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精神病学》的实践与探讨

2021-12-04 10:32黄国平罗家明吴大鹏李雪华
四川精神卫生 2021年1期
关键词:精神病学思政专业

陈 颖,黄国平,罗家明,吴大鹏,张 艳,于 玲,李雪华,侯 鑫

(川北医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通信作者:罗家明,E-mail:jiamingluo@nsmc.edu.cn)

“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将思想政治要素穿插在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专业课程中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专业技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1]。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中特别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课程思政”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2-3]。因此,落实“课程思政”相关精神,推进思想政治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与创新十分必要。本文对思政教育融入《精神病学》课程的重要性、具体要求、实施方法与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为《精神病学》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1 “课程思政”在《精神病学》课程中的重要性

《精神病学》是精神医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多开设在大三年级,此时学生积累了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基本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的规划,这一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医德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深化专业课程的内涵,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同向同行,使医学生在掌握精神病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才会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的合格医生[4]。

2 提升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实践能力

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5]。专业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其思想政治素养、思想教育意识以及专业能力都直接制约着“课程思政”实施的时效性[6]。医学院校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但是相较于专业思政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可能相对薄弱,为此,本课题组多措并举、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

首先,加强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7]。本课程组有90%的专业教师为中共党员,这是本门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坚实基础。本课程组将“课程思政”纳入到党支部的日常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带动作用,把课程教研会议与党支部会议有效结合,同时要求所有专业的教师保质保量完成思政学习任务并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以理论学习促进课程教学。

其次,邀请思政专业教师加入教学团队。思政专业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政理论水平,可以指导本课程组专业课教师对专业和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有序的整合,专业课教师再通过集体备课、交叉听课、观课、评课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政育人水平。

最后,开展主题鲜明的思政实践活动。挖掘专业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不仅需要本课程组教师具有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储备,还需要将理论实践化[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当教师在实践中获得了深刻的体会,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才能有机结合,进而达到“课程思政”隐形育人的目的。通过开展义诊、去福利院探望、定期举办思政热点讨论会、组织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参观名人故居和博物馆等具有鲜明主题的思政实践活动来丰富教师的社会阅历,引起教师共鸣,真正提升《精神病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实践能力。

3 《精神病学》“课程思政”融入点建设

本课程组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积极挖掘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建立完善思政素材库[9]。

3.1 融入家国情怀视角,培养爱国主义

本课程组在《精神病学》绪论讲解中融入国家相关政策,如《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健康中国战略(2019-2030)的第五部分——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这些政策体现了国家以人民身心健康为重的发展理念。在讲解中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策动态,了解我国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如焦虑障碍、抑郁症患病率情况,让学生深刻认识我国“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激发爱国情怀。教师再进一步结合每一项政策进行解读,如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需要每一个“我”的参与,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密不可分,在此处可联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务工作者前赴后继的英勇行为,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人们群众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引导学生做好为国奉献、服务大众的思想准备。

本课程组在《精神病学》第六章物质依赖相关内容讲解时,引入“鸦片战争”的历史内容,如林则徐虎门销烟,通过图片和影像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我国近代的悲惨历史,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3.2 融入人文、伦理道德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医务工作面向的是患者,医务工作的本质包含了人文主义精神[10]。本课程组在第七章中向学生介绍目前对精神分裂症治疗中采取的保护性约束,这体现了现代医学的人文关怀。保护性约束是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病情的特殊情况,对其紧急实施的一种强制性的最大限度限制其行为活动的医疗保护措施,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意外因素对患者的伤害。教师在讲解后设计情景剧,学生在剧中深临其境感知患者的感受,使得他们更加深刻体验医学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对“三无”精神病患者的处理流程,充分体现了“救死扶伤”的医学人文精神和“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中华文化精髓[11]。

3.3 融入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注重意识形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精神病学》第三章讲解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的精神,向学生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12]。当我们在视、听、触等多种感知觉上存在困难时,会出现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其表现为妄想、超价观念及强迫观念,会失去对自己的控制。同样,在意识形态阵地,如果不去用真理去占领就会“杂草丛生”,社会动荡,因此,必须牢牢占领主流意识形态阵地,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3],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4]。在《精神病学》第十章讲到焦虑症状相关内容时,首先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并衍生举例,以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为例,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以人际焦虑为例,讨论如何协调自我身心关系,促进个人和他人的和谐,践行追求人际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关系。

3.4 融入唯物辩证的哲学理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在《精神病学》第一章绪论中,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精神病学领域的十大变革。在讲解中,将精神病学的发展历史与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间点相结合,如2021年是E.Bleuler命名“精神分裂症”110周年,也是中国辛亥革命发生的纪念年,让学生从历史角度看待中国的沧桑巨变,精神病学的发展是曲折的也是进步的,正如我国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进步,发展总趋势是向前的,医学的发展永无止境,医学生也要不断探索、实践、创新。随着精神病学的发展,我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教师用图片与视频向学生展示精神疾病被“妖魔化”的历史,以及现代科学精神病学的发展,让学生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歧视与偏见,促进学生形成对精神疾病的科学看法与态度。在第九章双相情感障碍的讲解中,教师在专业知识讲解中联系辩证法中的矛盾论和我国的儒家经典“中庸之道”。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发病期一直处于犹如过山车般的极端情绪体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社会功能,讲解此部分时引导学生重视情绪管理:学会对情绪的控制,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并且插入辩证法中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15],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学会正确认识人生矛盾,及时调整不良情绪,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幸福观、生死观。

4 结合思政案例,探索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避免“课程思政”流于形式,达到在潜移默化中育人的目标,课程组通过精心研究讨论,提炼思政核心素材,结合教学内容,改进原有教学方法,并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巧妙地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16]。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采用网络教学、微课等现代教学方法,线下采用案例讲授法、问题导向学习(PBL)、小组导向学习(TBL)、翻转课堂、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教学方法相互渗透,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17]。

课堂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包括“讲、查、做、演、论”。“讲”指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采用贴近生活的案例,如在讲解医务人员抗疫历程时,切忌强行煽情,从小人物身上的小事件入手,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情,深刻认识到医务人员的抗疫精神。“查”指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如在学习矛盾论后,让学生阅读《矛盾论》。“做”指学生设计课件或微视频来分享自己的感受。“演”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剧演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表演展现医疗过程的情景剧。“论”指学生围绕思政要点进行辩论,教师根据不同的思政主题展开讨论会,如在讲解意识形态时,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持不同观点进行辩论,真理越辩越明,经过辩论学生更深入理解所学的思政要点[18]。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通过实践的理论才能真正被学生掌握[19]。教师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如举办关于时政要点的学术讲座和观影研讨等活动[20]。同时,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社会实践,比如在每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月、艾滋病日、高血压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专业知识科普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实践不但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还能增强社会责任和职业意识。

5 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课程组充分利用教师与学生两个评价主体,构建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21]。首先,课程组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与实践表现,给学生打分,分值占学生期末成绩总分的10%。其次,课程组每学期召开一次学习交流会,邀请任课教师、各班班长、学习委员和学生代表参加,师生就“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进行交流,任课教师在会议上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优化教学方案。最后,向所有学生发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反馈评价表,评价的项目包括教学案例选取、教学方法、教学互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的总体满意程度等,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感受来填写,以此评价“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6 “课程思政”融入《精神病学》的效果评价与反思

通过向2015级、2016级、2017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满意度较高。大多数同学认为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后,学习兴趣提高了,加深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思政要点的认识。目前,《精神病学》课程组“课程思政”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从教学效果来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未来“课程思政”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进一步挖掘思政元素,建立更丰富的思政素材库,探索更合理的思政与专业知识结合点;其次,避免生搬硬套、过度“思政”,这需要提高课程组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课程组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开展教学研讨会,不断提高对思政要点和教学内容的理解;最后,学生真正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课程思政”的实施重点,课程组将进一步完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听取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精神病学思政专业
基因决定了 你们会是好朋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部分专业介绍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PBL结合C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本科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