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
我在奥马哈听了一堂哲学课,坐在一群二年级的小学生中间。两个老师坐在藏蓝色的地毯上,孩子们靠着他们俩围成一个极不规则的半圆。
老师在写字板上写下四个问题,然后统计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学生人数。问题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1.什么是哲学?2.大学像什么?3.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不真实的?4.什么东西是有生命力的?
统计结果是:第一个问题只有一个孩子感兴趣;第二个问题九个孩子感兴趣;第三和第四个问题五个孩子感兴趣。老师说,少数服从多数,这节课谈第二个问题:你觉得大学像什么?也可以从这个问题开始跑题,只要和大学有关就行,说出你知道的或好奇迷惑的及想知道的一切。
发言之前先举手。老师手里拿着一个小皮球,你举手了,皮球抛给你,你接住了才可以发言。发言完毕,你可以选择把球传给你认为合适的同学,接到球的孩子再发言。
一堂课,小孩们唧唧喳喳,想什么说什么,皮球在老师和十八个孩子中间传来传去。我旁邊的一个孩子老举手,总是拿不到球,累得趴在地上,我就代他举手,接到球递给了他。
发言五花八门。
我喜欢大学,因为大学里树多,长得还都好看。我喜欢大学,因为大学里操场大,篮球架也多,我要天天打篮球。我喜欢大学,因为大学里有图书馆,有很多书。念大学才能接受好教育,受了好的教育才能找到好工作,工作能挣钱了,我就不用整天给我妈妈洗碗了。我爸爸现在天天干重活儿,就是因为没念过大学。我念好了书,我妈就不用那么辛苦了。从大学里出来,你就是个有知识的人,就知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对,就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有了知识,我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要学法律,告诉别人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
老师问:“必须念大学才能接受教育吗?”
大家一起回答:“不是!”
“必须念大学才能成为一个好人吗?”
“不是!”
“那好,为什么?我们继续说。”
又是一堆五花八门的理由,孩子们之间也开始相互争辩。孩子们的很多表述在我意料之外,不是道理讲得好,而是思考问题的角度,那个极其自由、烂漫的角度。有中正之言,更多的是偏僻、可爱、由衷的话。这样的哲学课离我的设想很远。
哲学教授Y女士跟我说,这是她的两个助教在给二年级的孩子上哲学课,起初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那么小的孩子能上什么哲学课?因为“哲学”两个字让我立马想起的是一张沟壑纵横的干瘪老脸,想到皓首穷经,想到无数人告诉过我,这个世界如何、这件事如何,你要如何如何做才行。
但在二年级的小学生这里,哲学不是知识,也不存在结论,而是一种思辩和寻找的过程。首先是自由地、充分地自我表达,想到什么说什么,说自己的话;其次才是探讨逐渐深入世界的方式。
(大浪淘沙摘自《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