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荣 胡伟斌
近年来,杭州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出现了一大批承载着乡愁记忆、彰显江南韵味和田园诗意的美丽乡村,基本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县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但是,要让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让乡村成为展示美丽杭州的重要窗口,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和体制机制。
高水平的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其总目标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具体体现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其中,实现百姓“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而“产业兴旺”则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这里的产业兴旺不是简单的农业兴旺,也不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各自发展,而是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兴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指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向现代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电商销售、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等延伸,使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形成新产业、新业态的动态过程。这种“产业兴旺”既可为“生活富裕”提供经济基础,也能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相辅相成。
近年来,杭州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老、农村电商、运动休闲等新业态蓬勃发展。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00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这为实现高水平的产业融合发展和高质量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把握高水平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特征
产业融合发展的高水平主要体现为高集聚、高渗透、高效益。
高集聚是产业集聚发展和资源集聚利用的统筹布局。一是产业的高集聚发展。应通过科学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重点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对农业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等环节进行集群化、功能化和生态化布局,引导农村产业向重点功能区和产业区集聚。通过产业的集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通过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市场资源,提高资源要素的使用效率。二是資源的高集聚利用。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先进的生产要素融合到产业链条中,加快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延伸发展,提升产品的价值链。应充分发挥园区作为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的作用,推动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效破解产业发展中农业用地及建设用地等要素稀缺的难题。
高渗透是技术渗透和资本渗透的综合运用。一是技术的高渗透。新技术渗透是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力。应推动新技术向主导产业渗透,可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借助其先进的设施装备、育种栽培技术、品牌能力及渠道优势,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改良、工艺改进和产品创新的政策扶持,培育发展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农业加工新模式。推进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向产业链后端的渗透融合,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发展符合市场需求、消费体验的新商业模式。充分利用技术渗透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资本的高渗透。除财政资金,企业等社会资本的高渗透也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向产业适宜领域渗透,重点发展智慧农业、生态产品、能源转化、产品精深加工、储存和冷链物流、电商销售和品牌打造等相关产业或业态。
高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高效益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应重点探索生态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双向通道,加快发展与“绿水青山”相生共融的产业,重点布局一批“生态+”的融合产业和业态,包括生态绿色农林业、生态循环加工业、生态观光旅游业、生态娱玩文创业、生态休闲康养业、生态智慧服务业等适应美丽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产业特色化、融合化、高质化和绿色化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努力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
以高水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高质量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有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构建主体相互融通机制,强化利益联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主体相互融通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动力。因此,应建立有力促进主体相互融通的引导机制。以“政府搭台、园区牵线、企业唱戏、农民受惠”为引线,一方面鼓励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农房、劳动力等入股园区的产业主体;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有序进入农村,依托当地自然禀赋,大力发展内生性产业和生态型产业,形成产村融合、企民同心的发展格局。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主体联结起来,寻求各类主体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通过“以长养短、长短结合”的制度安排和项目实施,推广“契约式、分红式、股权式”等合作模式,实现利益联结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保障产业融合发展的持续动能。
二是构建要素自由流通机制,突破资源瓶颈。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通,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是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要通过推进改革赋权赋能,促进要素自主流通。重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集体闲置资产,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消薄化债。要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实现要素有机更新。以土地全域综合整治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对小微园区的存量用地和闲置厂房进行改造,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化、精细化和科学化利用。要强化政策吸引,引导各行各业的乡贤达人发挥专长,助力农村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构建全域一体化融合机制,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域一体化融合不仅指三次产业上的单一融合,还包括地理空间、市场资源、生态治理、乡风民风在内的多元一体融合。要推动全域产村景一体化发展,在基础设施全面联通基础上,以产业集群化和村落景区化来提升产业配套、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要探索全域景区一体化运营,强调市场整合、资源共享、特色强化、竞争差异和运营统一,实现“规划一张图、运营一盘棋、游览一张票”。要推进全域生态一体化治理,增强主体责任,联防联控,共治共享,用好护好“青山绿水”。要处理好企业收益、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各主体对乡村经济社会共同体的认知与认同,建立紧密的耦合机制,通过优势互补、资源互助、市场互享,凝聚协同发展合力。
四是构建政策上下贯通机制,汇聚强大合力。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促进产业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持政策层出不穷,但在不少地方各种政策各行其是,无法形成合力。因此,应优化政策组合,强化政策落地,凝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扶持合力。要建立改革联动机制,将实施中的各项改革的“设计图”和“关联图”梳理清楚,合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视域下的综合改革图景,并以项目协同来强化改革联动机制,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要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在改革举措配套组合的基础上,将中央、省、市、区各项惠农支农和产业扶持政策进行整合优化,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减少政策摩擦。重点对建设用地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农业科技创新、生产加工转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公共服务完善、数字乡村建设等利于产业融合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政策扶持。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