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卫明 郑薇
知山知水,树木树人。潘学飚奋斗在绿水青山间,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出自身价值,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不平凡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扎根林区新时代的护林先锋
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潘学飚在杭州一家研究所工作了近5年,2015年,他来到临海市林场兰辽分场,成了林场里第一个硕士技术员。那时,林场连年轻本科毕业生都很少见。去林场的第一天,因为上山公路受台风影响被冲毁,分场副场长骑着摩托车接潘学飚到岭下基村,再陪着他走了一个小时山路才到达分场。条件艰苦,但丝毫不影响潘学飚对林业工作的投入和热爱。
兰辽分场面积2.3万亩,海拔大多在700米以上,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分场在职职工10名,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有的甚至临近退休。人少事多,造林任务重,防火压力大,林场工作任务重,而且交通不便,任务布置、生产检查都只能靠步行前往。夏天山上蛇、虫子很多,潘学飚有时候去一趟林区会碰到四五条毒蛇,但为了完成任务,必须硬着头皮往前走;冬天,山上雨雪、冰冻天气较多,很容易将树木、毛竹压弯、压倒,为了及时统计冰雪造成的损失,潘学飚和其他职工一起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冰雪去林区检查统计林木受损情况。面对林场的艰苦条件,他从未想过退缩,立志要出色地干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
要做好本职工作,需要艰苦奋斗,更要不断学习,勤于思考。林场的老职工学历不高,但对育苗、造林、抚育、维修防火线等工作驾轻就熟,拥有多年的实践经验,为了得到这些宝贵的财富,潘学飚跟在老同志后面,与老同志同吃同住同劳动,力争尽快掌握林场生产劳动技能,成长为真正的林场人。作为分场最年轻的职工,在现代化的工具运用方面具有一些优势,而老同志对这些不太熟悉。来林场后,他主动为一些老同志安装了微信、QQ等网络通讯工具,方便工作中的交流沟通,也方便与家人的联系。
在生产一线会碰到很多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可以锻炼人,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2016年柳杉毛虫成灾,给林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为了减轻灾害,潘学飚查阅了很多资料,学习了柳杉毛虫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并与总场技术科商定,最后确定在虫灾较重的区域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在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的过程中,他和其他职工一起,挑着太阳能灯及其零配件到各林区,当时正好是夏天,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终于顺利将设备送到林区,将杀虫灯安装到位。2017年又采用了杀虫粉进行防治,同样是靠肩扛手提的办法将杀虫粉、喷雾机器运送到林区,对柳杉毛虫进行防治,由于防治及时,将虫灾的损失控制在了最小的范围。在防治结束后,潘学飚还将防治的经验整理成文章,发表在《安徽林业科技》。
竭尽所能助力现代化国有林场创建
2014年是林场的改革元年,改革后林场确立了创建现代化国有林场的目标。由于原先的底子较薄,对照现代化国有林场考核指标,林场还有一些差距。作为林场有史以来学历最高的职工,有责任有义务为创建现代化国有林场贡献一份力量。
在巡山过程中,潘学飚发现大家还在靠罗盘导航。这既容易迷路,日常巡視维护时也容易出错。他心想:能不能做一个GPS地图?于是,潘学飚立刻行动起来,去网上找教程、买书自学,靠着以前学过的一点编程知识,钻研了一个月,终于做出了GPS地图。很快,分场的员工都用上了这个导航仪,不久,导航仪又被推广到了整个林场。潘学飚积极推进“智慧林场”建设,搭建基于数据库、GIS、C语言的信息管理系统,用于林场办公、营林生产、森林防火管理,采购了摄像头、录像机、网线、电线等设备,架构了林场自己的森林防火系统。
产业发展也是现代化国有林场的重要要求,兰峰茶厂是兰辽分场的主要产业,但茶叶生产设备和工艺都很传统,不仅生产效率低,茶叶的品质也很难标准化,达不到理想要求。潘学飚和同事一起经过研究讨论,不断摸索,对一些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首先在茶叶杀青机上加装了变频器,以控制杀青机电机转速,使茶叶生产工艺更加科学合理,茶叶品质更有保证;在茶叶揉捻机上加装了定时器,使揉捻时间可被精确掌控;还采购了茶叶包装机,变原先的纯手工包装为半自动化包装,既提高了包装效率,又节约了人力成本;茶叶销售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大问题,为了提高茶叶销量,潘学飚在网上开了林场自己的企业店铺,使林场茶叶销售有了更多的渠道。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浙江括苍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方案编制及《森林经营方案》制订等都有外业调查任务。每次外业调查,潘学飚都和调查人员一起跋山涉水,穿山越岭,走遍林区的角角落落,力争把调查做得仔细再仔细,为后期的内业编制提供了有力保证。
从前林场没有场徽,经场领导提议,潘学飚和同事一起精心设计、确定方案,最终林场有了自己的标志;林区信息闭塞,林场决定创办林场报,他和同事主动请缨,一起创办了林场报(内刊),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这些都为创建现代化国有林场提供了支撑。
爱岗奉献以林场为家
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同时森林防火任务很重,春节、清明节等节假日及森林防火期都需要有专人值班,因此在林区工作,双休是不可能的,一个月能休息三四天已经很不容易了。林地基本分布在山尖,山上信号差,职工们巡山护林基本都是单枪匹马,山上常常有野兽、毒蛇出没,工作过程中大大小小的跌打损伤不计其数。更困扰大家的是,由于长期驻扎在高山林区,十天半个月下不了山,有的职工站在山顶就能眺望到自己的家,但想要回家却不易。潘学飚当初是为了和妻子孩子不再两地分居,才报考了妻子家乡的工作,然而回来后,为坚守岗位,他常常没时间回家。80后正是承上启下的年龄,父母已经上了年纪,需要有人照顾;孩子还很小,也需要有人照料。潘学飚的父母在老家,一年见上几次面都很难,照料更是无从谈起。虽然因工作原因和家人聚少离多,潘学飚却常说:“能够看着林场的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树一点点变高、变粗,能够亲手为林场的发展做出努力,我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无论何时何地,潘学飚都自觉以一名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称职林场人的标准从严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留下了踏实的脚印,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忠实实现着为林业增光添彩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