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运壶”的创作感悟

2021-03-24 07:09汪超宇
江苏陶瓷 2021年1期
关键词:宜兴紫砂壶紫砂

汪超宇

(宜兴214221)

宜兴紫砂作为陶瓷艺术界的一朵奇葩,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其实是和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泥料,甚至文人参与都有很大的关系的。 但更重要的是从古至今,因为有无数紫砂从业者的前赴后继和执着进取的工匠精神, 才有了今天紫砂的艺术高度。 工匠精神应该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倡导的一个概念, 因为咱们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技近乎道”。 技艺、技法的娴熟是作品达到一定艺术高度的重要因素, 它真实地体现手工艺人的目标和状态,这种状态其实也就是工匠精神,是作者对于作品精益求精的一种体现,也就是“十年磨一剑”的一种最终呈现。

《唐律疏议》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 也就是说,在唐代的时候,中国的手工行业有这种具体的质量要求标准, 每件作品要做工考究、工艺精湛,落上作者的名款,以明晰对于他的奖罚。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也能够感觉的到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在传承过程当中还是有它很丰厚的、肥沃的土壤的。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部书叫《考工记》,明确记述了我国古代的手工业者包括陶瓷的手工业者都有着严谨、高度负责的工匠精神,对于不同器物都有不同的形制、厚度、容积的要求。 那么这一点恰恰也是我们紫砂艺人应该体悟的一种东西,这就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传承, 宜兴紫砂正是因为有这种代代相传的精神, 才能够使得紫砂技艺达到了现在的一个举世瞩目的高度和空前的繁荣鼎盛。

紫砂壶的造型经过几百年来紫砂艺人的不断努力,呈现出一种异彩纷呈的状态。 目前,对很多人来讲,紫砂壶的造型创新设计虽然很难,但其实不应该是一种瓶颈,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功累技,等待一种水到渠成的收获。 如果我们不能够很好地把紫砂壶的造型做到一种有益的创新的话, 我们就要踏踏实实地回归于传统、 回归经典, 慢慢地滋养。 也只有在紫砂壶的造型当中,融入更多的时代特征和传统的元素,丰富的工艺变化和实践,才能够使得紫砂技艺能够有一个更长足的发展。

图1 天运壶

在“天运壶”(见图1)的创作上,我更多的是想通过这把“天运壶”体现一种方器的爽朗俊挺,而且是能够达到方中寓圆的那种感觉。 壶的身筒有一个弧线, 壶嘴和提梁的曲线正好与其相呼应, 是很恰当的。 同时因为壶的身筒偏扁,在设计提梁时考虑到要把气拔高,但是又不能让提梁提得太高,作为一个适度的夸张和呼应。 为了和提梁再增加一个呼应,就做了一个底足的处理,这又使得“天运壶”能够增加一种向上的挺拔的度。 在很多的细节上也是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创意构思,使得这把壶整体看来刚而不锋、柔而不软,达到了刚柔相济的一种状态。 这样观众在欣赏使用这把壶的同时, 既能感知到这把壶的大气挺拔、刚健浑融,又能够感受到更多的细节变化,这种处理是在追求“极广大、尽精微”的一种艺术理念。“极广大、尽精微”是老子对于“道”的一种宏观的表述和阐发。 个人认为,只有作者真正追求的是一种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作品才有可能不断向极广大、尽精微迈进。 好的作品是常看常新的,因为它有丰厚的蕴含作为支撑, 这种蕴涵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技法、技术层面的,这是我们的紫砂壶作为一件艺术品能够被人们广泛认知、认可的基础前提;而另一个层面就是“道”,道是含浑博大的,能够有更多的内在和外在的一个延展,使人们能够有更多的共鸣和感悟,这样才是作品艺术生命力能够长久的一个综合体现,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们有一个词形容作品的高妙, 就是 “巧夺天工”,这个“天工”其实就是自然、就是“道”。 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自己的技术、功力、学识修养、文化内涵接近于“道”,接通了“道”的话,那么作品呈现出来的自然是这样一种比较优美的、高妙的状态。 作为年轻的紫砂作者,我自知任重道远,相信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 能够在这个传统的经典当中不断地汲取营养,然后不断地丰厚自己的创作功力,同时增加人文的储备, 创造出更加优美精彩的紫砂作品来回报紫砂这个行业、回馈于广大的紫砂壶爱好者。

猜你喜欢
宜兴紫砂壶紫砂
宜兴陶瓷博物馆举办“知识慧侨·宜兴非遗体验基地”揭牌仪式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浅谈宜兴紫砂艺术创作
泡壶
邹蕴芳
购买紫砂壶4忌
《读壶记》
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