技术等各种原因的限制,并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完整地展示出来,同时还存在场景展示不符合非遗实际情况的现象,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陈列手段较为落后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我国非遗博物馆的服务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一些非遗博物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未能将信息技术与博物馆展览有效结合起来,其整体的展示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除此之外,一些非遗博物馆展览的更新周期相对较长,其展览主题和展览内容的策划环节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并且部分工作人员对非遗展品的使用方式、历史环境以及精神内涵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因而呈现出来的效果过于碎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观赏体验[2]。

(四)与观众缺乏有效的互动

近年来,各大非遺博物馆都在开展互动体验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观众的积极性。但是一些非遗博物馆的互动设备并没有及时地更新换代,其互动形式以及互动方式较为单一,并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衔接并不是很紧密,这就使得互动体验项目无法切实发挥最大效能。

(五)管理配套不够完善

在非遗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非遗博物馆不仅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职能,还承担着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公共服务职能。但是一些非遗博物馆对公共服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参与宣讲环节的工作人员相对较少,并且有些非遗博物馆未设置解说员岗位,其标识系统和休憩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非遗博物馆的服务水平。

三、提升非遗博物馆服务能力的对策

(一)明确展览脉络

为了进一步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非遗博物馆应该在非遗展览开始之前,明确本次展览的主题和形式,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布置。在此过程中,非遗博物馆应该根据展厅的实际空间以及非遗项目的自身特征,设置科学且合理的展线、展台以及其他展览设备,使展览内容能够具有更为清晰的脉络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非遗项目的展览效果,为观众提供更为优质的观赏体验。与此同时,非遗博物馆也要不断优化展览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非遗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水平,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等媒体平台,使得广大受众能够了解到非遗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参观指南以及专业讲座相关信息等,通过二维码扫描了解更多信息资料,从而进一步提高非遗博物馆的实际影响力[3]。

(二)展现非遗的原生环境

为了进一步丰富非遗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在非遗博物馆展览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并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特性,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原生环境和制造工艺,同时向观众们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活力和文化内涵,从而激发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一步深化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非遗博物馆的服务水平,工作人员还应定期更新非遗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观众的观赏兴趣,有效提高非遗展览的丰富性和新鲜度。

(三)创新互动体验

近年来,互动模式已经成为了非遗博物馆服务的重要模式之一,因此工作人员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不断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模式,进一步优化观众观赏过程中的参与感,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魅力,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历史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知能力。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要不断加大对非遗博物馆的资金投入,引入当前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其他辅助性展览设备,进一步提高非遗博物馆的服务水平,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观赏体验。

(四)完善管理与配套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人们对当前非遗博物馆的综合水平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非遗博物馆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非遗博物馆的日常管理,切实促进非遗博物馆的配套设施优化。在此过程中,非遗博物馆首先要优化人员配置,根据观众的切实需求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在展厅内部配置一定数量的解說员,切实提高非遗博物馆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与此同时,非遗博物馆还要设置必要的休憩设施,切实加强非遗博物馆的功能,进一步满足参观者的综合需求。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对虚拟非遗博物馆的建设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利用当前的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将非遗博物馆的场景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使得受众能够足不出户就享受非遗博物馆游览体验。这种服务模式还可以向观众呈现非遗博物馆中无法展出的非遗项目,对优化非遗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4]。

(五)突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了进一步提高非遗博物馆的服务水平,工作人员必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地理以及内在资源进行深入发掘,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明特色,打造一个具有地域优势的非遗博物馆展览[5]。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要不断优化非遗博物馆的展览设施,进一步加强这些辅助设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切实突出其整体性,从而打造更具特色的非遗展览。除此之外,非遗博物馆还应不断加强与非遗继承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定期举办具有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的民间活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真正地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有效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亲切感,从而吸引他们走进非遗博物馆,进一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在人民文化意识不断觉醒的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减少不良外来文化给本土文化带来的影响,非遗博物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共服务水平,明确展览的主题和脉络,充分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不断创新非遗展览与观众互动模式,进一步完善其日常管理和基础设备,切实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特色,从而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亚.创新非遗保护传承模式 不断推动文旅深度融合[N].中国旅游报,2020-10-29(3).

[2]许艳峰.文旅融合发展下的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工作:以圆明园为例[N].中国文物报,2020-10-23(7).

[3]李梅.博物馆观众服务平台建设探讨[J].电子世界,2020(18):46-47.

[4]陈曦.非遗展示馆的体验(技艺类)服务设计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

[5]施慧.新时期非遗博物馆提升服务能力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7(3):87-88.

作者单位:

通化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服务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探讨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综合服务能力探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