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
【摘要】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玉溪曾静说过“阅读是一盏明灯,照亮你人生的路。抬起胸膛,抬起头颅,勇敢的面对生活。热爱文学,热爱阅读,热爱书籍,会给你带来终身受用无穷的裨益”,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朱永新也说过“如果一个孩子在12岁之前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一生就不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由此可见,阅读在小学阶段当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阅读,助我成长
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读书不仅能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也能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人类对知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而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现在很多学校也增开了班级图书角,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这不仅是为了适应教改的需要,更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真正的语文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它体现一种新的,更宽广的教育视野。
阅读应该从小开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苦苦思索、不断探求的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在一个浮躁的“浅阅读”环境里,追求精品并要求学生“深阅读”是一种奢侈的想法。但是,“领悟性阅读”是人生成长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何通过阅读去唤醒天性、唤醒心灵、点燃智慧之灯,同时兼顾学生学习的现实需要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尝试一下:
一、选好一本书
大部分家长反映,不知道给孩子买什么书,是他们碰到的最大困难。如何帮助孩子选择一本适合她的书?其实,选书是一种阅读习惯体现。选书的矛盾也反映了阅读习惯和价值观的差异。根据权威的教育研究经验父母为孩子选书的时候,要坚持两个原则,就是尊重和引导。
(一)什么是尊重呢?当孩子喜欢一本书的时候,说明她已经产生了某些兴趣,这是非常难得的阅读基础,无论孩子的选择理由多么的幼稚,父母都要表示理解和支持。这不仅仅是尊重儿童的参与权,更是尊重孩子主动选择的意愿,是极为珍贵的阅读种子萌发出的幼芽。父母要耐心的与孩子一起选书,尽可能有较为充分的理由让各种理由相互碰撞。如果能够养成理性选书的习惯,这样可能受益终生。没有必要过分忧虑孩子,选到不适合他阅读的书籍,任何书籍的阅读都可以给孩子宝贵的经验。
(二)什么是引导呢?孩子由于缺乏经验,面对浩瀚如烟的淘图书,的确难以选择。也许他被花花绿绿的鲜艳色彩吸引住了,并不了解书的具体内容,便做出了错误,错误的购买选择。此时,家长应该在孩子拥有最后决策权的前提下,根据以下四个标准向孩子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1.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选书,再根据孩子年龄特点选书一。方面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参考分级阅读的各类标准。分级阅读,就是按照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性的、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这是世界公认的儿童读物分类方法。
对于低年段的小朋友,我们还是推荐绘本。绘本的设计以大图为主,而且文字要主题鲜明,对话简洁,寓意突出。到了三年级以后,孩子逐渐学会以抽象思维来思考,所以这个期间富有情趣、贴近生活的图书是最能够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中高年级开始,我们推荐孩子可以看名著了。
2.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选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兴趣和爱好,这对他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也不例外。挑选到一本符合孩子兴趣的书,不仅能够带给他渴望的知识,更能培养孩子的专长,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和生活经验。要做到先读懂孩子,才能帮助孩子选到他需要的书,有价值的书,有益于孩子成长的书。
二、做好读书笔记
語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与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没有语言量的积累,哪有语文能力质的飞跃。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根本”和“泉源”就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否则无异于舍本逐末。“塞源而欲流长”,其结果只能是费力不讨好,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应该在“流”上下工夫,而应该在“源”上做文章。积累是运用的前提,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
宋代大学问家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阅读时最好眼、口、手并用,用眼看、大声读,动手做笔记。
三、写好读后感
新一轮课程改革确定了“大语文”的理念,其理念强调综合效应,要求听说读写协同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培养中,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是从看到的语言向说出的语言过渡的过程,写作又是从内心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过程,二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写作以阅读为基础,而写作水平提高了,阅读就能更为广泛与深刻。
四、读书交流会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把一本书熟读成诵后,自然就领会书中的意思了。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围绕阅读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阅读中。此外,鼓励学生互相交流阅读体验,同样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与体验,这些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汇集碰撞时,既可以丰富每个学生的阅读乐趣,也可能激发更多的乐趣。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还可以定期举办“好书交流会”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并自己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张洪玲,陈晓波.小学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12
候挺,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2019
张庆前,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与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