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湧
山水相依、湖城合璧,山水自然之美,给了杭州最大的生机与活力。一座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遍布在杭州绿水青山之间,成为充分展现杭州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美丽风景线。
17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千万工程”的杭州实践,从“百千工程”,到美丽乡村、美丽经济,再到数字赋能、改革创新、共建共治共享,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让美丽乡村成为了杭州“三农”工作的一张“金名片”。截至目前,杭州连续15年被评为全省“千万工程”优秀单位,并入选全国美丽乡村示范区;建成美丽乡村1048个、覆盖率达54.6%,形成了50条美丽乡村风景线,“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县一风光”全域大美格局基本形成。
治理环境让乡村更加靓丽
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杭州坚持以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为重点建设美丽乡村。坚持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路村”治理,建设美丽生态、美丽田园、美丽河湖,努力打造清新清净的乡村环境。全面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公厕“三大革命”,率先实现行政村100%全覆盖,做到不把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社会。
萧山区欢潭村就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蜕变的一个小山村。走进欢潭,沿河而建的曲折水廊、古宅之间错落小径,层峦叠嶂的大岩山下静谧的乡村生活,处处皆是景,诗意田园美如画。这个浦阳江畔的小山村和许多古村落一样,曾经一度是“空心村”“老人村”。在创建中,欢潭村紧紧围绕“拆、整、序、美、治”五大抓手,通过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的方式,在细节上做好文章。一方面做“减法”,先后开展了3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百日攻坚,为古村腾出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做“加法”,注重旅游配套建设,新建改建了70余个配套项目。
“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整洁有序、景美人和,更要赋予乡村内涵和前景。”欢潭村党委书记梅李栋说,“欢潭在环境整治基础上,深挖文化底蕴,融合乡村治理,打造多个文化展陈项目;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新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融村力度,激活了乡村经济内生动力。”
如今的欢潭村成为了“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实现了乡村振兴从塑形到铸魂的蜕变。
杭州像欢潭这样实现美丽蝶变的乡村还有很多。杭州市注重协同推进,全域化开展中心村、精品村、风情小镇、历史文化村落、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六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建成美丽乡村1048个,覆盖面达到54%,建成A级村落景区1059个。注重风貌管控,全面实施农民建房带图审批制度,推进农村围墙革命,开展杭派民居建设,成功打造了场口镇东梓关村、洞桥镇文村村、枫树岭镇下姜村等一批“网红村”。注重建管并举,强化村庄长效管理,引入第三方团队进行专业化运维,目前,100%的村建立卫生保洁制度,100%的村污水实现标准化运维。
创业创新让产业更有效益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把美丽乡村转换为美丽经济,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所在,也是检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
几年前,富阳区东梓关村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名不见经传。如今的东梓关因为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新杭派民居和一场场富春江江鲜大会,早已成为闻名遐迩的“网红村”。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庄面貌变化巨大,但我们还必须把产业搞起来,把美景美居转化成美丽经济,两条腿才能在奔小康路上跑起来。”东梓关村党总支书记李群说,“我们立足富春山水资源,开设一批特色江鲜菜馆,每年举办一场富春江江鲜大会,利用古建筑和新杭派民居,开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民宿,给东梓关发展装上新引擎。”
今年元旦期间,东梓关村举办网红庙会,每天都吸引了数万游客前来游览参观。村民赵军成将自家的杭派民居装修成民宿整栋出租,节日期间每天进账3000元以上。村里最早的江鲜馆老板许玉伟,一改小作坊式的局促,扩场地摆大桌,加上地道的江鲜美味,“老饕”们经常提前好多天就来订桌。据不完全统计,元旦三天假期,村内11家江鲜馆营收超过20万元,民宿营收超1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土特产店等均有20%以上增收。万人空巷和良好口碑背后,是东梓关村又一次破茧重生式的改变。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渐渐转化为拓展农民增收的新路径。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卖农产品到卖风景、卖文化、卖乡愁,乡村产业呈现向高层次、多链条发展的态势,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杭州还深入实施了乡村产业“16666”工程,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增强稳产保供能力。探索推进的整乡镇山区农业产业发展,获评“中国三农机制创新奖”。余杭大径山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淳安临歧、建德杨村桥列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西湖龙井以70.76亿元品牌价值蝉联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第1位。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努力让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产品变商品。全市农村电商销售额2020年超过150亿元,乡村旅游收入超过80亿元,均占到全省1/5左右。深入实施“两进两回”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行动,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31家、家庭农场34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32家、农创客(新农人)4300余名。
乡村善治让生活更加幸福
新时代的美丽乡村,要更好地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杭州以创建乡村善治示范村为载体,不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全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先行区。
在桐庐县莪山畲族乡,5G信号全覆盖带来的数字活力在这里不断喷涌。“稻鱼共作”用上了智慧农业驾驶舱,乡创间、直播间在绿水青山间“快意生长”,村里老人的健康可以“网上追踪”,山区孩子通过VR技术“走进”名校课堂……
从开通10公里光缆,到5G信号像通水、通路、通电一样成为每个乡村的标配,5G应用已融入莪山乡经济、民生、治理各个领域。莪山乡沈冠村也成为杭州数字乡村的建设试点。
多年来,沈冠村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凭经验判断除虫、除草、施肥的时间与度量。如今随着智慧农业驾驶舱建设进入尾声,这样的巡田模式将被改变——借力5G网络,通过驾驶舱可实时查看田间情况,足不出户完成精准投饵、环境监控、病虫害监测等一系列工作。
“在浙江大学生态学博士张剑的带领下,稻鱼共作示范基地实现了从亩产不足500元到亩产万元的变化。”沈冠村党总支书记黄金源介绍。
率先实现5G全覆盖的莪山乡在数字赋能美丽乡村建设中尝到了“甜头”。而杭州数字乡村的建设就是要让越来越多乡村尝到“甜头”,让越来越多领域尝到“甜头”。
杭州不僅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优势,推动乡村整体智治,还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智治强支撑,形成了萧山区“五和众联”、余杭小古城村“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着办”等一批基层治理经验,全市累计建成省级乡村善治示范村298个,建德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示范县。通过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等,挖掘传承优秀的家风、民风、乡风,农村文化礼堂覆盖率达到71.3%,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实现入库村全覆盖。依托区县协作、联乡结村等平台,深入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下沉乡村,深入推进集体经济消薄增收,2020年全部实现“3020”目标,到2022年力争实现“5030”目标。农民人均收入2019年达到36255元,是2003年的6.3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1位。
“数智杭州·宜居天堂”,杭州正奋力开启新一轮高水平高质量美丽乡村建设,全方位提升、全域化推进、全景化打造、全资源开发、全社会参与,着力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努力把杭州美丽乡村打造成更具国际知名度、呈现江南韵味、承载乡愁记忆、充满双创活力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