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健辉
课堂,最稀松平常的一个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名)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单纯从字面来看,这里一方面把课堂定义成为一个物理空间,是一个场所;一方面也对课堂的范围进行了延展,那就是除教室之外,“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都可以称为课堂。细细想来,这是不是和我们当今热议和倡导的“三个课堂”理念不谋而合呢?
笔者所要论述的,更多的是“第一课堂”。什么是“第一课堂”?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刘建林在《打造“三个课堂”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文中讲道:“‘第一课堂’是指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的教育教学‘主阵地’,主要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统编版教材,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是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在教室里上课。”
如果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课堂是个比较熟稔的词语的话,那么在课堂上上课,对于我们教师、学生来说,就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了。它每天都在高频地发生,真实地存在,周而复始地循环,“轻轻悄悄”地到来又过去。
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统计:一个拥有10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按照国家规定的课时计算,大约要上3000节课。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个长期在课堂上躬耕实践的教师,我们有没有更为深入地思考一下:课堂之于教师、学生、人的成长、发展以及国家和未来的重要作用是怎样的?我们是不是在有意和无意之间,给课堂去作一些界定,对好的课堂进行一些描摹,并且真真正正地让这些思考变成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带来显而易见或厚积薄发的教学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题目中“生长”一词一个角度的诠释。至于另外的一个角度,无疑是进一步聚焦,让师生在课堂上成长,在学习、交流、互动中共思、共促、共情、共进,从而达到碰撞、共鸣、点燃的作用,获得生命活力的张扬。
那么,什么是“生长型”课堂呢?笔者认为,就是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基本素养,以课堂为中心,以课程和教材为载体,通过高效的教学组织、科学的发展性评价等,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等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和提升的过程。“生长型”课堂如何构建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施策、精准发力。
一、用明晰的发展目标确保“生长”的方向
目标是引领,是信念,始于现在,存于未来,对于事物的发展起着导向性作用。在“生长型”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一以贯之的目标意识。那就是,就短期而言,我们要聚焦“学生”,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任务,同时兼顾教师在课堂上的成长与发展,做到“双主体、全发展”;就长期而言,我们要聚焦“人”,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升到人的一生成长与发展的高度,以“人”一生发展所需要和必备的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实施、评估和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行为,确保方向不错、行动不疑、措施有效。
二、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夯实“生长”的基础
理念是基础,是灵魂,是事物发展的核心支持。在“生长型”课堂的构建中,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树立不容忽视。(1)“学生主体意识”,就是牢牢抓住“学生”成长这个牛鼻子,还课堂学习的时间给学生、还课堂学习的空间给学生,学生能说的教师坚决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坚决不做;教师要做的是做好组织、引导、合作的工作,搭台子,引路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创造力。(2)“素养第一意识”,就是牢牢树立学生素养发展是“生长型”课堂第一要旨的理念,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从“知识灌输”走向品格塑造和核心能力培养。(3)“师生共长意识”,“生长型”课堂既强调学生的“长”,又强调教师的“进”,强调师生在课堂中、在多边互动中彼此看见、彼此发现、彼此激励与彼此成就。
三、用优良的师资队伍保证“生长”的可能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是“生长型”课堂打造的驱动者。教师的高度决定着学生的高度,课堂的厚度成就着学生的深度。在“生长型”课堂构建中,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1)“以崇高的师德引领成长”,既重视教师的课堂影响作用,又重视教师的非课堂影响作用;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教师在课堂及课堂之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影响,让教师的作用无痕且长久地与学生的现在与未来关联,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楷模。(2) “以丰厚的学养滋养童年”,要高度重视教师人文情怀的培养及文化底蕴的积淀。让教师通过心中的万千气象、目中的澄澈光明、口中的千朵莲花,得到学生的尊重、仰慕与追随。让教师在诠释学科、诠释世界、诠释自己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更扎实的知识储备、更远大的志向目标和更丰盈的童年生活。(3)“以宏阔的视角面向未来”,学生成长的潜能性和人的发展的终身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未来眼光”,要站在国家、民族和一个人未来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当下的教育。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全人视域”,既从一节课、一个学科的角度完成教学,从一个人、人的一生的角度奠基素养,又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战略对人才需求的高度去思考、去践行,为学生现在及未来的发展提供更无限的“生长”可能。
四、用完备的课程体系搭建“生长”的支架
课程是载体,是介质,是课堂实施的核心内容与重要支撑。“生长型”的课堂一定要有“生长型”的课程,具体表现在:(1)“课程的规划要科学”。课程的顶层设计,既要兼顾国家政策要求,又要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结合教师特长和学生现状;既要有中长期的整体谋划,又要有分阶段的具体部署,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2)“课程的体系要完备”。在课程框架构建上,完备“國家—地方—校本课程”建设,形成纵贯线;构建“学科+”课程群,做出横坐标。“一横一纵”螺旋上升,互为补充,形成课程“能量场”。(3)“课程的实施要精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时监控实施效果,及时调整课程方向,调控课程的节奏,调配课程实施人员,优化课程实施过程,监测课程实施效果。
五、用高效的教学组织激发“生长”的潜能
教学组织是实操,是落地,是“生长型”课堂最重要的实施环节。在“生长型”课堂建构中,这一环节举足重轻。(1)“精准的教学目标”。通过课标研读、教参研读、单元及教材研读,结合学生学情实际和教师自身特点,确定描述精准、科学合理且课堂可达成度高的教学目标。(2)“有效的教学环节”。围绕目标,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恰适,教学环节清晰,重难点突破有效,时间分配合理。(3)“科学的教学评价”。将师生的课堂“生长”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参与和情感升华,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和多主体性。
六、用良好的的家校互动形成“生长”的合力
课堂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第一课堂”虽然在校内发生,但是它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有可能成为课堂参与的主体。所以,在“第一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提高课堂的开放度,让家长知道学校的课堂里在干些什么,感受到“双减”“五项管理”背景下课堂上发生了哪些变化,知道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做到同思同行,同伴同行,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课堂是什么?“生长型”课堂是什么?应该是知识的“学习场”,能力的“发展场”,道德的“提升场”,更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场”,思维的“碰撞场”,生命的“交融场”,让我们一起,在一节节的“课”中,在一次次的“教”中,在一场场的“磨”(研)中,在课堂上“生长”!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第一小学 沣西新城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