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湖
摘要:德国诗人和“真善美巨人”席勒提出了美育的意义和美育的必要性,他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美育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品质的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材这个载体,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
关键词:乡村小学;美育渗透;途径
引言
在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文化与人才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对于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从小抓起,在培养的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不同策略把审美能力的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文章抒发的情感和认知,领悟生活与自然的真谛,使学生的主观情绪多样化,达到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所做出的教育要求。
1 充分利用乡村环境资源
农村生活和环境对农村小学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条件。农村民风淳朴,农民辛勤耕耘,民心淳朴,没有大城市的浮躁和污染,农村空气清新,农作物和各种花草生机勃勃,万物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然界的美无处不在。所谓的大道很简单。所有的灵感和美都来自自然,属于自然。这些天然的优势都可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的有利素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走入自然,深度感受自然,与自然亲密接触。例如乡村随处可见家禽和一些其他小动物,如小猪、小鸡、小鸭、小鹅、小鱼、小泥鳅等,教师可带领学生亲自去放羊、耕田、插秧,认真感受最原始的劳作方式。乡村中形态种类各异的植物也到处都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和学习,掌握了解它们的习性、生活状态等,亲手去触摸自然的形态:触摸清澈的清泉与河流,聆听鸟儿清脆的叫声,闻一闻花草泥土的芬芳。教师利用身体感官引导学生接触感受自然之美,同学之间运用恰当优美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并相互进行交流分享,然后记录成文,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学生能够切身体会自然的美感,在自然馈赠的丰富体验中陶冶情操,充实内心。
2 延伸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思维力
小学语文教师常把教学重点都在课本和课堂上,忽视了对于学生课外实践的拓展。这种想法是偏颇的。与此相反,笔者认为语文恰巧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从课本中获得的真理还要通过实践来加深领悟。因此通过一些丰富的课外活动来构建学生审美思维,这既是必要的也是正確的。如果只拘束于课堂,学生的情感就无法得到更好的激发,很大可能性会使学生变成一个“书呆子”,所以在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中,教师都不能忽视课外活动的作用,而这种活动包括了许多方面,朗读比赛、阅读周、手抄报等都是课外活动的有效展开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美好、探索美好,把审美教育贯穿课外活动中。
3 古诗教学感受
古人眼中的色彩美,对句中的对称美,诗歌中的节奏美。它主要采用正常阅读和学生实践阅读的策略,让学生发现双字双句、发现五彩缤纷的事物、想象画面、开始绘画等策略渗透美育。例如教学古诗《绝句》时,“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的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教师先范读,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语气和感情来读,读出韵味来,让学生感受朗朗上口的古诗的韵律美。然后让学生找一找对偶的词句,例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了古诗中对偶句的对称美。另外,让学生找一找古诗中有颜色的事物都是什么颜色,如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的颜色,黄白绿蓝的颜色的饱满和丰富一下子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学生感受到了古诗中的色彩美。最后让学生动笔画一画古诗中的色彩明丽的事物,学生进而又去创造美的图画。
4 结合乡村自然环境内化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当农村学校的校外资源能够完美地融入校园语文课堂时,自然环境资源与学生的审美观、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相互融合,打破了社会教育与农村学校课堂的沟通障碍,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美育教学形式,课堂上出现了新的美育方法。农村学校传统语文课堂的教材大多是平面图片,学生无法获得更直观的感受和更直接的审美体验。将农作物和一些动物植物等搬到课堂中,制成艺术展品,就能够弥补这一缺陷。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直接与自然情境建立情感连接,学生能够在课堂直接感受到情境中的意境、情感、文化、形态、形式等特质,构建一个三维空间,将学生的审美体验与直观感受相连接。学生的审美视角发生质的飞越,学生的个性化审美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有更积极的创作欲望。教师可以在这些艺术品背后设置不同的情感故事,避免艺术品过于枯燥乏味;赋予它们更高尚的生命,使这些艺术品不再孤单。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学生在参观接触这些艺术品的过程中,能够认识了解到这些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情感积淀。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内设置艺术展览,并让学生参与挑选、设计、制作的全过程。
5 培养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创造能力创造能力
与审美能力是相伴而行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创造能力对审美能力起着正向的辅助作用。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那么审美能力的培养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我国应试教育的制度对于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深,这就使得在一定的意义上学生进行主动感知和主动鉴赏的能力得不到很大的进步。提高学生的主动创造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教师在授课时,要始终秉持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观念,不局限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通过开放性的课堂学习,拓宽学生创造能力发挥空间,让学生领悟文学作品中的智慧,并与现实的生活相结合,从而达到知情合一,使学生获得多角度、多层次的情感认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十分重要的。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关键在于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将词语课堂教学结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课文角色扮演的形式,提高学生思维活跃性与创造力。以《坐井观天》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以同桌小组为单位,进行脱离课本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课文中的小鸟或青蛙那么将会出现怎样的对话。同桌小组在教师的思维引导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围绕着反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中心思想,进行角色扮演的沟通。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看问题要全面的道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育不应该是简单的说教和单一的知识灌输,要想深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就应该通过实践教学以其直观性与体验性培养学生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乡村语文课堂中渗透美育教学,合理开发,利用乡村环境和人文资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珍惜当下,唤醒学生的文化传承和乡土保护意识。艺术唤醒乡土,乡村教学需要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使他们走向更优秀的领域去成长和深造,但同时需要他们回归本土,扎根本土,因此乡村美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胡容.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及途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0(32):47-49.
[2] 张歆沂,杨其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09):89-92+110.
[3] 郭丽霞.个性化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