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笔墨绘故乡田园

2021-03-24 11:17张晓娟
当代人 2021年2期
关键词:田园创作

张晓娟

蓄力多年,一朝梦圆。魏惠娟说自己非常珍惜,“我们那一代人小时候过得苦,对于知识,对于学习,心怀敬畏之心。知道父母不易,家庭条件也困难,格外珍惜时间,就想着在学业上能取得一些成绩,对自己、对家人都有个交待。”

在学校,魏惠娟一直都是最努力的学生。国画、油画、美术理论,她就像海绵一样去拼命吸收知识,专业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毕业后,魏惠娟回到家乡,之后调入县文化馆,开始美术创作道路。

专业知识过硬,为人踏实、好学,从1993年开始,她在省市乃至全国的各种大赛中频频获奖。特别是1999年,全国第二届花鸟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魏惠娟的国画《晨趣》从两万多幅作品中被专家们慧眼相中,荣获银奖。

消息传来,她喜极而泣。为了创作这幅画,魏惠娟呕心沥血,潜心创作整整三个月,孩子的裤子已经短了一寸多她都顾不上。“创作这幅作品时是大年初八,为了准备画中南瓜的素材,我托朋友,才找到了一个大棚去写生。”

当时室外气温很低,风吹刺骨。棚里却是二十多度的高温,一进去魏惠娟眼镜上都是蒸汽,什么也看不到,相机也不好使。“我记得当时穿着棉衣,在棚里一忙活就是大半天,衣服湿透了好几茬。素材终于找好了,一出大棚,又被吹得瑟瑟发抖,回家就大病一场。”作品画完送到邮局,魏惠娟在签字时眼睛突然有一瞬间什么也看不清楚了,缓了好大一会儿,才签好寄出。

当时,虽然居住在县城,每天徜徉在田间地头,但魏惠娟的眼光却一直关注着国内画坛。她曾多次自费到北京画院学习深造,先后师从杨瑞芬、王明明。魏惠娟深有感触地感慨,每一次学习归来,身边的同仁都会大赞她创作水平的提高,也因此带动了石家庄画院的其他画家外出学习。她认为,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只有提高理论水平,让作品更贴近现实,才能创作出更美的作品。

“以前我画实的多,但学完理论再下笔,那种虚实相间的韵味一下子就出来了。”在北京学习的那几年,魏惠娟进步神速,一路拿下各种奖项,很快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在魏惠娟看来,田园有大美而不言,她的使命即是为田园代言。在她笔下,田园题材没有疆界,没有窠臼,一派天真自然。你看那向日葵花瓣上伫立的蜻蜓,似立似飞,悠然自得,快活而惬意。你看那瓜田豆架下乘凉觅食的毛绒绒的小鸡们,个个神态安然,没有纷争,和谐相处,憨稚可爱。还有那瓜田篱笆上飞落的小鸟,花朵上飞舞的蝴蝶,豆蔓下活动的刺猬……无不显得恬淡、安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不少评论家谈及她的画作时说,画家在创造这些田园风景时,用笔细腻,用彩热烈而明丽,是对热土上绿色生命和丰收果实的颂扬和礼赞,也是对生活在故乡热土上创造和正在创造着美好生活的父老乡亲的礼赞。

当然,在魏惠娟的作品中,也有不少似“烟笼秋水月笼沙”一般的作品,色彩有些朦胧暗淡。但色淡绝不灰暗,也不会给人造成低沉、压抑的感觉,反倒是在更加冷静的景况下,彰显一种勃勃生机和力量,就像是皎洁的月光带给人们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一样。

无论是充满生机的,还是幽静恬淡的,人们从中都可明显感觉到画家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广采博取的求知精神。她的画无论是大场景的鸿篇巨制,还是一枝一叶的特写,都使人感到画工精到,绝无粗制滥造和敷衍之笔。她把艺术的追求看作自己的天职,一方面广采百家之长,孜孜不倦地探索进取,深化自己;一方面坚持不懈地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时刻关注当代农村、农民、农业的新变化,关注农民在精神、情感和思想上的新变化。

近两年来,当人们认为田园工笔就是魏惠娟的艺术特色时,她再次赴京,花甲之年成为著名画家郭石夫先生的关门弟子,开始了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

“人得自己有追求,要有一股子精气神。”魏惠娟说,激情上来了,自己就想一定要把一件事干成,如果折腾不成,就绝不罢休。有时候也有年輕人问她,魏老师您这“功成名就”,为什么还要跟我们一样当“北漂”,住宾馆,受这份罪呢?魏惠娟说,画画是我心里最喜欢的,为之付出再多努力也不觉得是辛苦。

特约编辑:刘亚荣

猜你喜欢
田园创作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追肥
纳凉之乡村田园美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田园风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