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朱阳泉,苗琦
(镇江市中心血站检验科,江苏 镇江212004)
经血传播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无偿献血者血样进行ELISA和NAT检测能有效防止HIV感染。为保障血液安全,本站在对HIV感染标志物采用2次ELISA检测的基础上,自2014年10月起尝试增加1次NAT检测,并从2015年1月1日起对所有标本进行2次ELISA检测和1次NAT检测。现将近四年来113241份献血者标本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1 标本来源 2015年1月-2018年12月镇江市无偿献血者标本113241份。
1.2 仪器与试剂 Microlab Star全自动加样仪、FAME24/20全自动酶免分析仪(瑞士HAMILTON公司),核酸扩增仪ABI7500(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抗HIV1+2和P24抗原联合检测试剂(英科厦门新创),抗HIV1+2检测试剂(珠海丽珠),所有试剂批批检合格,均在有效期内,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NAT检测试剂(上海科华生物),室内质控品由北京康彻斯坦有限公司提供。
1.3 检测方法 所有标本由不同人员、不同试剂同时进行2次ELISA检测,合格的标本进行1次NA T检测;2种试剂同时不合格的标本判定为HIV待复查并送CDC进行确证试验;1种试剂检测结果阳性的标本进行双孔复试和NAT检测,如果双孔复试阳性送CDC。所有NAT检测阳性的标本送CDC。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年份不合格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SPSS19.0软件绘制ROC曲线。
2015-2018年本站共检测无偿献血者标本113241份,见表1,其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反应性标本103例,确证为阳性的20例,确证为阴性的81例,不确定性2例,见表2,ELISA双反应性21例,有1例确证为阴性。在确证阴性的81例样本中,ELISA单反应性80例,其S/CO值主要集中在0.5~3之间,见图1。在确证阳性的20例样本中,ELISA双反应性18例,其S/CO值绝大部分≥6,见图2。2例NAT反应性标本经跟踪确认为阳性。2例不确定样本因人员流动未跟踪到献血者。
在送检CDC的103份有反应性标本中,经确认有20份阳性,2份不确定性,假阳性率高达78.64%。因2例NAT反应性标本经确证全部为阳性,所以过高的假阳性率是由ELISA检测导致,其中80例单ELISA+/NAT-确认阴性的标本,其ELISA结果S/CO主要分布在0.5~3之间。产生假阳性的原因有灰区设置过小、酶标板包被物不纯、血清中存交叉抗原/抗体、纤维蛋白而产生非特异性反应在[1]。本站灰区S/CO设置范围为0.5~1,是否设置过严我们做了进一步研究。
表1 镇江市无偿献血者HIV检测结果比较
表2 抗HIV反应性结果与HIV确认结果比较
图1 确证为阴性ELISA检测结果(S/CO)分布图
图2 确证为阳性ELISA检测结果(S/CO)分布图
依据EP12-A2,确定抗HIV试验灰区水平C5~C95。用试剂1根据EP12-A2文件中推荐的层级稀释法寻找C50标本,用北京康彻斯坦公司提供的质控品进行梯度稀释,重复检测各稀释浓度的质控品8次,得到阴阳性比例各占50%的浓度,以此浓度作为C50水平,再对此浓度质控品重复检测40次以验证C50的可靠性(符合EP12-A2中阳性数量应为14~26例的要求)。
按照C50浓度,配制体积比C50+20%浓度样品40例,阳性率100%,S/CO均值1.19;C50-20%浓度40例,阴性率100%,S/CO均值0.78。由于检测C50±20%两种浓度阴阳性数均≥95%,所以该浓度包含C5~C95区间,灰区范围S/CO应在0.78~1.19之间,见图3,本实验室灰区范围应调整。
图3 C50±20%检测数据曲线图
绘制ROC曲线图,选择2015~2018年试剂1检测阴性标本46例,反应性标本56例,其中含灰区标本12例,经确证试验阳性标本19例,以WB实验为“金标准”,结果表达为反应性和阴性,以检测S/CO值为统计变量,绘制ROC曲线,见图4。RO C曲线下面积(AUC)0.984,选择约登指数最大截断点为最适S/CO值为7.37,大于试剂说明书建议的临界值S/CO=1。
图4 ROC曲线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血站血液筛查项目之一,输血是HIV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近年来,相关报道显示HIV检出率逐年上升[2,3]。我站根据国家要求已经实现核酸检测全覆盖,四年中检出1例ELISA双试剂阴性而NAT反应性并经跟踪确认为阳性的献血者,主要因为献血者正处于HIV感染的“窗口期”,这证明了血站开展NAT检测的重要性,ELISA和NAT检出具有互补作用[4]。
研究近4年来献血者HIV检测情况,HIV反应性率与HIV确证阳性率无明显变化,与附近地区报导相似[5-7]。血站的血液检测工作长期以来都以血液安全为重,期望提高检测灵敏度以降低输血风险,ELISA检测往往在按照说明书设置CUTOFF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灰区范围设置。灵敏度的提高势必导致特异性的降低,灰区范围应根据实验室自身条件设置[8]。根据EP12-A2文件中的方法,我们应将灰区设定在0.78~1.19倍S/CO之间,本实验室原设置的0.5S/CO应该调整。从表2可以看出单ELISA+/NAT-的80例标本全部确认为阴性。在开展NAT检测以后,应考虑取消灰区范围,cutoff值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设置即可。我们进一步用ROC曲线寻找ELISA法检测抗HIV最适S/CO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984说明本方法准确性较高,约登指数最大的切点对应的最适S/CO=7.37>1,再次证明无必要再设置灰区。对于S/CO≥1而NAT阴性的献血者应通过跟踪、回访,送省血液中心再次检测决定是否保留归队或屏蔽[9],目的是尽量保留住更多的献血者,不能打击他们的献血热情。对于S/CO≥6的ELISA结果,尤其是2种ELISA试剂均为阳性的标本,送检确认阳性率较高,应谨慎对待,及时送检CDC进行确认。
综上所述,随着NAT检测在采供血机构的全面覆盖,能有效缩短HIV“窗口期”,ELISA加NAT的检测模式能最大限度的防止阳性标本的漏检[10],然而灰区设置会造成一部分正常血液资源的浪费[11],甚至造成无偿献血者的流失,给无偿献血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在采用2次ELISA和1次NAT检测策略的条件下,可以考虑取消ELISA检测HIV灰区设置,但这并不能完全消除输血感染风险,还应采取其他措施降低“窗口期”感染风险,比如:从低危人群中招募固定献血者,做好献血前的征询工作,加大HIV防控宣传,引入更高级的检测技术等。这样才能在保证血液安全的基础上,保留更多的献血者,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