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军 董立新
(1.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 北京 100081;2.宿州市埇桥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开发中心 安徽·宿州 234000)
随着城市的发展, 北京市大量劳动力的涌入,表现出了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紧缺局面,导致北京自产蔬果的供应功能逐渐减弱, 需要一定的外来补充。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果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绿色蔬果和有机蔬果的要求越来越多。 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之下,科学调整蔬果的内部结构,合理利用外部有利资源,建立健全蔬果供给体系,保障市场稳定充足的供给,对提高蔬果的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的收入,稳定社会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选择2004 年和2017 年两个节点年份进行比较,分析10年前与10 年后的变化情况。
从2004 年开始, 北京设施农业主要以小棚种植为主, 到2008 年北京市明确了设施农业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定位,坚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强化设施基础建设和加强科技服务作为着力点,以“两区两带多群落”为发展重点,扎实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为“菜篮子”工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以来,北京市政府以及各区县政府积极响应落实,再到京国土耕〔2015〕72 号,(以下简称72 号文)进一步强调加强设施农业项目用地管理。 截止到2017 年底,北京市设施农业播种面积达到32323.6 公顷, 其中用于蔬果食用菌以及瓜果的温室和大棚设施面积情况如图1、图2 所示:
图1 设施农业蔬果种植面积
2017 年与2004 年相比, 蔬果和瓜果类大棚种植的面积分别增长了2.44 倍和1.26 倍。
由图1、图2 得知,设施农业温室和大棚的建设面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温室的产量增加的速度比较小。2017 年与2004 年相比,温室大棚蔬果的产量增长了0.28 倍,而瓜果的产量不增反降。 究其原因,有些是因为2017 年当年的温室或大棚的建设,只是投资没有交付使用,或有些处于改造或作物的休整轮作期。
图2 设施农业蔬果产量对比
随着北京经济的发展,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市场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他们的可支配收入都有比较大的提高,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2005 年的17653 元, 提到2017 年的62409 元。 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2005 年的7860 元提高到2017 年的24240 元,城市居民的购买力人均消费从2005 年的13244 元增长到2017 年的40346 元。 蔬果食用菌及瓜果的品类和种植面积也有所调整。2004 年蔬果及食用菌共种植91000 公顷, 其中自然状态下种植的蔬果79989公顷,占当年蔬果种植面积的87.9%,到2017 年自然状态下蔬果的种植面积下降到28.9%。蔬果、瓜果种植技术方式结构如表1、表2。
表1:蔬果种植技术方式结构(公顷)
表2:瓜果种植技术方式结构(公顷)
由于种植技术的改变和育种技术的提高,新的品种不断出现,其产品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升。 北京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和向往,逐步推行以设施蔬菜水果为核心技术的生产模式,在种植技术方面,以温室种植为主,自然次之,大棚再次之。 在瓜果种植方面则以大棚为主,温室次之。 由于温室的温度可调控性、有效性、高效性,温室大棚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受众群接受而变得易推广和建设。
蔬果农药残留问题是政府以及百姓非常关心的问题。 2017 年1 月1 日,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组织开展的全市农药减量使用行动正式启动。 此次行动以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为核心,以绿控产品补贴为手段,以此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量,避免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带来的N、P、K 等的元素的流失、污染和残留。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在此次行动中对超市和田间蔬果进行了抽检, 报告显示茴香的农残较高,抽检63 个批次, 其中8 个批次不合格, 超标率达12.7%[1]。
蔬果产业发展被确定为北京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北京蔬果生产在“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推动下,呈现露地蔬果生产规模化和设施蔬果生产园区化发展特点,蔬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发展急需专业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与之相适应。 而建立蔬果产业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有效解决蔬果产业农机化发展缓慢,提高农机作业服务技术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手段。2015 年,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在有关部门支持和指导下,结合蔬果农机示范推广项目设施的运用,以农机合作社建设标准和发展运行模式为标杆,在蔬果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房山区窦店镇河口村建立了首家设施蔬果农机专业服务队。 2016 年,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在蔬果专业服务队建设标准的基础上, 经过对蔬果种植合作社基础设施、现有蔬果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服务内容进行深入调研,完善制定了《北京市蔬果产业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标准》, 与在延庆和密云两区的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绿菜园蔬果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南套里蔬果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服务组织的建立,为蔬果种植合作社蔬果生产提供了专业化农机作业服务,统一的机具管理、作业计划安排保证了作业安全、高效和有序,专业化服务提升了作业质量,有效改善了蔬果产业农机缺乏统一管理、使用效率低和作业质量没有标准的不足。
第一,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北京可供蔬果种植的土地在逐年减少,新一代农民的种植意愿和种植技术逐渐弱化,土地存量、新设施与新农民之间的矛盾凸显。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存在由新品种向替代老品种的过渡, 由粮食种植技术向种菜、种果技术的过渡, 种植技术短期内不适应的问题,影响了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二,种植新设施的应用,尤其是温室的使用,这种新设施需要与互联网技术相互衔接,但是由于种植者的年龄结构与技术的限制,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将硬件设施与软件工具进行有效地匹配。 生产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技术不全面,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不能得到应有的推广和应用,生产技术水平不能有效地发挥,导致设施农业的增产潜能未能充分发挥,从而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服务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企业、合作社等还没有真正地与农民建立起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机制,在产品的附加值环节,产、销、加工产业链条还比较薄弱。
北京市政府自1980 年开始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以来,不断进行摸索和实践,使农业标准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 但现有农业标准化工作管理体系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2][3]。
第一,蔬果质量保证措施缺乏。 北京市目前蔬果供应链比较长,从产地到终端消费者需要经过4-5 个环节,蔬果质量保证措施缺乏问题比较严重。蔬果属于易腐产品, 对储存条件有着比较高的要求,但目前无论是药残检验还是运输条件都显不足,不仅是储存设施的影响,蔬果在途中的储存条件也直接影响到蔬果的新鲜度以及质量安全。
第二,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全面的质量追溯体系。 北京的农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是市县区对接,真正的基地生产对接的还不是很协调,无法形成联动协调机制,在质量追溯时还不能完全实现。
第一,蔬果农机装备设施种类少,先进适用的机具少,蔬果产业农机装备各环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在温室大棚中的移栽,由于机械不能很好地适用,而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第二,蔬菜水果农业机械服务组织,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作业能力较弱。 机械化还不能做到全覆盖, 目前服务组织开展的农机作业服务范围,主要在耕地、整地、秧苗移栽、开沟、铺膜、定植及浇水环节,在机械化播种方面也只是适应小范围的香菜、油菜、香葱和小白菜等几个有限的品种,在采收环节机械化作业还处于空白。
食源性化学和生物危害是北京蔬果安全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由于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食物导致的中毒或死亡事件时有发生。 目前,由于追溯系统还不能有效实施,缺乏对食源性危害进行系统监测和评估的数据,对污染的渠道还不能有效地、准确地判定。
当前,北京市政府为了监控蔬果质量,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及各项标准。 在蔬果质量安全管理中,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响应《食品卫生通则》中国家政府关于农产品初始生产者对于蔬果质量安全的控制,在蔬果运输以及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不放松,从蔬果生产源头开始入手,强调权责统一的蔬果生产,同时加工者以及消费者都需要关注这一问题。 但由于追溯系统的不完善,还不能做到全过程的监督。
2003 年2 月1 日北京市第一部食品安全法规——《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正式发布实施。 此规定的出台,从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出发,保障了菜篮子的质量,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使一些质量不合格的食品退出市场。
在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乡村振兴、保障农业丰产和农民增收、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关键时候,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改造老旧果园、蔬果大棚,引进低矮密植高产优质新品种,优化种植品种结构。 依靠科技支撑,扩大智能温室的面积,实现智能化种植管理,打破室外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为培育优质、早日上市的果蔬,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
在实施科技推动的农业方面,需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在技术层面,关系到基础性的生物技术、育种技术,支持产业升级技术,以及人才培养,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和法治环境,维护果蔬生产者的经济权益,畅通各种市场通道,通过“质量溢价”激励供、求双方提高科技成果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科技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度,引导社会资本流入科技创新领域,把直接源头的生产与终端市场相结合,重点培育各类专业化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大力推进科技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透明度,使科技供给的项目与企业尽快嫁接,将技术成果的拥有者、传播者和使用者迅速联系在一起,共同建设集指导培训、技术引进、吸收消化、研究试验、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六位一体的综合体,服务于农业受众市场。
通过加强区域合作, 调整蔬果产业内部结构,通过优化融合,建立高效、生态、循环的现代蔬果体系。 在京津冀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今天,为适应首都新的功能定位,需要围绕北京农业产业发展新需求、新方向,以“科技示范、技术引领、优质服务、生态安全”为核心,针对“菜篮子”工程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强化区域之间的有效合作[2]。 安排专项资金,强化与周边合作,开展全面的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调研,收集、分析农产品产业信息和技术发展动态,因业施策,进行区域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试验、示范、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不断扩大外埠生产基地规模,确保蔬果产品有效供给。
扩大推广“京张合作”模式,使合作范围不断拓宽到河北、天津、山东、山西、内蒙古、福建等省区市。 大力支持和鼓励北京市的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到河北、山东等地建立多种形式的果蔬生产基地,鼓励企业发展自建基地、合作基地、订单生产模式的跨区域合作。
加强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在培养一批具有蔬果生产特长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同时,加强现有技术人员的再教育,促其不断接受新技术,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服务的能力。 构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应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技术操作水平和市场经济观念。从蔬果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看,中介机构在蔬果质量安全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介机构不仅参与制定和修订蔬果标准,而且还广泛地参与标准的实施和监督,他们在标准的宣传推广、出版发行以及认证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3]。
将蔬果从种植到成熟都纳入标准的范围内,并将蔬果的技术标准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强制性的条款之中。 质量标准注重与法规密切结合,标准的制定和发布遵循严格的程序性法规, 注重标准内容的量化可操作性,同品种名称的蔬果内含物一致,只要名称一致,因既有识别标准,又有最低质量要求和蔬果分级标准,其质量保证在任何地方是一样的,而使标准的引用和实施方式灵活适用, 又体现标准的配套性和完整性。 既保证了标准的一致性, 又保持了与生产、销售及食品安全需求的同步实现[4]。
蔬菜水果质量安全涉及到千家万户居民的生活安全,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生产、流通过程中,涉及到农户、企业、政府等多个主体,涵盖生产、加工、储存、销售、流通等多个环节[5][6][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使得追溯系统的建立变得可行。 自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8]的指示后,北京市积极响应,各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各区县都建立了各自的追溯平台,从深度、广度和精确度等方面,考察产品的来源以及性能等等,使政府在监管的过程中,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可追究,同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品牌形象,满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实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者的共赢。
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具有大城市小郊区的突出特征,北京蔬果产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随着蔬果产业领域新理念的普及、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成果的推广以及科技人员的不断创新,蔬果产业的活力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通过提高蔬果科技供给能力,顺应产业形势加强区域合作和服务以及流通,强化技术服务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使中介机构不仅参与制定和修订蔬果标准, 而且还广泛地参与标准的实施和监督,发挥他们在标准的宣传推广、出版发行以及认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不断加强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培养和储备一批具有蔬果生产特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实施蔬果质量标准化,以质量溯源的方式保障蔬果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追求高质量生活品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