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春景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是一种临床上多发的精神疾病。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与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1]。患者一般会呈现出单相型情感障碍(可见抑郁、激惹或者焦虑症状,多见混合表现)或者双相情感障碍(情绪高涨,对他人有很深的敌意、脾气暴躁、难驾驭)。在临床上表现为间歇交替型的躁狂、抑郁情绪症状[2]。该疾病虽然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症状,但是会有一段时间处于间歇性的正常状态。在对这类患者进行护理时,患者会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配合治疗,不利于病情的好转[3]。本研究旨在探究临床路径在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02例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5∶26;年龄最小18岁,最大62岁,平均(38.41±6.92)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1.05±0.31)年。研究组中,男、女比例为28∶23;年龄最小20岁,最大60岁,平均(37.62±6.80)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1.52±0.7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均经临床综合检查确诊为心境障碍躁狂抑郁症。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存在严重沟通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日常用药护理、健康护理、生活护理、运动护理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临床路径护理干预。由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发病程度、病程、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等表现,通过查询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制订适合患者病情的路径表。①在患者住院时,由护理人员协助办理住院手续,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房管理制度,了解患者病史、病程,对其病情程度进行评估,拉近与患者的距离。②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的环境,设置单间,整理病房设施,营造舒适安全的病房环境,减少可刺激患者情绪的病房布置,通过播放舒缓的音乐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③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喜好制订科学的饮食方案,指导患者食用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维持机体正常的营养和水分;及时关注患者便秘情况;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提醒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干净整洁的形象。④密切关注患者的行动,保持患者在医护人员的视线范围内;查收病房内的一些危险物品,禁止患者自带危险刀具、绳索等,防止其自杀;对躁狂型失控患者,还要对其展开保护性措施,为了防止激怒患者使其病症加剧,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对有暴力攻击倾向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了解其病症发作原因和时间,为其建立单独的记录表,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既要保证患者的自身安全,还要保证他人的人身安全;在进行心理疏导时,语言舒缓,态度和蔼,心平气和的交流和沟通;对患者的一些不合理要求,采取适合的方法降低其兴奋度;对已经出现的暴力行为,及时进行制止并缓和患者的情绪。⑤通过对患者的耐心倾听,安慰和鼓励其将自己的内心真实诉求表达出来,针对其病因进行针对性护理。在谈话中注意技巧,通过委婉的方式指出患者的错误并耐心的沟通,提高其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更有利于病情的改善;鼓励患者参与群体交流活动,如唱歌、游戏等,既可以帮助患者释放多余的精力,还可以活跃气氛,舒缓其负性情绪。⑥在对患者的用药过程中,针对其拒药心理,保证服药到口,防止吐药和藏药的情况,影响病情的稳定;对服药后的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注意有无中毒症状,如果发现中毒,要及时通知医师,对患者进行检查;简单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服药必要性,使患者和家属做好心理准备,安全用药。⑦对患者及家属普及健康教育,让其对自身疾病有更更深的了解;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在患者掌握预防并发症的方法和控制措施;指导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和症状进行了解,并定期服药和复查;指导患者参加集体活动,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增加其生活信心;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用药情况和精神状态进行密切的观察,为患者提供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避免激怒患者,对自身或者他人造成伤害;在护理期间,严格按照路径表内的内容和计划进行护理干预,并由护士长定期检查,保证护理工作认真落实。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护理前和护理后1个月的焦虑、抑郁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估焦虑程度,该量表有20项,共分为4级,总分8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症状越严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抑郁程度,该量表有20项,共分为4级,总分8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抑郁症状越明显。②比较护理前和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情况。满意度评判标准:非常满意为护理工作十分到位;满意为护理工作一般;不满意为护理工作不到位。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治疗依从性评判标准:完全依从为患者完全听从配合护理人员工作;部分依从为患者在大部分情况下配合护理工作;不依从位患者完全不配合护理工作。依从性=(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③根据SF-36简明健康状况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分析,该量表分为8个维度,共36条,内容包括躯干疼痛、生理功能、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活力和精神健康6项,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比较[n(%)]
2.3 两组护理前后SF-36评分比较 护理前,对照组及研究组患者SF-36评分分别为(42.31±6.50)分和(43.02±5.21)分(t=0.601,P=0.550);护理后,对照组及研究组患者SF-36评分分别为(62.13±4.10)分和(78.80±3.81)分(t=21.334,P=0.000)。
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在发病时,一般会出现精神亢奋、情绪高涨、小动作频繁、话多等症状;且患者的睡眠时间明显减少,精力旺盛,注意力不集中,在情况严重时会出现暴躁易怒甚至攻击他人等行为,不但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会对他人人身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影响[4]。由于该疾病具有十分漫长的治疗过程且易反复发作,在患者平时的生活中,需进行有效的预防,尽可能的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给予保障,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对于其精神亢奋不能自制的状态,要防止其自伤或者伤人;对情绪低落者,要及时安慰和陪伴,防止其自杀;对于饮食障碍者,要喂水喂药,引导其合理进食,补充营养[5]。
采用临床护理路径,通过心理辅导、健康教育和家属支持等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和预防,还能够帮助患者及时缓解心理情绪,平复心情,有效改善临床症状[6]。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周期性评估,科学评价患者的护理效果,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该护理方式的优点在于,可利用临床路径表对护理时间、护理人员和护理内容进行清晰的记录,并按照路径表的安排开展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更科学、合理、全面[7]。这种有针对性的护理方式,可将护理工作深入到患者入院后的每一阶段,定时、定量、定人的进行护理,避免常规护理的笼统性和盲目性,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8]。通过临床路径护理使护理人员变被动为主动,科学的进行护理工作的规划和设计,引导患者及家属参与其中,提高其参与积极性,有效缓解医患矛盾[9]。临床路径的护理方式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SAS评分、SDS评分、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临床路径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改善患者的病症,让更多的患者主动融入到正常生活中,及早的回归社会。临床路径护理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可以避免护理漏项的发生,还可在护理过程中明确何时、何地该采取何种护理措施,患者对护理干预也能有简单的了解,与常规护理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对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有效的减轻其焦虑及抑郁情绪,提升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