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莹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南宁 530007)
在传统外贸出口乏力的情况下,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国际贸易方式蓬勃发展,成为外贸增长的强劲动力。面对新的形势,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推动跨境电商的发展,跨境电商成为了我国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电子商务与农产品销售相结合成为一种新兴业态的跨境电商,一方面可以扩展市场销售空间,解决农产品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一方面,简化了农产品交易环节,降低流转成本,提高销售效率,将给农产品贸易带来新的机遇。
目前,电商出口以工业品为主,生鲜农产品市场渗透率不足10%,农产品电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广西农产品资源丰富,地域优势明显,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具有较大潜力,研究跨境电商方式下出口特色农产品具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广西立足于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孕育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农产品(见表1)。其中,蔗糖、木薯、桑蚕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糖料蔗产量、食糖产量占全国60%以上,是全国人民的“糖罐子”;木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70%左右,是全国最大的生物质能源(乙醇酒精)基地;桑蚕产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是全国重要的蚕茧生产和茧丝加工基地。广西水果年产量近两千万吨,全国排名第二,柑橘、芒果、柿子、百香果、火龙果等特色水果产量全国第一;蔬菜种植总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产量居全国第九位,是全国最大的秋冬菜生产基地、“南菜北运”基地和“西菜东运”基地。此外,广西中草药资源种类约占全国总数的1/3;茉莉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占全世界产量的60%以上;畜禽水产品也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表1 广西主要特色农产品
根据南宁海关统计数据(见表2),2014年以来,广西农产品贸易额总体呈上升趋势,进出口总额和进口额均于2017年达到最高值,分别为525.4亿元人民币和389.9亿元人民币;出口额于2018年达到最高值139.6亿元人民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农产品进口关税大为降低甚至取消,促进了农产品进口,广西农产品贸易近年来处于逆差地位。
表2 2014-2019年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单位:亿元人民币)
从近六年广西农产品出口情况(见表3)来看,以出口水海产品、蔬菜,鲜、干水果及坚果为主。蔬菜、水果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广西的蔬菜、水果品种丰富,产量高,品质好,受到东盟地区的普遍欢迎,出口量平稳增长。2019年,因受天气影响,水果产量大幅下降,国内供应紧张,导致出口明显缩减。水海产品由于出口品种单一、科技含量偏低,加上劳动力、运输成本上涨,进口国检验检疫标准趋严,出口额呈现出逐年下降态势。值得注意的是,广西的蔗糖、桑蚕产量居全国前列,中药材资源丰富,但食糖、生丝、中药材及中式成药出口额却不高,主要因为广西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精深加工不足,以供应初级原材料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总体来看,广西出口的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为主,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广西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弱。
表3 2014-2019年广西主要特色农产品出口额(单位:亿元人民币)
长期以来,亚洲、北美洲、欧洲是广西主要的出口市场。2019年的数据显示,亚洲市场出口额占到广西出口总量的近80%,排在第二、第三位的是北美洲、欧洲,非洲、澳洲等其他地区占比约4.78%(见图1)。其中,亚洲市场上以东盟为重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便利了广西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东盟连续20年成为广西最大贸易伙伴,尤其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与东盟贸易额占到广西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三成。具体来看,越南、中国香港、美国排在广西出口市场的前三位,三大市场占据了广西出口总额的3/4。广西农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不利于广西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一旦这些国家或地区贸易政策发生变化,将对广西农产品出口产生巨大影响。再者,由于广西与东盟相似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得广西与东盟农产品生产结构高度相似,双方的农产品贸易存在较大的竞争关系。
数据来源:广西统计局。
广西的电子商务发展起步较早。1999年10月,广西食糖中心批发市场开通网上交易,成为我国食糖行业首个电子交易中心;2003年6月,广西糖网成立,并在全国首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食糖流通模式,该平台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食糖电子商务现货批发市场;2006年3月,中国-东盟贸易门户南博网启动,为中国-东盟双边企业提供市场信息、营销推广和贸易撮合等服务。
近年来,在广西商务厅“电商广西、电商东盟”工程的持续推动下,广西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由2013年的1266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8年的8002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44.6%。截至2019年10月,全区共有54个县获批开展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农村电商覆盖率超过90%。在广西商务厅的组织下,区内企业在京东、天猫、苏宁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上开设“广西特产馆”,有效提升了广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建设中,各市县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形成全区农产品上行体系。2019年前三季度,全区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100亿元。
在跨境电商成为外贸新引擎的形势下,广西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引入阿里巴巴一达通、浙江聚贸、德国思爱普(SAP)等跨境电商平台,及京东、敦煌网、谷歌、唯品会、至简云图等电商领军企业,2018年,全区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5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1%,在进出口总额中占比13.9%;2019年1-6月,跨境电商交易额3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6%[1]。现已形成中国-东盟(南宁)跨境电商产业园、南宁跨境贸易中心、中国(南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一批跨境电商线下综合园区,并开通了“广贸通”边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中国-东盟(凭祥)水果电商供货平台、聚贸通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线上服务平台,为广西与东盟国家开展农产品贸易提供便利。
品牌化是当前跨境电商发展的趋势。根据亚马逊发布的数据,2017年在亚马逊平台上,海外购搜索前50个关键词中,84%为品牌名称,超过八成消费者选择海外购的首要原因是商品品质有保障,这意味着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度在提高[2]。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辨识度高的品牌将得到更多的关注,而品牌影响力弱的产品将会被淘汰。特色农产品是地方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农产品,截至2019年11月,广西共有126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获登记保护产品数量位居全国第六。广西地方特色产品丰富,但大部分产品市场知名度并不高,没有形成独立品牌,在品牌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国际市场上,如果广西农产品“有特色无品牌”的局面长期不改变,以后将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在电商交易模式下,“标准化”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3]。由于同一款产品品质不稳定,消费者购买体验差,很难留住消费者。在欧美、日本等农业产业化发达的国家,农业生产高度标准化,从选种、种植,到采摘、加工、包装、销售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由于每一等级的产品生产加工都做到了标准量化,市场上出售的同一级别下的每一棵果蔬品质、大小、规格均相同,因此通常以“个”为单位进行销售。而在国内,由于缺乏标准、种植技术和生产成本等多方面的原因,不同生产者甚至同一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有显著差异,只能按斤出售,导致了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等现象出现。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相对完善、标准的跨境电商出口农产品质量标准,在广西也没有完整细致的地方标准。农业生产以农户小规模生产为主,形成规模化生产体系的农产品生产不多,农产品产业化和集约化程度低,在选种、种植上缺乏标准化的管理,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农产品的卫生指标也未能与国际标准接轨,削弱了广西农产品跨境电商出口的竞争力。
农产品物流是以农产品为对象,通过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做到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活动。由于农产品的特性、保质期等原因,对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腐损率高、季节性强的生鲜产品,一般需要具备冷链保鲜技术的物流配套设备。但我国在冷链物流体系构建方面还较为滞后,无法提供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全程冷链物流服务,导致农产品在物流环节损耗严重。有数据表明,我国农产品冷链应用率不到20%,流通损耗率高达20%-30%,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冷链流通率达95%,损耗率小于5%。广西的特色农产品多种植在偏远的农村、山区,由于缺乏保鲜、冷链技术,采摘、包装、仓储、运输等环节操作简单粗放,导致物流效率低下,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专业高效的物流体系是跨境电商发展的基础,广西的农产品要出口到东盟甚至更远的国家和地区,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必须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农产品跨境电商销售需要具备国际贸易知识、了解农产品行情、熟悉跨境电商操作的人才。目前,广西的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电子商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大部分农产品电商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在网络店铺管理、信息采集和发布、市场行情分析和反馈等方面缺乏系统认识,行业迫切需要电商销售技术指导类人才。尽管广西已有多所高校开设相关跨境电商专业,但既懂跨境电商运营,又熟悉农产品的专业人才仍然非常少。由于涉农电商需要深入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及货品选择,而高校毕业生大多选择在城市工作,愿意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比例较低,造成特色农产品电商交易人才缺乏[4]。此外,广西现有的农产品电商培训仅注重知识普及,培训层次较浅,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传统贸易中,东盟是广西农产品出口的最主要市场,东盟地区对广西农产品的认知度较高。随着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合作的深入,东盟国家的互联网、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将为广西农产品出口带来新的机遇;针对东盟地区蔬菜品种少、产量较低的情况,广西应重点发展蔬菜出口,避开东盟具有比较优势的热带水果产业;对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的东盟国家,如越南、老挝、柬埔寨,可以同时输出农产品和农业生产技术。欧美及日韩电子商务基础较好,相关配套服务完善,具有开展农产品跨境电商的优势。因此,这些市场仍将是广西特色农产品跨境电商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面对发达国家(地区)对食品安全检测严格、食用便利性要求较高的情况,广西应加大投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供品质等级高、食用便利的产品。例如,养生保健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消费者的关注,可以着重开发茶叶、中药材制品。对于近年来跨境电商发展较快的新兴市场,如俄罗斯、巴西、印度、澳大利亚,跨境电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市场潜力巨大。对这些国家要积极开展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境外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及消费者偏好,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品牌代表着产品的质量,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品牌化将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近年来,广西大力实施“桂字号”系列品牌提升工程。截至2019年,自治区农业厅共评选出46个区域公用品牌、47个农业企业品牌及106个农业产品品牌,“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到1569个①,为农产品出口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与农业品牌大省相比,品牌数量还远远赶不上山东、江苏。因此,首先要着力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把生产企业的文化、口碑、信誉及地方历史文化融入品牌之中[5],要将制订相关的生产、管理标准作为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规范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操作标准,以保证产品的品质。借鉴农产品出口大省的经验,在持续开展品牌认证的同时,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已获得认证的企业、产品实施严格的动态监管;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塑造品牌效应,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逐步提升优质农产品的竞争力。其次,通过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国内国际合作,对标国际标准,建立完善农产品的生产标准体系、质量检验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和监督预警机制。最后,还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品牌营销。政府应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性展览会、招商会,以展示推介本区特色农产品。同时,与阿里巴巴国际站、Shopee、Lazada等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合作,大力宣传促销广西特色农产品,提高广西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物流是农产品跨境电商出口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冷链物流技术是提高配送效率的关键。对此,第一,要加强冷链技术的应用,借鉴日本、美国等冷链物流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广西实际,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引进民间资本,引进先进的冷冻冷藏技术,建立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并引入物流行业龙头企业,带动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服务。第二,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通过建立物流网络信息公共平台,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建立物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开发物流配送自动化管理系统,对产品库存、在途运输、投递等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实行从产地到销售地的全程监督,实时掌握物流动态,提高物流效率。第三,发展海外仓。海外仓是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跨境电商物流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跨境电商的痛点,提高产品配送的时效性和消费者满意度,适合于存储时间较长、销量稳定的产品。例如,果干、茶叶、中药材等保质期较长的农产品,可以选择走海外仓来提高物流效率。
人才是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产品跨境电商的发展,既需要大量具有生产管理经验、精通电商操作的营销人才,也需要具备“互联网+农业”意识的农户和生产者。解决广西农产品跨境电商人才稀缺的问题,首先要培养人才。一方面,在高校的跨境电商专业教学中,加强与农业企业、电商企业合作,建设基于广西农业产业特色的跨境电商创新型课程体系,使毕业生具备农产品跨境电商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开展农产品跨境电商专项培训,通过行业协会联合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培训方案,对于文化素质较高的高校毕业生和创业青年,主要在农业生产管理、电商从业经验等方面进行培训;对于受教育层次较低的农民工,主要开展信息化普及、电子商务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现代农业生产规范等培训,多种举措培养本土农产品跨境电商从业者。其次是引进人才。政府对农产品跨境电商就业、创业要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吸引区内外优秀的跨境电商人才参与到广西农产品电商出口贸易活动中来。同时,鼓励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就业,壮大农产品电商人才队伍。
农产品贸易是广西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境电商的兴起,简化了出口贸易流程,提高了交易效率,为农产品出口带来了新机遇。广西应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开展特色农产品跨境电商贸易,研究解决农产品电商出口中的问题,不断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推动广西对外贸易实现又快又好增长。
注释:
①数据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文件(桂农业发〔2018〕16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文件(桂农厅发〔2019〕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