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卓妮
(宜兴214221)
我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教授在他的《蕉叶钟情》一文中对留园揖峰轩前小院有这样一句描述“深竹户,小山房,浓绿交阴,芭蕉几阵雨。 ”透过揖峰轩的窗户,引入眼帘的是几竿舒朗的翠竹,几株葱翠的芭蕉,以及那映衬着它们的奇石,每一眼都是美景,每一眼都是诗情,每一眼也都可入画,以小搏大,江南园林的情意就生生坠入你的眼眸。 想到此情此景,我便想设计一把紫砂壶,壶上有芭蕉、有翠竹、有奇石,把江南园林的美意收入其中,让人即使身处都市丛林也能在煮水品茗之时将思绪飘到朦朦胧胧的江南烟雨中,放松身心,享片刻安宁。
芭蕉与修竹是江南园林中最为常见的植物,也是园林造景的上佳之选。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卷二》中曾有这样的形容:“梅令人高, 兰令人幽, 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蕉与竹在中国文人的心中都有不凡的品格,格调自高。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 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 ”
芭蕉在南方几乎四季常青, 在江南一带则冬季焦枯,春季又抽新叶,夏秋繁茂,硕大的叶片送来阵阵凉风,凉亭廊边、墙角阶前皆可栽种,“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新生的蕉叶嫩绿鹅黄,又有微红从茎部晕染开去, 在阳光下闪着光亮, 流光溢彩,让人觉得新的生命是如此可爱。 古人喜欢在书房边种植芭蕉,临窗读书,看雨打芭蕉,雪压残叶,别有一番风味。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芭蕉、夜雨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总是忧愁又多情,而在老百姓心中,芭蕉冬枯春发象征长寿健康,叶大成阴寓意家大业大。竹子在中国人心中更是君子的象征,坚韧刚正、高风亮节、清淡高雅、虚心劲节,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无可医。 ”江南文人浸润在漫山遍野的竹海中,享受习习清风,涤荡神志,抒发心胸,以竹明志。 园中种竹,虽不会种竹万竿,但“于石岩小池之畔,留植数枝,亦有幽致。 ”
奇石也是江南园林造景主力, 有园就有石,《长物志》云“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太湖石是江南园林的标志性景观,具有“皱、瘦、漏、透”等特点,最为上品的太湖石常年被波涛冲蚀,形成许多孔洞,玲珑剔透、千姿百态,是四大园林名石之一。
蕉与竹虽然青翠常绿, 却也四时有变, 浓淡深浅,紧随时节,旺盛的生命,清逸的身姿,种于园中可入诗、入文、入画,雅致脱俗。 几株芭蕉,一丛幽篁,置一二怪石,光与影交叠,“尺幅窗”外的美景安静了时光。
紫砂与江南园林虽一为器物,一为建筑,却有着相同的格调,结合在一起并不会突兀。 江南园林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明朝中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百姓生活较为安定,社会经济繁荣,在苏州等富商云集之地也是文人汇聚之所, 由文人设计策划的园林也就充满着士大夫阶级的闲情逸致。 同时,那时的文人士大夫阶级讲究生活美学,“焚香”、“瀹茗品泉”、“鸣琴”、“观图画”、“弄笔墨”、“观卉木”、“玩文石” 等等都在他们的闲情逸致之列,也是他们所追求的风雅。紫砂壶在明中期出现,它温润古朴,暗哑的色泽与明式家具协调,特有的材质使其特别适合泡茶,小巧的身姿又易于泡养把玩,养出的包浆有如玉的质感,简素空灵的形态也与文人的心意相契合,如此种种,紫砂壶一诞生便与文人结缘, 与明清园林存在于同一精神空间,既然如此,用紫砂表达园林清趣也就未尝不可了。
紫砂“品园套壶”(见图1)的设计几易其稿,虽选定了主题,但对其上芭蕉、修竹、奇石的布置却做了多次修改,对泥色的选择也进行了多种尝试,最后选用青灰段泥制作, 青灰段泥经高温烧制后颜色青中泛灰黄,古朴却不失清新,与青石色泽相近,较其它色泽的紫砂泥更接近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 壶身器型圆润饱满,壶嘴、壶把作竹节处理,壶身上用半浮雕法贴塑一太湖石,其旁一株芭蕉,老叶微残,芳心犹卷,如有微风吹拂,摇曳生姿,那轻盈柔和的身影与嶙峋怪石相配,一静一动、一刚一柔,动静结合、刚柔相济。 蕉叶旁则刻着陈从周教授的那句“深竹户,小山房,浓绿交阴,芭蕉几阵雨”,切壶、切题,壶的背面用篆刻装饰山间一房, 临山背水, 苍竹掩映,与壶身正面题字相呼应。 壶盖圆润,扣于壶上,与壶身相协调,壶的为一千层石,纹理斑驳、自然静美,也是园林造景中不可或缺的石材。 套壶还配有两杯,泥色与壶相同, 采用竹节造型, 竹节处各生出一竹枝,竹叶有舒有卷,清逸秀气,且两杯竹枝方向相对,彼此呼应。 一具之中,芭蕉、修竹、奇石各具生气,似在协奏着一曲宛转悠扬的江南小调。
图1 品园套壶
明人有言“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紫砂壶的古朴、温润本就有让人平心静气之功,而那相映成趣的江南园林小景就更为这品茶的雅趣增加了一份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