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循环、共生:终身教育理念下日本高等教育改革探析

2021-03-24 09:53高静
高教探索 2021年1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日本

高静

摘 要:终身教育是智能化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日本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发展出以自主学习为价值观基础、以循环教育为体制保障、以地域共生为核心驱动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路径,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循环型、区域化学习,实现从“人的异化”到“人的建构”的转变。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是智能化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之一。经过长期摸索试错,日本以高等教育改革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以服务地方的学习型社会发展趋势带动高等教育改革,建立起多元、循环、共生的新世纪人才培养机制,为我国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一、终身教育理念下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

(一)生产技术不断变革对人的终身发展的需求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更迭,科技对人的替代性也不断增强,如何培养适应未知发展趋势且科技难以替代的未来型人才,成为关乎日本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当“教育的任务不再是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景、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的行业或特定的职位作好准备”,“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也必将过时。[1]在智能化生产阶段,人们无法再依赖“高学历=好工作=成功人生”的传统上升模式,而必须通过不断精进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社会需求。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社会的每一个组织和机构都应共同承担起这一教育責任。

(二)“人生百年”时代的生涯多样化需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尤其在2018年以后,18岁人口数量急速下滑。经预测,到2040年,日本18岁人口将由2017年的120万人降至88万人,而大学生源将由2017年的63万人降至51万人。[2]与此同时,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进入老龄化阶段,并于1994年正式成为“老龄社会”。随着医疗技术与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日本2017年的新生人口中将有半数寿命达到107岁,迎来“人生百年”时代。[3]“人生百年”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以往“上学—工作—养老”的单线式生涯发展路径,即将被“往来于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复线式生涯发展路径所代替。因此,严峻的高龄少子化问题决定了日本不仅需要以更高质量、更具灵活性的高等教育体系缓解人口下滑带来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还须应对“人生百年”时代的生涯多样化需求。

为此,日本从培养在校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保障各类人群的终身学习机会,以及建立多元互动的区域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三方面入手,推出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措施,希冀以此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二、激发学生自主意识,促进教学体制转型

自主学习意识是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基础。随着日本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以往“严进宽出”的大学逐渐向“宽进严出”转型,生源质量不均加大了未来人才培养的难度。2007年全国大学生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大学生每天平均学习时间为4.6小时,除去上课时间以外,仅有14.8%的大学生每周学习时间超过11小时,远低于美国的58.4%。[4]为保障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日本主要从明确学习发展目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完善学习成果反馈体系三个方面建立循环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与大学生在发展需求上达成共识来促进大学生对学习意义、知识构架的主体性建构。其中,明确学习发展目标是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主观前提,课程教学质量是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客观保障,学习成果反馈体系的完善则为大学生主体性学习提供了持续动能。

(一)明确学习发展目标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主要通过“一年级教育”与教学信息公开等方式在学习发展目标方面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提升。

1.以“一年级教育”提升目标意识

“一年级教育”理念自2000年初次提出以来,立即在各高校广泛实施。截至2015年,日本高校中已有97%导入“一年级教育”。[5]“一年级教育”的迅速普及不仅有助于缓解普及化阶段大学生源多样化带来的学力不均问题,而且还能在教授大学学习方法的同时,有效促进新入学者脱离高中阶段应试教育对个人主体性的束缚,完成从消极应对到积极投入、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规划的转型。从2011年到2015年的五年间,在“一年级教育”中实施口头发表、课题讨论等主体性学习模式的大学从55%上升到78%。[6]通过围绕课题进行课堂研讨、论文写作、口头发表等,新入学者充分掌握了主体性学习的实践路径,形成自主规划学习生活、探究学习方法、建构知识框架的目标意识。

2.以信息公开对接多方需求

日本政府要求大学法人主动公开自身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等信息,并鼓励相关产业公开雇佣标准及人才需求,以大学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信息对接促进大学生学习发展目标的确立。日本政府在“2009年大学办学标准更正”中首次提出高校信息透明化的要求,并于201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法》中将其作为大学的社会义务进行了法制化要求。《学校教育法》要求各高校积极公开自身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所需资质等信息。同时,日本政府在2018年发布的“高等教育底层设计2040”规划书(简称“2040规划”)中鼓励相关产业公开高校毕业生雇佣标准及对未来人才的需求[7],以激励高校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发展定位。大学发展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的有效公开有利于大学生在掌握大学培养计划、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截至2015年,几乎全部高校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规划以及毕业资质的对外公开,到2017年,共有超过9成的高校在学生课表中明示每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8]

(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不断强调高等教育从“怎么教”“教什么”到“怎么学”“学什么”的主体性转移。在此背景下,教师职责定位与课程设置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遵循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日本高等教育改革试图通过建立个性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保障体系,实现高等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1.专通兼顾、主副并修、双向教学、文理共生的系统性课程改革

2005年的《高等教育未来展望》(简称“2005展望”)针对不同利益主体对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不同需求,提出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兼顾、主专业与副专业结合的方式打造“综合性通识教育型”①和“专业教育贯通型”②等个性化课程体系,以提高高等教育对多样化需求的适切性,并主张根据学科特色设定“核心课程”,以保障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行。同时,为实现课程体系的个性化发展,“2005展望”指出学年制度也应进行多样化转变。比如针对集中学习通识类课程的“综合性通识教育型”课程体系,可将学年设置为3年,并进一步导入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一贯制课程体系。此外,“2005展望”还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实施做了细致要求,主张通识教育应结合国际化、信息化等社会发展趋势,从以往单科式的知识传输型教育转变为以跨专业知识解决共通性课题的知识创造型教育,以此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思考理解现实、洞察真理;专业教育则应按照专业性质、结合职业资格需要合理安排各学年课程进度。

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12年“以大学教育之质变创造新未来”的“答申”(以下简称“2012答申”)中,第一次提出将教师主导的课程规划转化为学位主导的课程体系建设[9],以此实现跨专业的组织化课程安排。同时,“2012答申”要求增加课题研讨、主题辩论等双向课程模式以及校外实习实践在大学课程中的比重,主张通过全校视野下的系统性规划与组织实施,提高课程质量,增加主体性学习体验,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终身学习意识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文部科学省于2018年发布的“2040规划”提倡在通识教育领域实现文理共通,在专业教育领域促进专业本身的多向发展,通过主专业与副专业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学习范围的最大化。其中,文理共生理念体现于在普适性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以数理与大数据科学为基本能力的文理共通型人才,在智能化技术不能涉足的领域发挥人的价值。

截至2015年,日本的大学中有70%在课程设计中导入了自主学习理念,有66.3%完成了明确教学目标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化建设,有66%打算进一步增加自主学习课程的比重,有55%兼顾通识类与专业类课程,有34%导入“主副专业兼修制”,有33.2%致力于跨学科课程改革,更有42%的大学针对自主学习的教学法进行课程探讨与教师研修。[10]以东海大学为例,该大学共设置副专业70余个,要求学生在履修主专业之余,需修满副专业指定科目并获得20以上学分。副专业的課程成绩将与主专业成绩一同计入成绩单中,成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同时,东海大学还在课程中导入“文理共通科目”,要求各学科在结合本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围绕“生命与环境”“文化与自然”“结构与变化”“知识与沟通”“科技与社会”以及“自我认同与共生”六大主题建立跨越文理的课程体系。[11]

2.师资多元化、大学开放化的教育资源保障体系

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截至2018年,日本每年的新聘大学教师中有1500至2000人来自企业,占新聘教师总人数的2~3成,专科研究生院(法学、教师教育以外)中有近5成的教师为实业家教员,专科大学、专科职业短期大学中的实业家教员也占了4成以上。[12]然而,到2017年,大学教师中女性占比仅为24.2%,外籍教师仅占5.7%,大大低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平均水平。[13]为此,“2040规划”进一步提倡提高师资队伍多样性,加强教师流动,鼓励实业家教员参与教育和课程设置,建立实业家教育培养体系,实施跨组织、跨专业教育合作,建立跨学科学位制度,以回应多样化生源的学习发展需求。同时,日本政府鼓励各高校通过教师发展项目(FD)自觉实行教师培训,自2000年到2009年,导入教师发展项目的日本高校已由52.4%发展到99.1%,基本实现了在高校中的普及。[14]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2040规划”建议鼓励高等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同时,健全留学生支援制度,完善留学生“在留资格”制度,建立国际间高校联合培养、学分互换及学位互认机制,设置海外分校,在为国外生源创造良好留学环境的同时,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2004年,全国大学共同体联合会成立,截至2017年,日本共形成48个大学共同体。[15]同时,日本国内实施学分互认制度的大学在2015年便达到83%。[16]

综上可见,日本高等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改革在自主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经历了一个由单向到双向、由单一到多元、由孤立到系统、由保守僵化到灵活贯通的转变过程。

(三)完善学习成果反馈体系

1.结合多方评价,建立学生能力发展雷达

近年来,日本文部科学省主张打破分数主义、平均主义、学年主义以及形式主义对学习者主体性的侵蚀,建议通过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等方式建立学习质量综合评估机制。在此基础上,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12答申”中要求各高校公开在校生学业成就调查结果以及毕业生就业率等信息,并对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发展定位等信息进行自我评估。同时督促各高校将课程目标、详细内容、实践要领等信息载入学生课表,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根据课程履修情况自主判断自身发展。基于以上政策指导,日本高校纷纷依据本校学科特征建立起综合多方评价的教学成果评估体系。比如,东京理科大学开发出基于课程履修成果的学生学业自评系统与客观评价系统,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理性思维、基础素养以及沟通能力六方面建立“学生自评雷达图”与“客观评价雷达图”,通过主观自评与客观评价的双向对照,为学生明确自身成长与不足、进一步确立学习目标提供参考。[17]从2011到2015年的5年间,积极掌握学生学习时间与学习行为的大学从37%增长到81%。[18]截至2018年,68%的日本高校将教学成果在校内公开,将教学成果应用于学生指导、课程设置、教师培训等方面的高校也超过6成。[19]

2.建立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官产学民”多方对话

日本通过鼓励高校将大学生学习成果的信息公开,使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成为可能。在强调高校公开教学信息的基础上,日本政府鼓励产业界公开雇佣标准以及对毕业生的质量反馈等信息。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利于政府、大学与社会及时把握大学生学习现状,加深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交流与共识,有助于大学生对照发展目标审视自身发展,更有利于通过信息透明化建立起高等教育发展的全社会监督机制。但截至2018年,仅有20%的高校主动面向校外机构公开教学成果,多数仍选择以学校网页公示的形式履行信息公开职责。[20]为此,“2040规划”再次重申通过信息公开实现校企对话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强调对于教育质量低下或不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高校,将面临社会批判甚至撤销办学资格的严重后果。如何在协助高校把握自身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如何在坚守教育本体价值的基础上统合多方利益,又如何在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力竞争中保持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思、批判与导向功能,仍是困扰当前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日本将教学质量保障与学生学习参与相统一,通过“目标设定—教学保障—成果反馈—目标调整”的PDCA循环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提供价值观基础。

三、建立循环教育体系,保障生涯多样性发展

循环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时代生涯多样性发展的客观保障。为此,日本大学通过面对多元主体的招生政策、信息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建立循环教育体系,保障公民的生涯多样性发展需求。

(一)打破年龄、经历限制,保障各类人群的学习机会

为应对高龄少子化带来的严峻考验,满足智能化时代与“人生百年”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日本政府提倡打破以往基于年龄与学历限制的“18岁主义”,为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

1.发展成人继续教育,保障在职人员入学机会

得益于私立大学的发展,日本早在20世纪便实现了在职人员招生制度在高校的普及化。[21]然而截至2015年,无论是日本的25(30)岁以上入学者比例,还是留学生比例都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22]为此,日本教育再生执行委员会于2015年特别提出应加强面向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大学教育改革,通过“实学教育”适应在职人员多样化的工作需求。[23]同年,文部科学省提出“职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完善大学继续教育、提供学习补助、完善资格认证体系等方式,为在职人员与企业提供更具实用性的教育培训。[24]截至2018年,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中将职工送入大学深造的企业占58.8%,此外未加入联合会的企业中也有13.1%定期将职工送入大学深造,其中有7成企业对于成人继续教育的成效持肯定态度。[25]2019年,日本高校在职大学生比例达到24.2%,比2009年的20.7%增加了3.5個百分点。[26]

2.导入学力认证制度,保障无学历者入学机会

基于生涯多样性原则,日本政府打破学历限制,通过导入高等学校毕业程度认定制度保障无高中学历者的大学入学机会。从2014年到2018年,平均每年有25000人提交高等学校毕业程度认定考试申请,其中50%为高中辍学者,19%为定时制或通信制高中在校生,14%为初中辍学者。[27]虽然申请者中最终只有1成能够成功获得大学入学资格,但在保障辍学者升学权利层面意义重大。此外,针对未履修大学、研究生院正规课程,但拥有与正规履修者同等学力的部分群体,日本设置“大学改革支援学位授予机构”对其进行测验,并授予学位证书。从2015年到2018年,“大学改革支援学位授予机构”共授予短期大学、高等专业学校中辅修大学专业学科的共53716名学生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其他正规教育机构中共30029人大学学士学位。[28]此外,日本导入保留学籍制度,为在校大学生的生涯多样化选择提供制度保障。这一系列措施有效保障了多类人群、多种途径的受教育机会,为生涯多样化时代终身学习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降低学习成本,提高课程实用性

针对企业对大学成人教育课程实用性的质疑,以及在职人员对时间冲突、费用负担、职业适用性、企业认同度等方面的困惑[29],日本通过信息化教学、缩短课程课时以及调整课程时间等手段打消在职人员的深造顾虑,同时对成人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成果可视化作出规范化要求。

1.多渠道降低学习成本

日本文部科学省早在2002年关于“面向在职人员的大学招生推进方案”的“答申”中,便详细阐述了完善在职人员入学机制的必要性与所需条件,并主张通过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导入消除在职人员对深造的顾虑。[30]“2005展望”进一步强调通过数字化学习推动在职人员入学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并同时指出应警惕过分依赖信息化教育而简化教育内涵,避免因智能化教学而忽略人格教育与社会实践。2012年,日本最大的免费高等教育网络教育平台“日本开放网络教育推进协会”(JMOOC)成立,到2020年,共公开340个科目,累计学习人数超过100万人。大学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同样为教学场域的拓展提供了条件。日本高校中有49.9%引进了学习管理系统(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作为课下辅助学习以及教室教学的工具,有25.9%实现了远程授课[31],但多数大学由于认知有限、经费不足或缺乏技术人员等因素没有实现信息通信技术的灵活运用。

此外,为减轻在职人员、家庭主妇等人群的学习负担,文部科学省将成人继续教育课程的最低课时量从120课时缩减至60课时,同时,鼓励将每课课时拆分,以适应听讲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需要。

2.多方面保障教学质量

为提高成人教育课程的实用性与成果可视性,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15年发起“职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对符合计划要求的大学成人教育课程提供资金支持与资格认证。该计划要求各高校在明确对口职业类型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各领域企业发展需求开发成人教育课程,并要求一门课程中半数以上课时须在导入实业家教学、双向或多向研讨、实地实践、企业联合培养等教学方式的前提下进行。截至2019年10月,共有261门课程得到“职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认证,并预计将于2020年达到298门。此外,为合理利用校外资源,保障课程与个人或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日本导入实业家教员与校外理事制度。截至2017年,有82%的大学法人完成了文部科学省要求的校外理事聘用工作,实现了理事会中校外理事不低于两名的制度目标。[32]实业家教员与校外理事制度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日本成人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企业联合培养与资格认证制度更是加大了其市场影响力。这一系列措施同样被很多高校沿用到本科生或研究生教学改革中,在加强学生与市场对话的同时,也提高了正规课程对在职人员的吸引力。

四、遵循多元共生理念,在地方建设中融入终身教育

人对社会发展的参与即是一个贯彻终身的学习循环。利用地方或人与人的关系推广终身学习是日本终身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知识分子在其中承担起将知识创造和知识分配衔接起来的责任。[33]基于“立足本土、放眼世界”(Think global,act local)的办学理念,日本高校通過地域合作平台对接“官产学民”发展需求,从“学习型区域建设”与“地方实践型教学体系建设”两方面建立扎根地方的多元共生型终身教育体系。

(一)以大学引领地方发展,打造社区终身教育基地

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大学职能分化论,将建设“社区终身教育基地”作为大学七大职能之一[34],主张将“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作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35],建立“引领区域发展的大学群”[36],实现以终身教育与地方发展相统一的战略目标。2017年“大学开放调查”的结果显示,日本86.3%的高校与所在地自治体缔结了合作协议,有57.9%与所在区域外的地方自治体缔结了合作协议。大学(短期大学除外)推进地方终身教育发展的主要措施表现为:面向社会举办公开讲座(97.1%),组织教师参与协助地方教育与管理(91.8%),面向地方招收在职学生(87.5%),开放教学设施作为地方居民的教育基地(65.5%),向地方提供生涯学习及教育相关信息(55.2%),联合地方组织教育培训(52.8%),向社会公开正规课程(44%)等。其中有77.2%的大学设有地域合作中心等专门运营机构。[37]仅2016年一年就有855所高校面向社会举办了30378次讲座,总计1145688位市民参加。其中,仅早稻田大学就面向社会组织举办了1821次讲座,讲座涉及人文、社会、职业技能等多个领域,参加者总计40277名。[38]可见,日本的大学积极加强地域合作,并对地方终身教育发展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二)建立实践型社会合作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生涯发展

2008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学士力”概念,强调知识理解、应用能力、态度价值观以及综合学习经验与创新思维等大学生人格发展与未来社会生活应具备的四个核心素养,在诠释“全人教育”理念的同时,预示仅凭校内课堂教育难以实现全面人才培养的现实局限性。

截至2015年,94.8%的日本高校设置了校外学习课程,69.3%的高校建立起校外学习认同机制,在课程设计中导入志愿者活动和实习活动的高校分别占总体的78.2%和59.3%。[39]到2017年,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性服务活动的高校占总体比例的85.2%,其中88.4%的高校认为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交流能力,84.5%的高校承认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0]以冈山大学为例,该大学导入“实践型社会合作教育”项目,截至2016年,共发展出包括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内的123门“实践型社会合作教育”课程,参与学生人数达到全校学生总数的45%,并有望在2020年达到100%。[41]“实践型社会合作教育”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地域调查、企业视察、多方座谈等形式理解地域社会现有的发展课题,参与商讨解决对策。其中,校外社会实践时间须占全课时的三分之一以上,且须以公开发表会的形式公开课程实践成果。通过“实践型社会合作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冈山大学鼓励学生与地方居民进行对话,思考社会、地域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在提升自身“学士力”的同时,完成对学习发展目标的再认识。

五、终身教育理念下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机理与启示

终身教育的内涵在于变革知识资本分配模式。由于产业社会带来的知识学习与知识创造的割裂导致了人的异化,终身教育主张将知识从某一权威解放出来,回归个人、回归生活、回归共同体。在此层面,终身教育与全人教育、生涯规划、学习运动等其他教育现代化诸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而教育现代化诸理念的整合正是突破现代国家制度局限性、统合人与环境关系的必然趋势。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以终身教育为最终目标、以自主学习为价值观基础、以循环教育为体制保障、以地域共生为核心驱动,为教育现代化诸理念的整合及体系化建设提供了现实参照。

(一)终身教育理念下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机理

1.以学生参与的PDCA循环完善自主学习保障体系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以学生参与的PDCA循环完善自主学习保障体系,以实现将知识权力归还个人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日本从明确学习发展目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完善学习成果反馈体系三个方面入手,建立起“目标设定—教学保障—成果反馈—目标调整”的PDCA循环式自主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其中,学科定位与产业需求的信息对接与公开,课程目标与成果反馈的可视化,以及基于文理共生、专通兼顾、主副并修原则的课程体系建设等改革措施,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全程自主参与和多元互动提供了客观保障。在此基础上,日本高等教育通过大学生对教学活动规划的全程参与,以及多元利益主体基于发展共识的信息对接与资源共享,实现大学生对学习意义、知识构架以及生涯发展规划的主体性建构,以此形成终身教育的价值观基础。

2.基于生涯多样化理念的循环教育体系建设

日本大学基于生涯多样化理念建立循环教育体系,以实现将知识回归生活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基于“人生百年”时代的生涯多样化趋势,日本通过保障入学机会与完善教学环境等方式,面向有继续学习意愿的离学者、辍学者、在职人员、家庭主妇以及高龄者等群体提供继续教育。其中,日本建立灵活的入学资质认定制度,保障多样化人群重新回归学校的机会;导入实业家教员制度与校外理事制度,最大程度满足学习者生涯发展的需求;通过企业联合培养与资格认证制度,加大了成人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循环教育体系建设为多样化人群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化基础,是日本终身教育的体制保障。

3.以多元共生理念打造地方终身教育基地

日本通过以大学为据点的“社区终身教育基地”建设,从“学习型区域建设”与“地方实践型教学体系建设”两方面建立多元共生的区域化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将知识回归共同体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日本鼓励高校担当引领地方发展的智库,通过参与地域治理、举办公开讲座、开放大学设施等形式在区域内实现教育或学术资源共享,完成“学习型区域建设”。同时,日本高校建立扎根地方的教學体系,通过普及地方实践教学加深大学生对人与社会之间共生关系的理解,培养大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探索或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反思自身不足,实现对学习意义的思考与重构。地方共生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为区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环境基础,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驱动。

(二)对我国终身教育理念下高等教育体制建设的启示

现代中国同样需要面对不断变革的生产技术对人的终身发展的需求,也同样需要迎接价值多元化与生涯多样化的挑战。因此,《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强调,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教育,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并特别强调了“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的基本方针。[42]

结合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以自主、循环、共生为核心的终身教育体制建设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八大基本理念并非相互独立的松散关系,而是一个高度统一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围绕“终身教育”这一核心理念,以“以德为先”“知行合一”和“全面发展”为人才培养指标,以“面向人人”和“因材施教”为教学实践原则,以“融合发展”“共建共享”为体系发展目标,最终构成了既呼应“自主、循环、共生”的教育发展趋势,又兼顾“以德为先”的中国特色终身教育实践机制。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实践可借鉴日本高校改革经验,在结合我国特有国情与价值观的基础上,从自主、循环、共生三个方面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实现“官产学民”的共同发展。

注释:

①“综合性通识教育型”课程体系要求将专业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或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学生在本科阶段集中学习综合性通识类课程。

②“专业教育贯通型”课程体系要求根据各专业属性,学生在本科阶段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

[2][12]文部科学省.2040年に向けた高等教育のグランドデザイン(答申)参考資料集[EB/OL].(2018-11-26)[2020-02-25].https://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toushin/ 1411360.htm.

[3]文部科学省.人生100年時代構想会議 資料4-2 リンダ?グラットン議員提出資料[EB/OL].(2017-09-11)[2020-02-25].https://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4/gijiroku/ __icsFiles/ afieldfile/2017/12/19/1399599_11.pdf.

[4][17][20]文部科学省.教育の質の保証と情報公表関係資料[EB/OL].(2018-11-26) [2020-02-25].https://www.mext.go.jp/component/b_menu/shingi/toushin/__icsFiles/afieldfile/2018/12/17/1411360_10_4_1.pdf.

[5][6][8][10][16][18][31][39]文部科学省.大学における教育内容等の改革状況について(平成27年度)[EB/OL].(2019-11-11)[2020-02-25].https://www.mext.go.jp/a_menu/koutou/daigaku/ 04052801/ 1398426.htm/.

[7][35]文部科学省.2040年に向けた高等教育のグランドデザイン(答申)[EB/OL].(2018-11-26)[2020-02-25].https://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toushin/1411360.htm.

[9]文部科学省.新たな未来を築くための大学教育の質的転換に向けて~生涯学び続け、主体的に考える力を育成する大学へ~(答申)[EB/OL].(2012-08-28)[2020-02-25].https://www.mext.go.jp/ 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toushin/1325047.htm.

[11]東海大学.文理共通科目[EB/OL].(2018-11-26)[2020-02-25].http://www.rh.u-tokai.ac.jp/ bunrikyoutu.html

[13]文部科学省.学校基本調査(2017)[EB/OL].(2019-12-25)[2020-02-25].http://warp.ndl.go.jp/ info:ndljp/pid/11293659/www.mext.go.jp/component/b_menu/other/icsFiles/afieldfile/ 2017/12/22/1388639_3.pdf.

[14]文部科学省.大学教育再生加速プログラ事業説明資料[EB/OL].(2014-01-22)[2020-02-25].https://www.mext.go.jp/a_menu/koutou/kaikaku/coc/__icsFiles/afieldfile/2014/01/22/1343245_03_1.pdf#page=0001.

[15][32]文部科学省.教育研究体制関係資料[EB/OL].(2018-11-26)[2020-02-25].https://www.mext.go.jp/content/1413715_011.pdf.

[19]河合塾ガイドライン.学修成果の把握?可視化[EB/OL].(2018-11-23)[2020-02-25]. https://www.keinet.ne.jp/gl/18/11/seicho.pdf.

[21]文部科学省.日本における社会人学生受け入れの状況[EB/OL].(2019-02-27) [2020-02-25].https://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4/003/gijiroku/attach/1413977.htm.

[22]高等教育の将来像に関する参考資料[EB/OL].(2019-12-02)[2020-02-25].https://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4/gijiroku/__icsFiles/afieldfile/2018/03/30/1403109_13.pdf.

[23]文部科学省.「学び続ける」社会、全員参加型社会、地方創生を実現する教育の在り方について(第六次提言)[EB/OL].(2015-06-10)[2020-02-25].http://www.kantei.go.jp/jp/singi/ kyouikusaisei /pdf/dai6_1.pdf.

[24]文部科学省.「職業実践力育成プログラム」(BP)[EB/OL].(2019-12-19)[2020-02-25].https://www.mext.go.jp/a_menu/koutou/bp/index.htm.

[25][29]日本経済団体連合会.「高等教育に関するアンケート」主要結果[EB/OL].(2018-04-17) [2020-02-25].http://www.keidanren.or.jp/policy/2018/029.html.

[26]学校基本調査-令和元年度結果の概要-[EB/OL].(2019-12-26)[2020-02-25].https://www.mext.go.jp/content/20191220-mxt_chousa01-000003400_3.pdf.

[27]高等学校卒業程度認定試験(旧大学入学資格検定)[EB/OL].(2019-12-26)[2020-02-25].https://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9/05/27/1297968_02_2.pdf.

[28][38]文部科学省.平成30年度文部科学白書第三章生涯学習社会の実現[EB/OL].(2019-11-27)[2020-02-25].https://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b201901/detail/1421865.htm.

[30]中央教育審議会.「大学等における社会人受入れの推進方策について」答申[EB/OL](2002-02-21) [2020-02-25].https://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toushin/020201a.htm.

[33]陆素菊.实现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时代的教育重构:访东京大学牧野笃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2):4-15.

[34]文部科学省中央教育審議会「我が国の高等教育の将来像」(答申)[EB/OL].(2005-01-28) [2020-02-25].https://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toushin/attach/1409862.htm.

[36]文部科学省.高等教育?研究改革イニシアティブ[EB/OL].(2019-01-31)[2019-11-04].http://www.mext.go.jp/a_menu/other/1413322.htm.

[37][40]開かれた大学づくりに関する調査[EB/OL].(2019-11-11)[2020-02-25].https://www.mext.go.jp/a_menu/ikusei/daigaku/1288601.htm.

[41]文部科学省高校における地域人材育成×大学との連携サミット.岡山大学社会連攜教育の 教育コーディネート[EB/OL].(2019-11-11) [2020-04-02].https://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 education/ micro_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8/07/13/1407043_4.pdf.

[4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0-02-25].http:// 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黄金时代》日本版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