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昭瑞 阳镇
人口老龄化是国际社会在21世纪共同面临的战略问题。随着医疗健康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生育率的降低,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带来人口结构上的系统性变化。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增速快,导致中国在经济实力不够雄厚的阶段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结构调整,养老与医疗服务劳动力将呈现结构性短缺,护理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低,面临“无人养老”的人力资源困境。而新一轮的数字信息与智能技术为养老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面对中国“未富先老”、“无人养老”的困局,“智慧化”已成为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关注“智慧养老”这一未来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新科学技术和产业变革推动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向智能社会进行重大跃升。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形成放大倍增效应,推动工业社会向智能经济时代下数字社会与智能社会转型。从养老产业的需求端来看,我国近年来老龄化趋势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2.54亿,占总人口的18.1%,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1.76 亿人,占总人口的12.6%。但与此相对应的事实是,面对供给端劳动力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老年服务巨大需求间的缺口,智慧科技的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替代,有效平衡有限的养老资源与大量老年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建立便捷高效、安全舒适、健康人性的现代养老模式。智能养老产业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设备等新技术与老龄服务业相融合形成的新业态,通过技术手段建设信息化养老服务体系和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形成老年人与政府、社区、家庭、医疗机构等主体之间的智能交互。
“智慧养老”是在“智能养老”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智慧养老进一步丰富了智能养老的内涵,从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信息技术应用扩展到服务模式创新和业态融合发展,形成以养老为核心,医疗、康养、休闲、文化等全方位发展的产业集群。同时,“intelligent”到“smart”的概念革新将关注点进一步从技术层面转移到个体层面,助推老年人群体从医疗健康、生活服务需求到价值实现需求的深层变革。在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人本主义价值理性的回归对于建设有尊严、有温度、有主观能动性的智慧养老新模式具有深远意义。“智慧养老”的内涵不仅包括适老科技发展、老年产品市场开拓等物质生活保障,也关注老年人精神价值的实现,为老年人打造有个性、有尊严和有价值的晚年生活。
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创新,更是挖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产业活力和机遇的重要契机。近年来智慧健康养老行业的国家级政策频发(见表1),地方政府也快速响应,截至2020年2月已有27个省市地区出台指导意见及配套措施。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来,智慧养老产业已经成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新趋势。2017年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建设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2019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了“互联网+养老”及“智慧养老院”的核心方针。我国政府加强智慧养老政策的顶层设计,并在金融资本、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应用试点示范等具体维度提供政策支持。2019年12月,《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予以公布,有力推动未来养老服务行业的规范化、体系化发展。
智慧养老产业涵盖智能硬件制造,智慧养老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智慧养老平台运营服务三大关键产业链环节(见图1)。
智能硬件制造是智慧养老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对传统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互联网服务的加载,赋予其大数据等附加价值。智能硬件制造通常包括可穿戴设备、日常智能服务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等,实现对老年人的健康安全监测、远程看护、亲情关怀等。
智慧养老管理信息系统则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养老行业的高效运营和系统集成。通过收集老年人数据,建立基本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健康档案数据库、社会服务信息数据库等,对数据进行集成、存储和分析,实现信息交互、互联互通。
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作为智慧养老业务系统的智慧中心,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数据的沉淀流通建设平台自身的智能学习和知识管理能力,向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健康管理、文化娱乐、人文关怀等多方面服务,形成多位一体的服务效果。
个体层面:技术赋能下的“智慧老人”
个体的“智慧化”是构建智慧养老产业新模式的基础。“智慧老人”的发展目标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老年人群体对可穿戴智能设备的适应;二是通过线上平台、线下服务构建新型智能生活模式。在硬件方面,智能手环等可穿戴智能终端设备的运用可以实现基本健康数值测量、视频智能、实时求助、实时轨迹定位等功能,满足老年人在健康管理、安全监测方面的需求。在软件方面,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服务圈相配合,满足老年人信息获取、沟通交流、商业服务三方面的生活需求,构建“智慧生活”新范式。通过信息获取服务,老年人可以获取时事新闻、医疗信息、健康养生、惠民服务、文化休闲等方面信息;通过沟通交流服务,老年人可以加强交友互动,并运用视频、图片、动画等数字化手段促进思维碰撞和情感抒发;通过商业服务网站,老年人可以获取养老机构、家政服务、维修服务、住宅服务等商业信息和音乐、文艺、游戏等休闲娱乐服务。未来可穿戴、便携式、自助式、高灵敏度的智能装备将进一步普及,并扩大人性化、定制化等服务智能化手段的应用。
家庭层面:平台赋能下的智慧居家养老
“家庭”作为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基本单元,承载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必不可少的情感连接。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主要养老模式中,居家养老占据绝对主流地位。家庭养老指由家人或者专业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日常健康护理和生活照料服务的模式。然而,受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传统居家养老方式面临着巨大挑战,家庭内部老年人供养需求的增加和供养来源的减少之间形成了缺口,推动传统居家养老方式转型。
智慧居家养老的发展重点包括智能设备和智能平台。居家养老中智能设备的运用包括智能居家管理系统、智能家电、智能座机等智能家居设备,一键紧急呼叫器、煤气探测设备、防盗红外探测等安全监测设备以及智能机器人、智能餐桌、智能床垫、智能洗浴车等智能辅助设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则以智能健康监测设备为基础,依托于健康信息数据库、社会服务数据库等,融合便民服务、远程看护、健康管理、语音呼叫、亲情关怀、医养护APP等业务系统。
“虚拟养老院”是将智能设备、智能平台融合起来的新型的养老模式,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实现了居家养老模式的“智能化”突破。苏州姑苏区的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是全国第一家虚拟养老院,主要为高龄、空巢、特困老人提供家政服务、代购服务、健康咨询、餐饮配餐、辅助器具等多项上门居家生活照料服务。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制定了包含115项服务标准的规范,成为“苏州模式虚拟养老服务”的标准化试点。“虚拟养老院”这种依托于互联网的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正逐渐成为智慧居家养老的重要趋势。
社区层面:社会赋能下的智慧社区养老
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发展及空巢家庭的增加,家庭养老困难增大,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逐步增加。社区居家养老在保持家庭归属感的基础上提供了专业的养老服务,具有便捷、安全、人性化的优势。嵌入式养老服务站、养老驿站等社区小微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护理站是智慧社区养老的重要形式,标志着社区这一基层组织将在智慧养老产业布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颐家(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是为社区老人提供医、护、康、养、险服务的专业机构,以“健康养护每一个中国家庭”为使命,打造了颐家特色的社区医养服务网络体系(见图2)。颐家以社区为载体,整合周围养老资源,通过日间照顾中心、社区护理站、长者照护之家、乐龄站点、睦邻家园等多种服务业态,构造了社区居家养老康复服务的“一公里闭环”。颐家正在构建管理、人才、服务的标准化体系,致力于为老年人就近养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
机构层面:智慧养老机构
机构养老是在专业性的养老机构集中接受护理服务的养老模式,包括地产服务式养老、养老院、敬老院、养老福利院、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等多种形式。机构养老是西方国家较为普遍的养老方式,但受到经济水平、传统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机构养老模式使用率较低。通过完善智能软硬件设施,智慧养老机构在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以“优活、优学、优享”为目标,创新学院式、候鸟式、旅居式、养生+旅游式等多种养老方式,实现健康养老、文化养老、精神养老一体化发展。
绿城乌镇雅园是创新型的智慧养老机构,是绿城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开发的“学院式养老”项目,集养生、度假、休闲、医疗、人文等功能于一体。乌镇雅园是高端学习型综合养老生态社区,居住区设置有安全预警、无障碍通道、多层电梯等适老化设施设备,满足老年人在安全、健康、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全方位需求。依托于乌镇的千年水乡和书院文化,乌镇雅园建立“颐乐学院”核心配套设施,以学校的组织形式重新规划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构建自主学习、老有所为的养生养老新模式。颐乐学院配建了教学楼、会展楼、体育馆、健康促进馆等设施,呈现出古色古香的江南园林式建筑风格。另外,绿城乌镇雅园还提出“医养结合”,规划雅达国际康复医院,引入国际高端医疗资源和商业模式,构建国际水准的养老产业园。以绿城乌镇雅园为代表的智慧养老机构对老年人需求的关注已经超越了物质条件,进入精神价值领域,成为推动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晚年“梦工厂”。
技術赋能下的“智慧老人”、平台赋能下的智能居家养老、社会赋能下的智能社区养老和创新集成的智慧养老机构形成了中国智能社会下的智慧养老应用生态(见图3)。智能终端设备作为硬件支持,线上软件和系统建构智慧信息平台,线下服务提供服务供给,共建信息采集-信息输入-需求分配-服务输出的全过程智慧养老产业运作模式,形成智能设备-线上平台-线下服务支持下“个体-家庭-社区-机构”融合交互发展的智慧养老应用生态。在未来的智慧养老应用场景中,个体、家庭、社区、机构智慧养老的相互配合、融合共生发展将成为主流。
智能科技的“银色数字鸿沟”
在高科技养老辅助工具引领智慧养老新风尚的同时,智能科技的“银色数字鸿沟”仍难以忽视。在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大量老年人仍然作为“数字时代”盛宴的旁观者,对于智能科技的使用率和接受率较低。智慧养老服务成为少数老年人享受的“优质服务”,两极分化严重。一方面,老年人对智能化设备运用的认知程度有限。中国社会在近百年内发生了深刻变革,老年人的知识基础、过往经历所塑造的思维结构和行为方式并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对于科技迭代、快速学习、多元信息的接受度、信任度和敏感性较低。另一方面,智能设备类型单一、使用成本高昂、“大智能设备圈”不完善也是“银色数字鸿沟”形成的重要原因。智能科技的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建设老年人信任、易用、有用的智能化设备和平台。
智能技术治理的困局
人类社会向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智能技术在重塑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的同时,也为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智能技术并非绝对利好,智能技术的价值发挥与主体认知水平高度相关。从工业社会向智能社会的转型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不平衡往往会带来道德伦理、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困局。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设备与智慧机器人中,其核心的技术依然是基于算法的创新,但是算法的研发创新过程依然存在工具主义理性下决策黑箱。一方面,算法研发者与算法应用与使用者之间的“黑箱”,即算法的研发人员在技术中立的工具主义逻辑下,并不关注算法可能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而是基于纯粹的技术逻辑优化决策的过程,提高决策成本以及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基于算法驱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完成某项决策的过程中难以排查与追溯算法决策的过程,导致算法研发者与算法应用者都难以知晓为何产生了相应的决策,其内在的原因主要是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决策训练其嵌套了数以千计的人工神经元,在层层数据输入与复杂运算处理的情景下每一层形成一个全新的信号予以递进式传输,难以知晓决策的过程与纠正决策的偏差。因此,基于算法决策带来的后果是机器人的决策行为与人的自主决策行为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在“黑箱效应”下算法的决策过程与结果具有不可解释性。
另一方面,算法的决策精准性深度依赖于算法学习训练过程中的大数据收集的无偏性,即数据的来源、标注、规则等特征是全面与确定的,但是在现实的商业生活场景之中,既有的商业或非商业数据都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不确定性以及误差,难以形成全面、完整以及高度确定的数据为未来的决策估计提供无偏的数据训练学习环境,而数据是算法形成优化的前端环节,二者之间的紧密依存将会导致未知的“黑箱效应”,因而基于算法应用的智能产品或者智能决策系统也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安全隐患。在基于算法驱动的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养老服务贫富分化、老年人情感需求被忽视以及伦理隐患等问题,智慧养老产业背后的智能技术治理是影响未来智慧养老产业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信息安全隐患与隐私权保护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智能革命正在建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如何适应实体社会、虚体社会相结合的社会新形态并进行有效的社会治理是智能社会下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智能终端设备在老年人的生活照护、医疗护理中采集和更新海量健康数据信息,智慧养老产业在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信息安全风险。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技术保障,如何保证智慧养老平台数据不被泄露、篡改是智慧养老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智能技术处于高速增长期,信息安全标准及规范仍不完备,如果缺乏正确的隐私控制,个人健康信息、定位数据、监控数据、社交网络数据的泄露易造成欺诈、跟踪、个人身份盗窃等犯罪行为,威胁到老年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老年人对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十分陌生,又在隐私权保护方面的法制意识相对淡薄,加强老年人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对于智慧养老产业的长远发展意义深刻。因此,建设智慧养老信息安全标准,保障数据传输安全、存储安全、使用安全,对数据的法律归属、获取条件、使用范围进行进一步规范,提高老年人及从业人员的信息素养,对于解决智能社会下信息安全隐患问题有一定益处。
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完善养老产业创新发展的标准体系
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的政策文件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推动智慧养老产业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制度体系和行业标准。很多智慧养老企业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引导,服务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系统之间难以做到互联互通。智慧养老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智慧养老技术设备标准,实现智能设备之间的信息开放共享;完善智慧养老服务规范,建设智慧养老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智慧养老信息安全标准,完善隐私数据管理及使用规范。
创新智慧养老模式,提高医养结合水平
中国养老产业运作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机构养老为次,未来智慧养老模式将体现出融合式、交互式的特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将成为智慧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在智慧养老模式的创新方面,应鼓励智慧养老行业内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基于中国文化基础,构建文化教育视角和生态文明视角下养老模式的革新。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老年群体的需求从以医疗为主过渡到医养结合。智慧养老作为多元互动的养老模式,运用智能设备、信息系统和智能平台等技术手段打破多种服务之间的分离状态,推动一体化的医养结合商业生态场景创新。
从服务到创造:应用老年人的智慧
智慧養老产业的发展不仅为老年群体提供优质的健康管理、生活照料服务,更应发挥老年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老年人群体从“接受服务”向“价值创造”转型。智慧养老产业应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支持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建构代际知识转移智慧信息系统,实现新时代老年人群体的知识管理。“老友帮”网站等线上平台及社区老年大学、绿城特色的颐乐学堂等线下服务都是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和知识创造的重要途径。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应该用人本主义、创造力和想象力弥补智能技术治理的缺陷,让公民参与到智慧治理的过程中,引领智慧养老新风尚。
智慧养老产业作为新兴未来产业的代表,具有深远的经济社会价值。在技术层面,智慧养老是一个新兴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也在不断助推新兴技术的变革,建构新技术下的经济社会秩序。在经济层面,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降低养老服务业运营成本,创新管理模式,开拓消费市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在社会层面,智慧养老产业体系建设将在未来30-50年推动老龄社会治理与思想变革,重塑老龄生活方式,构建工业社会向智能社会转型的社会创新与治理模式,是“具有转型意义的创新”社会意义的集中体现。在智能社会时代,“智慧”的真正内涵在于人本主义价值理性的回归,打造有温度、有尊严、有价值的智慧健康养老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