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申 李盛基
摘要:随着2020年后绝对贫困的消灭,现阶段扶贫重点转移到相对贫困的治理中,由于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的加快以及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弱化等方面的因素,农村老年群体成为相对贫困治理的重点人群。在农村老年相对贫困的治理中面临着相对贫困人口规模大且分布不均、相对贫困人口识别困难及致贫因素多样化且返贫风险大的挑战。农村老年相对贫困的治理有赖于建立有效的贫困识别机制、健全更加普惠性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农村社区老年服务的扶贫优势。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贫困治理
贫困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面对的共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十三五”时期,我国实施了精准扶贫的政策,坚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在2020年底消除绝对贫困。当前,我国从绝对贫困逐渐转向相对贫困,贫困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步加深,老年群体面临着较高的致贫风险,特别是对于农村老年群体来说,面临的贫困问题尤为突出。农村老年贫困问题一直是关乎百姓的头等大事,解决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老年相对贫困的内涵
关于老年人贫困问题,学界对老年贫困的衡量经历了从单一的绝对贫困,向多维度分析老年相对贫困问题转变。绝对贫困是一种生存性贫困,具体而言主要指经济贫困方面,将老年人的收入无法满足其最基本生活需求定义为老年贫困[1]。与绝对贫困不同的是相对贫困是一种发展性贫困,相对贫困包含客观评判标准和主观感受,客观评判标准指的是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主观感受指的是对自身贫困状态的感受。农村老年相对贫困是指农村老年人依赖现有资源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但不能满足其特定地区的社会生活需求状态。
2农村老年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的挑战
2.1农村老年相对贫困人口规模大且分布不均
一是农村老年相对贫困人口规模大。农村老年相对贫困群体主要由脱贫户、贫困边缘户等相对贫困群体组成。根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预计我国农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在2025年将达到25.3%,约为1.24亿人,农村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增无疑会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逐步的加深,给农村老年相对贫困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是农村老年相对贫困人口分布不均,主要体现在地区差异、年龄结构差异、性别差异、家庭结构差异。在偏远的中西部地区,农村老年群体所享受的公共卫生服务有限,老年群体陷入相对贫困的风险大大增加;女性老年群体发生因病致贫方面的风险明显高于男性老年[2];高龄农村老年人陷入贫困的概率大于低龄老年人[3];与子女合居的老年家庭获得了更多经济保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老年贫困的发生[4]。
2.2 农村老年相对贫困人口识别困难
一是界定相对贫困的标准不同。农村老年相对贫困人口具有动态性致使识别难度大,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农村老年群体对于收入水平和社会生活需求的满足状态存在差异,农村老年相对贫困的帮扶标准也会因地制宜,这对农村老年相对贫困的识别带来了挑战。
二是收入已经不是衡量老年贫困的唯一标准。当前,老年人面临的贫困问题是逐渐发展的相对贫困,除了考虑老年人经济收入以外,老年人在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心理状态、主观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剥夺程度也关系着老年人相对贫困状况。
2.3 农村老年人口致贫因素多样化且返贫风险大
一是农村老年人致贫因素具有多样性。老年贫困除了以经济贫困为主外还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境况[5],机会的剥夺和权利的缺失[6],主观福利为代表的非收入因素影响[7],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老年相对贫困的发生。
二是农村老年人返贫风险大。农村老年人本身就属于弱势群体,特别是对于高龄老年人在精神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存在致贫隐患,高龄老年人罹患疾病的风险增加,这也加重了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支出。此外,老年群体劳动能力减弱,收入来源有限,更容易导致农村老年返贫的发生。
3 农村老年相对贫困的治理对策研究
3.1建立有效的贫困识别机制
随着我国贫困问题已经从绝对贫困逐渐转向相对贫困状态,农村老年相对贫困人口的有效识别是防止其返贫的重要前提。贫困识别要选取有效反应农村老年人贫困现状的指标,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经济维度的考察,新形势下老年人的健康贫困、精神贫困、社交贫困应该得到更多关注,多维度对农村老年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才可以找到针对不同贫困类型的帮扶对策,有效减轻农村老年人口返贫的发生。
3.2建全更加普惠式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应该建立更加普惠性的养老金制度,降低养老金给付水平,建立更加科学的养老金待遇水平调控机制,保障农村老年人领取的养老金水平能满足社会基本生活需要,降低陷入经济贫困的风险。此外,政府应该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保障人群范围,切实减轻农村老年医疗费用支出压力。在社会救助方面,采用分类帮扶的政策,應该拓宽救助渠道,设立专项的救助资金,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整体效能。
3.3发挥农村社区老年服务的扶贫优势
农村社区老年服务对于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状况、社会参与及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低龄老年人,社区可以引入扶贫产业,为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带动低龄老年人“造血式”摆脱返贫困境,增加经济收入来源;对于农村高龄老年人,特别是身体状况比较差的老年人,社区服务机构应该为其提供周到化的上门服务。此外,社区应该注重调动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积极性,定期开展老年群体健康养生宣讲和老年常见病知识的普及,降低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贫困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勤,魏彦彦.从社会性别视角看老年贫困[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S1):99-109.
[2]姜向群,郑研辉.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及其经济保障问题分析[J].人口学刊,2013,(02).
[3]姚玉祥.农村老年贫困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之道[J].现代经济探讨,2019(6):122-127.
[4]尚进云,Kenneth Howse,孙晶晶.基于广义经济福祉的农村老年家庭收入研究(1988—2018年)[J].山东社会科学,2021(07):124-131.
[5]王瑜,汪三贵.人口老龄化与农村老年贫困问题——兼论人口流动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1):108-120.
[6]赵周华,霍兆昕.老年贫困的概念、测度及影响因素[J].学术探索,2020(01):59-66.
[7]邓婷鹤,毕洁颖,聂凤英.中国农村老年人多维贫困的测量与识别研究——基于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视角[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34(09):121-128.
作者简介:刘申(1992—),女,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李盛基(1986—),男,博士后,长春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劳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