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忠
【摘要】良好的空间概念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对相关空间结构进行观察和探究,还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学生的数学分析与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并探索多种有效方法、挖掘各类有效素材,引导学生在思考与分析中逐渐树立空间意识,形成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概念;培养策略
引言
空间概念作为一种数学能力,要求从小学阶段便开始培养,由于小学生最初接触几何知识时,会因为自身缺乏空间观念而产生学习压力。教师应围绕提高学生空间观念的措施进行探讨,并且不断进行实践,以便完善教学方法。因此,本文将针对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中空间概念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探讨,现内容如下。
一、操作中大胆猜想,建立空间观念
教师在培养小学学生的空间概念时,可以先给学生设置教学疑问,让其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合理的总结问题的答案,进而保证实践操作的时效性。在设置的实践教学中要及时给学生预留实交流的时间,及时分享计算周长的方式、方法,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利用两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正方形或长方形或者不规则多边形,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想象,进而在实践中印证。比如:设置的问题是有两个相同的正方形,想要试着把这两个正方形拼凑成不一样的图案,看有几种方式? 图形越多,拼凑就越艰难,涉及到拼的方式与周长的计算,同时这也是对之前操作的巩固,还可以进行课外拓展。经过总结发现,拼接处少,周长就越大,拼接的形状越接近正方形;而拼接处多,周长就越小。总结的面积与周长的关系,面积相同,长度差不多的,周长就越小。这样的实践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合作与交流等,丰富学生对周长的计算方式,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其学习能力。
二、利用生活分析,培养空间观念
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利用生活分析便是教师以生活元素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借助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作为教学的载体,让小学生在分析生活、解析生活的环节中,把握其中包含的图形知识,并形成空间概念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 ,可以将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立体图形事物带入到教学环节当中。如"魔方","同学们,老师手中的这个事物它是由什么图形构成的呢?"教师展示"魔方"并提出问题。小学生A举手表示:"老师,是由‘正方形’构成的。""很好,那么一个‘魔方’包含了几个正方形呢?"教师再度进行提问,小学生B进行补充:"老师我知道,6个。"在提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延展,如"大家说得都很好,‘魔方’是由六个正方形构成的,那么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同样是由六个正方形或六个长方形构成的呢?"教师围绕生活进行讲解,以提问的形式引发小学生的思考,不仅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头脑思维的敏捷性,还可以让小学生立足空间观念看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而使小学生具备空间观念这一素养。
三、借助多媒体演示,促进空间概念形成
教师在讲解空间与图形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图形的变化和运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将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让静态的知识通过图像和音频刺激学生感官,让学生在动态学习情境中能够发散思维,从而为提升教学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还能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能够自主探索深层次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旋转和平移"时,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正在旋转的物体,比如转动的风车、传动的车轮等,这些内容是学生所熟知的,所以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能够直观地了解旋转运动始终围绕固定的点。此外,在讲解平移知识点时,也可以用多媒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图形移动的规律和过程,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寻找正确的方法。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依然需要独立的时间内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指导,促使学生及时消化不理解的知识,能够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探索性,很多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必须建立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之上,因此,空间概念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數学非常重要的基础技能之一。空间概念具体是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具有较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就可以更好地处理一些图文并重的题目,这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做题正确率,也能推动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燕丽.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空间观念培养--以《图形与几何》为例[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9,(6).111.
[2]袁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J].文理导航,2020,(18).35~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