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兼论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内涵特征

2021-03-24 06:28李冠源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

李冠源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汕尾 516600)

“工匠精神”近年来屡屡出现在各种政策文件和社会热点讨论中,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 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1]虽然各个层面及不同领域对其解读角度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共识为社会所认同,那就是我们必须重拾和传承“工匠精神”。 如何基于“工匠精神”视域下重新审视我们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框架,并将“工匠精神”高度渗透和融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是当下中国职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及关键点所在,也是有效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从而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全面发展进步培养更多优秀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因此,深刻解读和重塑“工匠精神”,并大力提倡其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层融合与嵌入,对于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意义重大。[2]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

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推进,我国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转型升级,更加凸显“工匠精神”回归与培育的迫切需求。[3]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各行各业对用人需求的标准提高,职业教育所培养和输送的人才已然不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何深入贯彻和高度融合“工匠精神”于职业教育全过程,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综合素养和适应新时代发展诉求的新型人才,是整个职业教育领域共同探讨和高度重视的课题,也是每一个职教人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一)“工匠精神”内涵解析

“工匠”一词,古今中外历来有之,指的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人。 现代社会亦可引申解释为拥有知识技术、工艺能力等的人。 小如日常生活所需,大至上天下地入海, 能工巧匠都运用掌握的技艺,为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从这些工匠身上看到和感受到一种珍贵的品德气质就是 “工匠精神”, 对其内涵的阐述,不同领域的学者有不同观点。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其实质就是一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职业所形成的综合价值观, 内化为一种精神或信念,外化则表现为职业行为规范。 笔者认为对其最基本的解读就是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的刻苦钻研以及追求进步的创新意识。 “工匠精神” 一旦植根于人的内心深处,便会产生巨大的价值导向作用,成为推动个人行为的动力源泉。 重拾“工匠精神”是当下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调整,互为影响的结果,也是社会分工和专业协作所产生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力,更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创新的不竭动力。 对“工匠精神”的重视,李克强总理在2016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有明确体现,而对“工匠精神”的深入学习、落实践行和大力弘扬, 十九大报告更是一再强调。随着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一带一路”的大力推进,对新时代下的人才需求结构及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和赋予了新内涵。 著名教育家聂圣哲说过,我们要珍惜和紧抓“中国制造”这个练兵好契机,攻克难关提升工艺,通过精益求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加中国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优势, 促进经济健康良性和高质量增长。 让“中国制造”迈向“中国精造”和“中国智造”,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因此,通过加强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优质的人才资源支撑,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链由中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4]

(二)“工匠精神” 是推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工匠精神”对于促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可以从现代经济较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得到验证。 欧美、日韩等现代化工业体系较发达的国家,都曾经走过一段曲折而又艰辛的发展道路,依靠的就是始终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价值,不遗余力地提升劳动者素质。 通过推动职业教育优化改革和开展持续不断地终身职业教育,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劳动力。 从现代产业发展可发现,无论在哪个领域和行业,著名企业及品牌绝大部分也是集中于这几个国家,并涌现出了一批世界级公司,如芯片领域的美国英特尔、高通等;汽车行业有德国“三霸”,美国“两巨头”,日本“三强”等;IT 行业有美国微软、思科等;电子电器行业有德国博世、西门子,美国惠而浦,日本索尼、松下等;通信行业有美国苹果,韩国三星,瑞典爱立信等;还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瑞士钟表,诸如此类例子很多,笔者不一一列举,这些公司能够长期屹立不倒、不断发展成长,成为领域标杆和行业佼佼者,正是“工匠精神”积极促进作用的最好体现。 虽然我们国家的华为、格力、海尔等几家本土民族企业也走出国门迈向国际,但在数量占比上太低,况且各行业中相当部分企业还是属于合资企业,不能完全算是“土生土长”的我国企业,很多关键资源控制权、核心技术使用权、品牌所有权等等,还是掌握在外国企业方手里,我们只能依靠比较低廉的劳动力优势、政府政策倾斜支持、土地租赁使用权利,甚至是以环境污染和出售稀缺资源为代价进行合作, 而最终创造的价值和利润的分配,我们占比却很小, 这说明了我们在很多领域的合作,核心竞争优势不足仍然受制于人。 现阶段,我们输出的产品具有明显的价值低、利润少、附加值不够等特点,“中国制造”只是体现了数量上的相对优势,而且付出了极大成本和代价。 因此,我们必须重拾“工匠精神”,并赋予其新时代的崭新内涵,为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做好顶层设计和底层支撑,从而为实现“中国精造”、“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打下坚实基础。

(三)“工匠精神”是推进国家资历建设的重要驱动力

当下正适逢我国部署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的重要推进时期,所谓资历框架是指基于政府教育部门联合相应机构和 各行各业共同制定、 反映各类学习成果的等级和通用标准体系。[5]基于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建设的必然性诉求,就是要依托职业教育作为全面提升全民职业综合素质能力的实施途径,通过深度融入“工匠精神”于职业教育,有效引导劳动者对所从事的职业精益求精和不断追求, 进而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综合素质能力,以更胜任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和提升职业岗位匹配性,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创造出更多更大价值,同时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国家资历具有记录性和追溯性,可以证明劳动者的成长过程及发展历程,其框架构建核心体现在接受过任何职业教育所形成的成果,应该可以转化为量化的衡量因素,主要通过学分累积制度来实现,通过该制度可以比较科学客观理性地判断劳动者的素质能力并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所在,从而使其成为人才流通过程中可供参考的范式标准。 “工匠精神”与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建设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耦合性和一致性,都是基于促进、提升和完善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及能力。 “职教20 条”明确指出从2019 年起, 有条件的地区及高校要积极探索实施试点工作,制定符合国情的国家资历框架,鼓励支持社会人员以取得的相关职业技能技术等级证书进行课程免修、 学分置换等方式,从而更好地帮助其完成学历教育。[6]这释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讯号,即国家非常重视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或者“能工巧匠”型的技能人才,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工匠精神”的时代诉求,也彰显了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对“工匠精神”的贯彻落实。 因此,要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就要以“工匠精神”作为价值根基,有效引导劳动者不断努力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和提高自身职业综合素养,从而积累丰富足够的从业“学分”并赢得竞争优势,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拓宽渠道和增加选择性。

二、“工匠精神”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耦合性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尤为凸显, 国际典型成功的职业教育必定也是深谙“工匠精神”的内在精髓,并能将其深度植入和高度融合进职业教育全过程中, 通过不断有机渗透, 使得培育受教对象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有效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工匠精神”在国外职业教育体系中高度体现

国际成功典型的几种职业教育模式,正是深度融入“工匠精神”最好的体现,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极具参考借鉴作用。 表1 为国外比较主流的几种职业教育模式, 比如德国的 “双元制”,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紧密结合生产与行业,以职业需求和岗位技能为核心导向,通过构建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资源,在双向沟通基础上共同规划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该模式使得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得到最充分的结合,同时也促进了人才培养与输送的契合匹配度,德国技术工人的高素质正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验证;美国提倡基于“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模式,以职业岗位或专业技能需要为基点,确定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掌握或者达到的能力目标,以此来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方案,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开发设置,核心关键在于把系列课程确定为不同阶段的学习模块, 教学内容及考核活动围绕着学习模块展开,对于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具有综合特性,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该模式与美国对人才需求的匹配特性较吻合;日本是以“职业训练指导员”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所谓“职业训练指导员”是一种职业认证资格,获取该资格的人员才可以对学生或学员进行职业指导及训练等,可以开发相关行业的专业培训课程及与职业相关的咨询业务;该模式对职业训练指导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不仅要具备教师的能力,还需要丰富的实际从业工作经验,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强调言传身教,而且具有非常明显的学徒性质,比较契合日本文化;澳大利亚的“职业认证资格体系”模式,主要是以从业标准为依据,通过对从业要求设置相关的职业认定条件,以相关行业对岗位技能的需求不同,开发和设置相关专业的对应支撑课程,考核评定标准则由政府和相关行业共同制定,通过考核要求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也就达到了职业相关岗位的从业标准,该模式把职业标准和职业认证充分结合起来,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新加坡既对德国职业教育经验有所总结和借鉴,又参考和吸收了其他发达国家典型的职业教育模式,提出了“教学工厂”实训教学模式,特点在于没有把学生都安排到校外实训场所或者企业当中去,而是把校外实践实训资源及项目等引进校园,把学校打造成一个趋向企业真实经营运作的环境状态,让学生身临其境完成知识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从而打破和淡化了校企之间的明确界限,构建了一种产研学高度关联和融合的新形式,该模式从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和资源调配等方面都做出了改革和创新。 基于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职业教育发展内涵、程度及模式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对国外典型卓有成效的职业教育模式及其核心精髓、研究思路、制度建设、规划设计等进行深入剖析和论证,摸索出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以上国外主要的职业教育模式,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无一例外,都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对职业素养的形成、职业标准的规范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正是体现了“工匠精神”的本质和内涵。

表1 国外主要职业教育模式

(二)“工匠精神” 深度蕴含于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中

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正式印发, 翻开了我国职业教育提质创优的新篇章,方案明确肯定地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6]我国经济社会正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历史潮流及时代背景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诉求。 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职业教育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 学生走出校门能否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工匠精神”影响至关重要;于学生个人成长而言,必然会对其人生及职业生涯发展产生积极推动效应。[7]在我国经济转型调整力度增大、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的趋势下,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标准、 新要求,也越发凸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要紧紧围绕如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来开展,“工匠精神”正是与现代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吻合,重视和发挥“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育人功能作用,事关能否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有效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俨然已成为当下职教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纵观国际职业教育成功的共同之处均在于非常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良好职业素养的培育形成,而良好职业素养的核心基础就在于是否具备“工匠精神”,换而言之,即“工匠精神”是形成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根基。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树劳动光荣新风尚和敬业爱岗新风气的职业价值观念,为深入贯彻和推动新时代“工匠精神”拉开了帷幕,从更深层面理解,也是明确了“工匠精神”的价值导向作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贡献最为直接,是形成人力资本、释放人口红利的主要途径。[8]因此,深入剖析“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工匠精神”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价值导向及实践指导作用,事关构建和形成较为完善的新时代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三、“工匠精神”背景下优化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产业行业企业用人标准规格的提高,现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已然难以满足其需求,从而导致职教毕业生就业困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才没有形成较具竞争优势的职业综合素养。 作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职业教育应当基于“工匠精神”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构建“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间的有效融通机制,完成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培养优秀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

(一)以精神传承和沉淀培育职业道德

要成为一名“匠人”,首先要有一颗“匠心”,而要有“匠心”,就必须要有一缕“匠魂”,笔者认为“匠魂”即“工匠精神”最核心的精髓和内化基础之所在。 “工匠精神”是需要传承的,不能靠走形式过场,也无法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由内在精神不断浸润滋养和长期不懈追求凝聚而成,要靠一代代人不断积累和丰富其内涵, 让其沉淀下来,形成一种无形的强大意念和精神文化。 要想成为一名“匠人”,如果其心不坚不正,则其术不精不专,没有一种对职业坚定执着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态度,何来精湛的技艺?2019 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思政教学和专业教学要互融,通过将思政元素植入专业教学过程当中相互承载,促进其互为依托互为支撑,使得两者关联紧密、共向并行[9]。 “工匠精神”源自于人类实践活动,脱离了现实的“工匠精神”便失去承载主体,只能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学生的切身感受体会也定然不深。 我们重拾“工匠精神”对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进行重新审视,首当其冲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把新时期“工匠精神”有机融入职业教育当中,让每一门学科、每一个专业、每一堂课,都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切感受和体会,将这种精神通过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形式,慢慢渗透入其思想深处,成为职业素养最根本的养分和源泉,从而促进其优秀职业道德和品质的养成。 因此,要通过充分运用理论与实践高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工匠精神”深度植入于日常教育活动中,才能将其深刻且全面地注入到每一个学生的灵魂深处,使得学生对“工匠精神”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从而有效引导其形成正确“三观”及职业观。

(二)以专业训练和强化培养职业技能

“工匠精神”代表的是一种对事业和职业、对专业和技艺锲而不舍的追求和执着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支撑,试问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从何而来? 所谓术业有专攻,对于职教学生而言,在外化行为规范上的体现就是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和专注程度,集中表现在对专业技术技能掌握的熟练度和创新度。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培养输出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但是存在一个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难题。 原因在于社会对职业教育依然存在价值认知误区,职业教育不如普高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并且形成一种负面效应影响了很多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选择,进而更打击了其学习的激情和热情,导致很多职教学生有一种得过且过熬到毕业的心态,以这种状态进行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人才培养效果和质量不尽如人意。 通过注入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赋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内涵,势必会让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技能提升方面起到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就是精益求精和专注创新,职业教育的本质诉求和最终目的也是如此。 通过职业教育和系统训练, 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强调在掌握的基础上,动手动脑用心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断地强化训练有助于提升专业技术的熟练度; 但是我们更深层次的要求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深入钻研, 使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技能上一个台阶。因此,“工匠精神”有助于引导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更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以自我提升和发展完善职业生涯

“工匠精神”能引导和推动一个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修正,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一个人在其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中,为了不断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职业能力需求变化,必然要对自身综合职业能力及素质进行全面提升和发展,终身学习和教育常态化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近些年来,国际社会一直强调和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中国也有这么一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 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追求变革的时代,优胜劣汰的速度比起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快得多,也就意味着不进则退。 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职业院校所开展的教育只是一个人开始其漫长人生职业生涯的起点,纵观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为了获得更好地发展和进步,势必要不断“充电”,以此来弥补自我能力的不足,通过不断增加新能力来凸显自己的优势,从而满足职业生涯不同发展阶段的延伸和拓展需求。 很多人正是由于停止或终止学习和钻研, 事业发展遇到瓶颈,错失珍贵的发展机会和平台,最终导致职业生涯发生断层而停滞不前。 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对于职教学生注入和灌输“工匠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树立一个人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坚定一个人对于所从事专业或职业的信念,同时可以激发一个人积极进取和磨砥刻厉的意志;只有志向坚定和追求卓越,通过不断锤炼心志和勤学苦练,方能习得一身过硬的本领和技艺,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做出更大贡献,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和任务。

四、结语

重拾“工匠精神”是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关键,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需要和必然结果。 “工匠精神”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优秀职业品质,职业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工匠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的历史使命和重任。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历经一番心智锤炼、没有执着的信仰追求和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如何成为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职业院校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培养德艺双馨和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职教人才夯实基础,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