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求助方式调查

2021-03-24 03:48:46梁丽君何文知文汧卉陈胡丹吴俊林黄明金黄国平
四川精神卫生 2021年1期
关键词:评量躯体医学生

梁丽君,何文知,文汧卉,王 瑶,陈胡丹,吴俊林,黄明金,黄国平,*

(1.川北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2.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通信作者:黄国平,E-mail:cahuanggp@163.com)

2020年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世界各地蔓延,因其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等特点,成为继2003年SARS之后的又一次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应激事件时,会表现出众多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以及躯体不适等[2]。大学生处于从青少年到成人过渡的特殊时期,面对突发事件时调节和应对能力较差[3]。又因疫情导致其生活方式陡然改变,如居家隔离等,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可能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4-5]。黄悦勤等[6]研究表明,在 SARS流行期间被封闭管理的大学生群体存在比较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示应更加关注突发事件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有研究显示,医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专业同龄人[7]。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四川省某高校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以及求助方式,重点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以期为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就读于四川省某高校的本科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因疫情的特殊性,于2020年2月15日-18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通过问卷星进行调查。纳入标准:①四川省某高校在读大学生;②对本次调查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在读研究生、专科生。最终共回收问卷551份,其中有效问卷55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1.2 评定工具

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大学生的性别、年龄、专业、生源地等信息及求助方式,求助方式为多选题(包括自我调节、与家人或朋友倾诉、线下心理咨询、线上心理咨询、其他)。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8-9]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9-10]均由华裔教授 Zung编制,分别包含20个条目,采用1~4分4级评分,“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表示有时有;“3”表示绝大部分时间有;“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SAS与SDS的总评分为各条目计分之和,标准分为总粗分×1.25的整数部分。SAS评分在50分以下为正常,50~59分提示轻度焦虑,60~69分提示中度焦虑,70分及以上提示重度焦虑。SDS评分在53分以下为正常,53~62分提示轻度抑郁,63~72分提示中度抑郁,73分及以上提示重度抑郁。

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omatic Self-rating Scale,SSS)[11]共 20 个条目,采用 1~4 分 4 级评分,“1”表示不存在或没有;“2”表示偶有几天存在或尚能忍受;“3”表示有一半的天数存在或希望缓解;“4”表示几乎每天都存在或较难忍受。结果判定:≤29分为基本正常;30~40分为轻度异常;40~60分为中度异常;≥60分为重度异常。

1.3 评定方法

被调查的大学生通过问卷星在线填写调查问卷,该问卷由该校各班级班长转发邀请本班同学参加调查,同一微信号只能作答一次。问卷中不涉及隐私内容,对所有问卷内容遵循保密原则。网络问卷后台自动监测每份问卷的答题时长,答题时长低于120 s视为无效问卷。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首先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两两比较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若存在共同影响即进一步采取偏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共551例完成此次调查,其中男性229例(41.56%),女性 322例(58.44%);年龄 17~24岁[(19.52±1.45)岁];来自城市257例(46.64%),来自农村294例(53.36%);医学生252例(45.74%),非医学生299例(54.26%)。

2.2 大学生焦虑、抑郁及躯体化症状检出情况

检出存在焦虑症状者27例(4.9%),其中轻度26例(96.30%)、中度1例(3.7%);检出存在抑郁症状者158例(28.68%),其中轻度86例(54.43%)、中度68例(43.04%)、重度4例(2.53%);检出存在躯体化症状者99例(17.97%),其中轻度81例(81.82%)、中度18例(18.18%)。

结果显示,城市大学生躯体化症状检出率高于农村大学生(23.35%vs.13.27%,χ2=9.455,P=0.002);医学生躯体化症状检出率低于非医学生(13.89%vs.21.40%,χ2=5.240,P=0.026);焦虑、抑郁及躯体化症状在不同性别上检出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2.3 单因素分析

SSS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非医学生高于医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DS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医学生高于非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及生源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AS评分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生源地、专业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特征的大学生SAS、SDS、SS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不同人口特征的大学生SAS、SDS、SSS评分比较(±s,分)

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SS,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aP<0.01,bP<0.05

组 别性别SAS评分39.0±6.51 38.6±6.27 38.9±6.15 38.7±6.57 39.2±6.20 38.4±6.50 t SDS评分43.68±11.31 43.50±11.39 43.65±10.66 43.51±11.92 45.02±11.13 42.35±11.39 t SSS评分25.27±5.78 26.51±5.44 26.69±5.98 25.38±5.12 25.21±5.45 26.65±5.59 t 0.724生源地0.428专业男性(n=229)女性(n=322)城市(n=257)农村(n=294)医学(n=252)非医学(n=299)-1.408 0.181-2.590a 0.1502.783a-2.770b 3.060a

2.4 相关分析

大学生SAS评分与SDS评分呈正相关(r=0.127,P<0.05),SSS评分与SAS、SDS评分均不存在线性相关(P均>0.05)。进一步控制SDS评分后,SSS评分与SAS评分呈正相关(r=0.110,P=0.010);控制SAS评分后,SSS评分与SDS评分呈负相关(r=-0.087,P=0.042)。

2.5 大学生求助方式

在COVID-19疫情下,大学生主要的求助方式前三位依次为自我调节451例(81.85%)、与家人或朋友倾诉390例(70.78%)、线下心理咨询156例(28.31%)。见表2。

表2 大学生求助方式

3 讨 论

本研究中,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8.68%,中重度占45.57%;焦虑症状检出率为4.9%,以轻度为主。既往研究显示,大学生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焦虑症状更明显[12-13],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焦虑症状较轻,可能的原因有:①COVID-19疫情期间大学生处于居家隔离,有家人的陪伴和良好的社会支持;②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疫情认识程度较高、对防控更有信心。结果显示,医学生的抑郁症状较非医学生更为严重,这与已有研究[14-15]结果一致,可能的原因是:①医学生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16];②医患关系紧张,伤医、杀医事件频繁发生,对医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进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躯体化症状的检出率较高(17.97%),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疫情的认识水平及关注度可能更高,这会使得躯体化症状比较明显,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7-19]。偏相关分析也发现大学生的躯体化症状与焦虑、抑郁症状之间均有一定的关联性,进一步验证了躯体化症状是情绪表达的一部分。此外,来自城市和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的躯体化症状检出率较高且症状更明显。可能的原因是:①城市大学生接受新冠肺炎疫情信息的机会更多,对新冠肺炎临床表现了解更加深入;②城市人口密集、流动性大,其感染风险较农村大;③非医学生由于对疾病症状认识不够而更加关注躯体症状。结果还表明,女大学生的躯体化症状比男性更严重,因此,应给予女大学生更多的心理干预。

有研究者指出,灾难性事件本身对人类群体和个体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情境,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研究可以为其进一步的干预提供依据[20-21]。黄国平等[22]在SARS流行期间调查了大学生的求助方式,其求助方式呈明显两极化的同时,又呈多向态势,存在专业和性别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最主要的求助方式是自我调节和向家人或朋友倾诉,这表明加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和健全社会支持系统的体系对维护其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另外,有28.31%的大学生选择线下心理咨询,体现出部分大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后可以理性认识并期望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但由于此次疫情的特殊性,线下心理咨询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可采取线上心理咨询进行特殊情况下的专业求助。

综上所述,在COVID-19疫情应激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部分影响,其中女大学生的躯体化症状及医学生的焦虑、抑郁症状较为明显。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式,提示未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干预方法,以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23]。不足之处: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大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焦虑、抑郁及躯体化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完全清楚,今后还需扩大样本,进一步观察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后焦虑、抑郁以及躯体化症状的改善效果,为突发事件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评量躯体医学生
计算机通识课德育渗透的评量方法与手段研究
逍遥散治疗躯体症状障碍1例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现在干什么?
文学港(2019年5期)2019-05-24 14:19:42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动物微生物及免疫》课程评量方法的开发与设计
我国台湾地区身心障碍者职业辅导评量及启示
搬家
诗林(2016年5期)2016-10-25 07:04:51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