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光文,蔡国雄,陈美任,罗慈雁,徐美兰
(嘉应学院医学院临床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广东梅州514031)
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具备较强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和具有一定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1]。为此我们首先对该专业特别重要的专业课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实施了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5,6],现就改革和实践的情况进行总结,为期为同行们提供借鉴。
1.1 实验教学考核评估的措施
1.1.1 增加实验考核成绩的比重,由原来占总评的20%增加到45%。“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的成绩原有的计算方式为:总评成绩=10%的平时成绩+20%的实验考核成绩+70%的理论试卷分。改革后的计算方式为:总评成绩=10%的平时成绩+45%的实验考核成绩+45%的理论试卷分。同时针对教改方案[2,3]中实验教学的三个阶段即: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分别进行考核。
1.1.2 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考核方式 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着重评价学生各项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4]。安排在相关教学内容学习完成后一周左右进行,其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细菌形态学的报告、染色技术和接种技术,教师根据形态学报告和操作情况给出分数。考核前在开放性实验室提供自由操练所需的必要材料,让学生们有充分时间应对考核。对于形态学的考核采用集中封闭的形式,集中准备显微镜和玻片标本、培养基菌落形态和一些实验生化现象,让学生们轮流观看后进行描述并提交纸质答卷的形式完成。对于染色技术和接种技术,采用完全开放式,其考核内容由学生抽签决定,考核时允许其他学生观看,但不允许出声或肢体暗示等现象去提醒被考核同学,而考核过程中采用一个教师对应两个学生操作的方式,由四个专业教师同时在实验室进行。
1.1.3 综合性实验考核方式 综合性实验考核注重评价学生对临床标本的处理、鉴定、分析和规范报告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临床视野[5,6]。综合性实验能力的考核我们一般在综合性实验结束后的下一周集中进行,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份临床模拟标本,这些模拟标本可能是尿、痰、血液、脓液、粪便等,每份标本可能出现的细菌为临床上较常出现的细菌,以粪便为例,其可能是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让学生以抽签的形式选取,要求独立完成鉴定并书写报告,教师结合学生选取的临床模拟标本与其对应的鉴定报告,从标本处理、实验材料的选取、鉴定实验项目的选取、实验结果的描述、鉴定结论、药敏实验药物的选择及结果、实验的总结和分析等角度综合给出分数。
1.1.4 设计性实验考核方式 设计性实验能力着重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是否具备科学性、全面性和可行性,以及实验过程的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写作能力[7]。设计性实验的要求是每组均设计一份开题报告并PPT汇报后,全班选取两组最具可行性、创新性的实验方案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善后开展实验并实验完成后以小组的形成完成论文和PPT汇报。所以对该部分的评价我们采用的分数计算公式为,设计性实验能力分数=学生个人开题设计及PPT汇报情况(占40%)+小组实验后完成论文及PPT汇报情况(占60%)×实验组内成员评价互评系数,规定实验组内成员互评系数每人的区间为0.5~1.5,总系数等于除去评价人后该组人数值。对于互评系数的设计可以督促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中,分工协作形成良好的合力,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避免出现小组实验有些人完全不参与的情况。
1.1.5 同时参照学生平时的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包括劳动习惯)、实验报告和考勤进行评价。实验态度主要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和做实验的积极性,而实验习惯则着重学生实验过程中爱护实验设备、节约实验材料和保持实验室整洁的相关情况。对于实验态度和实验习惯的评价采用实验指导教师评价(占30%)、实验室管理员评价(占30%)和小组成员互评(占40%)的模式。实验报告则要求格式是否正确,数据是否真实、对实验结果分析是否到位和对失误之处是否有所反思,该部分的评价则由教师根据每次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作出综合评价。考勤是另外一个反应实验态度的重要指标,我们采用每迟到或早退一次扣实验成绩2分,每缺课一学时扣实验成绩4分,全勤(无迟到、早退和缺课记录)加5分的方式进行评价。
1.1.6 实验考核评价指标的构成 其具体的评分细则,见表1。
1.2 效果的评价
1.2.1 学生们实践学习情况的比较 统计教改实施的2015级学生和未实施的2014级学生的实验课人均缺课率(每次课缺课人数/总人数)、课后开放性实验室人均技能练习次数、操作技能的考核成绩、病原菌鉴定的考核成绩(即综合性实验能力成绩)、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成绩和论文写作成绩以及考研录取人数等资料。
1.2.2 实验考核评估体系的评价与反馈 我们参照王小丽等[8]设计了自制问卷调查表,并在微信公众平台向参加教改的63位学生进行了调查,见表2。
1.3 统计方法 数据用SPSS 21.0软件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实验考核评价指标的构成
2.1 教改前后学生们各考核指标及其他情况分析教改实施的2015级学生的人均缺课率明显低于教改未实施的2014级学生(P<0.05),同时在课后实验室人均练习次数、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病原菌鉴定的考核成绩、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成绩、毕业论文写作成绩和考研录取人数都明显高于未实施教改的2014级学生(均P<0.05)。见表2。
2.2 参与教改学生对实验考核方法的问卷调查情况 我们对参加教改的2015级学生发放自制问卷调查表63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63份,收回率100%,见表3。
从教改实施的2015级和未实施改革的2014级的两个班级的情况来看,2015级学生实验课的出勤率和课后开放性实验室技能练习次数明显增加了,操作技能和病原菌鉴定能力的考核成绩也都明显增加了,这表明我们的实验考核体系的改革体系是具有成效的。我们将实验考核评价的内容分成三大部分,即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考试、综合性实验能力评价和设计性实验能力评价,分开进行考核有利于分别评价学生各模块阶段的实验能力,形成了全过程的管理[10]是我们整体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保证整体实验教学改革有序健康运行[9]。对于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实验模块,把每个阶段的考核安排在各模块完成的时候进行也可以取到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作用。另外考核过程中,我们采用允许其他学生观看的开放式考核模式,可以促使观看的学生发现自身的操作缺点,提醒自己注意,在无形中完成了学习。考核中采用一个教师对应两个学生,四个专业教师同时考核的模式,虽然增加了教研室教师的工作量,但确保了考核中能同时纠正每个同学的操作错误,并在课后针对其薄弱环节,重新操练,做好一定能够规范其操作技能,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建立综合性实验不同标本病原菌鉴定的考核方式,可以完全让学生模拟临床微生物标本进行处理、鉴定、分析和规范报告,也紧跟实验教学改革的综合实验的脚步,较好的检验了学生的临床能力,促使他们注重操作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微生物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实验设计和论文写作能力一直以来都是本院学生的薄弱环节但从教改实施的2015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成绩、写作成绩和学生考研录取情况比2014届都明显改善,基于该届学生专业课程中只有“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实施了相关的教学改革,特别是2次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和全过程考核模式,表明我们的教学改革的实施是有重要价值的。这更提示了我们这类由原来的职业中专学校到大专,再到本科升级转型的医学院校应该勇于教学模式的改革,摒弃以往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培养符合国家医学人才要求的毕业生。
表2 教改实施班级与未实施班级各考核指标及其他情况的分析
表3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对综合性考核模式的评价问卷调查统计表
从参与教改学生对实验考核方法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实验考核评估体系的评价是积极,其中有84.2%的学生认为新的考核体系总体优于传统体系,认为考核内容设置合理的学生占到了88.9%,认为对于促进学习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学生也占到了79.4%,认为有利于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认为有利于考核动手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认为有利于反映真实的实验综合能力的学生都超过了80%,说明了该套评价体系是一个客观、科学的评分体系。在与学生们学后的访谈中,很多学生表示包括实验考核体系在内的综合改革大大提升了他们临床微生物学科的兴趣,也更能理解对他们今后职业的重要性。还有很多同学主动微信跟教师们表示该项改革提升了他们的实验操作水平、实验设计水平、和科研思维能力,同时对微生物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大大的增加。特别是很多学生认为设计性实验的开题和实验完成后的PPT汇报答辩环节,真实有效的模拟了以后的毕业论文开题和答辩的环节,认为对学生们今后的毕业论文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这套实验考核评估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他们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态度,同时又科学、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核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效的反映每位学生的真实的实验综合能力,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