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1-03-23 04:43王雪君张亚男
中国保健营养 2021年4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镜像上肢

刘 晶 王雪君 张亚男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脑卒中是全球三大致死疾病的其中一项,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病症,具有病情急、变化快、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据统计,患有脑卒中的患者中,约有70%会在接受治疗后遗留下一定程度的功能损伤,其中,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近50%,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则高达75%,给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带来极大影响[1]。良好的、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能够获得更为确切且理想的康复效果,不过许多患者由于上肢功能障碍严重,肌肉力量和身体耐力无法支撑强度高、持续时间久的训练内容,进而影响了康复进程。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镜像疗法结合电子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应用价值,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方法

1.1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观察主体均随机抽选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时间段在本院接受诊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人数为94例,根据抽签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 每组人数为47例。

常规组:男性为27例,女性为20例,年龄区间值52-77岁之间,年龄平均值(61.09±2.24)岁;右侧偏瘫30例,左侧偏瘫17例;治疗组:男性为29例,女性为18例,年龄区间值53-76岁之间,年龄平均值(61.11±2.18)岁;右侧偏瘫28例,左侧偏瘫19例。

两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资料数据相比较,P>0.05。

入选标准:患者在CT或者磁共振成像检查后,确诊为脑卒中,其出现偏瘫症状,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制定的关于脑卒中偏瘫的相关诊断标准具有一致性;患者均为上肢瘫痪;患者意识清晰且自愿参加研究,明确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经过医院相关部门的审核与同意。

排除标准:失语症者;视听功能障碍者;上肢功能损害涵盖严重痉挛或者畸形者;心肝肾功能存在严重衰竭者;骨关节与肌肉存在严重病变者;未能全程参与研究者;对康复治疗方式存在禁忌症者。

1.2方法 常规组予以患者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疗法的方式,方法为:患者均接受调脂,降血压,稳定斑块、纠正电解质等基础性干预,并由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康复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如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或者存在负性情绪,则需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2];同时,利用良肢摆放、日常生活指导、定时翻身与拍背等早期康复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如利用软垫垫在患者患侧的胛肩位置,使患者保持仰卧,进而伸直患者的上肢并保持上肢前臂外展旋后,每间隔2h帮助患者翻身1次;应用拿水杯、洗脸、挤牙膏和打领结的方式强化患者上肢功能的训练,并适当结合定向性训练实现自主控制手功能的目标[3-4];在康复治疗的指导下进行手指、前臂、腕关节以及肘关节的屈伸治疗,每次训练20min,每天进行2次。此外,给予患者系统的镜像疗法,内容为:患者准备安静的康复治疗室,使其在桌子前保持坐位,并在桌子上垂直放一面镜子,大小为50×60cm,指导患者将上肢放置于镜子正反两侧,正面朝向健侧,其背面朝向患侧[5];康复治疗师为患者指定动作,依次对肩关节、肘关节、前臂、腕关节以及手指关节进行运动;患者通过镜子观察健侧的运动轨迹成像,利用想象模拟患侧上肢运动行为,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尽可能的让患侧完成与健侧相同的上肢肢体运动,每个动作时间为5~8min,每天进行1次[6-7]。

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以患者电子生物反馈的方式,方法为:②电子生物反馈。康复治疗师对电子生物反馈仪的参数进行调整,输出电流为0~100mA,刺激波宽为50~400us,频率为2~100Hz,时间为20min,对患者三角肌、肱三头肌、腕背伸肌以及肩胛提肌等位置进行电刺激,时间为8s,间隔6s重复刺激,每天1次。

两组患者均持续接受12周的康复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精神状态、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康复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其中,上肢运动功能利用FMA量表进行评测,包括手、手指、手臂类型的动作与皮肤感知、关节活动范围、活动疼痛程度的非动作两方面,共计涉及33个项目,每个项目分数满分为2分,总分共计66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越优秀;精神状态利用MMSE认知功能评定表进行评估,包括定向力、注意力、计算能力、语言能力以及记忆能力和回忆能力等,分数为0~3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认知功能越强,日常生活能力利用ADL评测表进行评估,包括刷牙、洗脸、进食、饮水、穿衣、脱衣以及如厕等方面,分数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越优秀。康复治疗效果评估方式如下:患者临床症状与上肢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且基本具备生活自理能力,视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上肢运动功能有所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局限性,偶尔需要协助,视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上肢运动功无好转迹象,且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完全需要协助,视为无效,康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相关数据经分析与汇总以后均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患者其计量资料可用“χ2”表示,数据结果则需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可用“%”表示,数据结果则需予以卡方检验,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的表述形式为P<0.05。

2 实验结果

2.1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生活能力的比较 治疗组患者在FAM评分、MMSE评分以及ADL评分方面的数据,与常规组进行对比,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分)

2.2两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比较 治疗组康复治疗总有效率为93.6%,常规组患者康复治疗总有效率为76.6%,两组数据比对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n(%)]

3 讨 论

目前,临床对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越来越高,不过偏瘫等后遗症却仍是患者及其家庭需面对的沉重负担。相关研究显示,近80%的脑卒中是因脑部动脉损伤引发,而该动脉受损后最直接反应的即为上肢功能,恢复偏瘫患者上肢运动障碍也成为了临床的重难点[8]。康复训练的过程实际是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学习过程,运动不仅是简单的传递指令,更需结合反馈系统加以调整,进而完成精细动作。患者在反复的训练中逐渐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中枢神经的重新建立。中枢神经具有一定可塑性,通过外部刺激使休眠的脑细胞开始苏醒,可有效提高患者脑侧支循环,并促进坏死细胞附近的组织再生。镜像疗法则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一种康复手段,是利用视觉记忆功能来恢复肢体功能,患者通过照镜子观察到对面的健侧肢体运动,激发相对应的镜像神经元,幻想患侧也在进行运动,可起到帮助偏瘫侧肢体反应的作用。电子生物反馈作为一种针对肢体康复的治疗方式,其主要工作机制就是通过电子生物反馈放大肌肉生物电活动,从而将其转变为患者可视或可感知的讯息,并按照这一信息进行主动且有序的康复训练。在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疗法的基础上运用电子生物反馈康复技术,能够将康复医学与医疗技术的进步相结合,开展更为科学与系统的康复治疗活动,有利于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患者在FAM评分、MMSE评分以及ADL评分分别为(45.6±2.1)分、(26.4±2.7)分、(63.2±2.6)分,其数据均优于常规组,表明镜像疗法结合电子生物反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同时,治疗组康复治疗总有效率为93.6%,明显高于常规组,说明利用多样式的康复治疗方式,可给予患者更为全面的训练与指导,有助于患者康复。

总而言之,应用镜像疗法结合电子生物反馈的方式对患者开展康复治疗,可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患者偏瘫的症状和精神状态,并可提升临床治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荐。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镜像上肢
镜像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镜像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脑电生物反馈联合米氮平治疗焦虑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镜像
60例阈下抑郁人群在脑电生物反馈干预后的转归及P3b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