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效应比较分析
——以江西为例

2021-03-23 11:45董玉节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贫困县资助精准

李 舟,周 超,董玉节

(1.安徽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2.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教育精准扶贫是教育扶贫和精准扶贫两者理念的有机结合,它既是精准扶贫的一种模式,强调扶贫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又是面向教育领域的一种智力扶贫方式,强调扶贫先扶智,属于“造血式”扶贫。其实施主体是国家和社会,其实施对象是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学生,强调对贫困地区的学校进行精准教育投入和对贫困学生进行教育精准资助。一方面,通过扶学校之贫,设置教育精准扶贫项目,改善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保障各项教育精准扶贫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率来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另一方面,通过扶家庭之贫,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以补偿其上学期间所放弃的收入,使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因贫困而辍学,尽量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进而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拉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解决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来实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将以吉安、赣州两市原贫困县为案例,分析江西省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前后的比较效应。

一、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中国教育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党的十九大以来,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升学率来看,我国的小学升学率由2017年的98.8%上升至2020年的99.5%,初中升学率由2017年的94.9%上升为2019年的95.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由2017年的93.8%上升为2020年的95.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17年的88.3%上升为2020年的91.2%。这表明我国正在努力促进教育的发展,提升教育的水平,但我国教育贫困问题依然存在,我国首部教育扶贫蓝皮书——《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指出了中国教育扶贫面临的“六大问题”,此外,我国因贫辍学的现象并没有消失,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仍有待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也仍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由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教师结构失衡等原因带来的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因此,要进一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必须首先解决教育贫困问题,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

(二)教育精准扶贫是斩断穷根的长远大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民摆脱贫困、通向幸福生活的关键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习近平在他早年撰写的《摆脱贫困》一书中就指出:“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1],强调教育的马太效应,扶贫先扶志、扶志先扶智、扶智先扶教育。继而在2015年11月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要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并把他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大计纳入“五个一批”工程,并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2],要富口袋得先富脑袋,体现了教育精准扶贫是斩断穷根的长远大计,能有效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是起长远作用、有效防止返贫的治本之策。

(三)江西省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任重而道远

在2016年,江西贫困人口有200万、贫困村2900个、贫困县25个,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江西省通过落实中央各项扶贫政策,制定和实施各项扶贫计划,不断使贫困县脱贫摘帽、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在2020年4月26日,江西正式宣布江西省25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收获了可喜的结果,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贫困县虽然脱贫摘帽了,但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就暂时告一段落了,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座谈会上指出:贫困县在摘帽后,要做到“四个不摘”,这意味着摘帽不是扶贫的终点,而是开启幸福的起点,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防止大规模返贫尤为关键,扶贫扶智,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在贫困县摘帽脱之后,为了使剩余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更好地发挥教育斩断穷根的作用,更需要重点投入教育,补齐教育的短板。因此江西省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力度,进一步提升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①“六大问题”:一是基础教育投入仍不足,且不均衡,效益不高;二是学校数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质量相对较低;三是师资投入不足,数量缺额,结构不尽合理,素质亟待提升;四是贫困家庭无力使子女接受更多教育,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五是贫困地区教育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度有待继续提高。

②“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③“四个不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二、教育精准扶贫的国家与地方政策解读

(一)中央制定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

十八大以来,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针对教育精准扶贫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关于教育精准扶贫的总体性指导:如《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2013)、《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2016)、《关于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

第二类是关于精准教育扶贫某一方面的具体指导,如《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2014)、《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2015)、《关于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督导的通知》(2017)、《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7)、《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2017)、《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2018)、《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等。这一系列文件不断丰富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内容,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育精准扶贫的制度体系。

基于以上文件,可以看出中央制定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主要内容与政策设计目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和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健全儿童教育保障、关爱特殊困难儿童来全面加强基础教育;第二,通过加快建设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和助推特色产业发展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第三,通过继续实施高校招生倾斜政策,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来提高高等教育服务能力;第四,通过让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完善就学就业资助服务体系,精准建立教育扶贫台账来提高学生资助水平;第五,通过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二)江西省和赣州、吉安两市具体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

江西省及赣州、吉安两市在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有关政策的同时,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实施政策。主要文件有:《江西省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2016)、《江西省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电子档案信息系统工作方案(暂行)》(2017)、《赣州市教育脱贫工作实施方案》(2016)、《关于建立健全脱贫成果巩固提升机制的实施办法》(2019)、《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2016)、《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吉安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等文件。基于以上文件,可以看出吉安、赣州两市制定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主要内容与政策设计目的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教育资助政策;二是教师队伍的发展政策;三是儿童学生关爱政策;四是办学条件改善政策;五是发展职业教育政策;六是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政策。

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效应的比较分析

(一)教育资助政策逐步实现全覆盖

1.对于学前教育的资助

江西省出台了针对公立幼儿贫困家庭儿童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为在园就读的贫困儿童建档立卡,按每人每年1500元标准发放学前教育资助金。对于这一标准,大部分原贫困县按这一标准落实了这一政策,有的原贫困县对这一标准有所调整,并适当增加一些资助的类型。比如:安远县将资助标准定为800元但同时考虑适当减免学杂费,南康区的标准为1000元,并从各幼儿园的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资金,用于减免相关费用。此外,个别原贫困县根据贫困家庭的贫困程度和幼儿园的等级来制定不同的资助标准,例如:瑞金市和上犹县按贫困等级将资助金额分为1000和1500两个等级,而万安县则按照幼儿园的等级,将资助标准分为1500和3000两个等级,其中普惠性幼儿园资助标准为1500元;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资助标准为3000元。

2.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资助

江西省根据国家的“两免一补”①“两免一补”:规定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全部免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同时按照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特教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此基础上增加200元的标准,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所有原贫困县都落实了此项政策,但在“一补”政策上各县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化。有些县虽然也根据学龄段确定发放标准,但标准又有所不同,此外个别县在一补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其他的资助类别,具体政策如下表:(见表1)

表1 江西省及16个原贫困县义务教育资助政策表

3.对于普通高中的资助

关于普通高中的资助政策相比较为丰富和全面,它囊括八大类型。

一是发放国家助学金。省级政策要求针对普通高中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在16个贫困县中,有5个县遵循了这一标准,有7个县则按照学生的困难程度,分两个等级或者三个等级的资助金额进行资助,有3个县按照2500元的标准进行资助,有1个县的资助标准为1500元。

二是免除学费或学杂费。江西省教育扶贫政策规定,从2016年开始,对高中阶段的贫困学生免除学杂费。对此有10个原贫困县根据当地高中的等级或者类型,免除相应的学费或者学杂费。2个贫困县针对当地所有的高中统一按当地公办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标准给予补助,但没有说明具体的资助金额。

三是发放高校新生入学资助金。江西省和其中9个原贫困县针对当年录取普通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发放高校新生入学资助金,帮助解决高校新生入学路费。

四是发放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所有原贫困县都会对当年考取普通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考生,发放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只是资助标准有所不同,其中除遂川县资助金额高达8000元外,其他原贫困县都按照5000元或者6000元的标准进行资助,其中大部分原贫困县都按照6000元的标准,高于省5000元的补助标准。

五是发放民政部门资助金,南康区对当年考取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的孤儿,由民政部门一次性资助5000元。

六是发放市财政资金补助金。针对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贫困学生,井冈山市不仅发放5000元的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还在第二年发放由市财政资金提供的3000元补助。

七是发放优秀贫困生帮扶金。寻乌县针对寻乌籍学生在当年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二本以上)并注册就读的,一次性资助2000元。

八是发放优秀贫困生奖励金。寻乌县针对寻乌籍学生当年在高中各年级考取全县前100名的学生(每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总成绩排名),一次性资助1500元。(见表2)

表2 江西省及16个原贫困县普通高中资助政策表

4.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资助

针对在中职就读的全日制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主要有四类政策:发放国家助学金、免学费、雨露计划以及其他资助。

在发放国家助学金方面,会昌县和南康区分别按照每人每年2500元和1500元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江西省和其他剩余的14个贫困县的标准为2000元。在免学费方面,大部分贫困县对符合条件的在校学生免除学费。其中7个贫困县免除学费的标准为850元,5个贫困县根据专业收费标准不同给予不同补助金额。而于都县积极实施雨露计划,针对贫困户家庭子女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每人每学年补助3000元,中、高职教育一律补助三年,就读3+2职业教育的补助五年。此外安远县针对贫困户子女就读职业院校的,除按上级规定给予中职学校贫困生享受免学费、国家助学金政策外,另外给予住校生按每人每年3530元、走读生按每人每年313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见表3)

表3 江西省及16个原贫困县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

5.对于普通高校学生的资助

针对普通高校学生的资助,省教育扶贫政策主要有:第一,针对在高校就读全日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标准为每年每人3000元;第二,针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学生发放国家励志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第三,针对所有的在读学生,提供每年8000或者12000元额度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第四,针对在高校就读的全日制研究生,每年每人发放年6000元或10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在16个贫困县中,只有万安县成立了一所高校,对此万安县设立了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和5000元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其他的原贫困县皆提供生源地贷款。

(二)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原贫困县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力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把学校建成农村最好的建筑,已成为江西各地的共识,在脱贫攻坚背景下,为让贫困家庭孩子不仅能上学,而且上好学,各个原贫困县致力于改造和新建学校,逐步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在2018年,完成了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任务,使薄弱中小学校及农村教学点达到基本办学条件。在2019年,各个原贫困县实现了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幼儿园的目标,使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其中安远、宁都、寻乌等10个原贫困县在2015-2020年间,持续投入资金,通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不断拆旧建新村小、教学点平房和砖木结构校舍,新增食堂、运动场,逐步拓展校舍面积,完成学校改造。通过实施学校标准化工程,新建寄宿九年制实验学校解决农民工进城子女入学难问题,同时做好贫困村学校规划,兴建普惠性、低收费的乡镇公办幼儿园,确保贫困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这些举措使农村校舍面貌焕然一新,极大程度改善了原贫困县的办学条件。

第二,不断完善教学配套设施。为使农村贫困孩子也能享用优质的教学设施,提高学习效率,瑞金市、万安县和吉安县加大资金投入,购置教育教学所需的基本仪器设备,使学校硬件全面提档升级,实现设施设备的全配套。

第三,逐步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逐步推广“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路径之一。部分原贫困县为此做出了努力,比如瑞金市、寻乌县和于都县等五县,在2017-2020年间,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①“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城域网项目建设,逐步实现了班班通、网络及村小数字化资源全覆盖。不断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收获了可喜的结果,例如:2018年遂川县一本和二本的上线人数分别比2017年多77人和40人,上线率有所提高,中考报名7335人,700分以上39人,比2017年多18人;600分以上1485人,比2017年多182人。(见表4)

表4 各个原贫困县改善办学条件政策的实施概况比较分析表

(三)教师队伍质量有所提高

为实现教育脱贫,各个原贫困县除了改善硬件设施外,还积极完善软件条件,不断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成效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教师队伍得到补充。各原贫困县不断加大对教师招聘力度,不断充实教师队伍,不断完善乡村教师队伍性别、年龄和学科结构。例如:于都县从2016年以来,每年从部分来自贫困村的初三毕业生中定向培养30名以上有志于在贫困村从教的小学教师,加强贫困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遂川县2017年和2018年分别招聘补充乡村教师330和733名。2017年以来,在“师范三定向”招生计划中,每年拿出一定的指标,用于招收贫困家庭的子女并对其加20分录取,有利于留住本地人才,推动“本土化”乡村教师定向培养。井冈山市也力求做到尽善尽美,2015-2018年,共补充乡村教师200余名,补充到农村薄弱中小学的教师占90%,有力夯实了农村教师队伍。

第二,师资质量得到提升。在提升师资质量方面,各个原贫困县多措并举,实施“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等方案,全面提高了乡村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2017年起,每年开展农村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培训工作,每县每年培训60-120人,同时充分发挥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骨干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混合研训和送教下乡活动,不断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有效提升农村教师能力素养。其中,永新县作为“国培”县之一,2020年招聘教师467名,组织中小学、幼儿园全员远程网络培训3862人次,国培计划送教下乡集中培训180人次,国培计划信息化能力提升680人次,其他国培计划赴外集中培训150人次。

第三,教师待遇得到提高。为让教师人才下得去、留的住,一些原贫困县加大资金投入,推出各项政策,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例如:遂川县在2017-2018年,投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职称分级保障资金760万元,农村特岗教师乡镇工作补贴140万元,拨付政府购买服务教师工资720万元;拨付城区学校教师相关待遇资金723.3万元,教师培训专项经费330万元,并将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明确每年从省下达的新建保障性住房计划中安排6%的房源用于解决乡村教师住房,其中2017年安排了20套、2018年安排了49套。井冈山市投入3000万元优先保障农村教师享受“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三项补贴政策及特殊岗位职称待遇政策,惠及近1000人,在全市教师总人数中占比约达的67%。同时,在2017-2019年,持续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建设教师周转房近200套,改善了乡村教师的生活条件,确保其安居乐教。

(四)因贫辍学比率大幅度降低

为了让越来越多贫困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大山,使因贫辍学率降低到零,各个原贫困县不断加大对教育资助的力度,为教育脱贫奠定基础。各个原贫困县利用扶贫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据,在2017年完成了贫困生“一人一案”信息系统建设,并根据自身贫困生的分布情况,不断加大对不同学龄段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如宁都县自2015年以来,针对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在读贫困生持续发放资助金。针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贫困生,在2018年,石城县筹集资金125万元,用于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学杂费和发放国家助学金,吉安县积极实施雨露计划,资助在校职业学生862名。针对大学生,寻乌县和上犹县在2017-2018年,扩大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规模,让更多大学阶段的贫困生不因学费而失学,圆了众多贫困学子的求学梦,2017年上犹县本科上线1090人;2018年上犹县本科上线1153人,成绩逐年取得新突破,教育精准扶贫为脱贫摘帽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大跨越。此外其他的原贫困县在2015年以来,通过不断投入资金,加大对各学龄阶段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降低了辍学率,大大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实现了贫困家庭受教育子女享受资助政策全覆盖,不断降低了当地的因贫辍学率。

(五)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各原贫困县高度重视,提出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规范管理,积极稳妥,安全营养,惠泽学生”的实施要求。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提供放心的营养午餐。瑞金市稳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7年新建学生营养餐食堂173栋,为256所学校添置食堂设施设备,保障了农村学生能吃上放心的营养午餐,得到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和一致好评。遂川县针对现有的240所中小学学校,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六万余人,目前家长支持配合,学生就餐踊跃,社会反响良好,该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身体素质普遍增强。井冈山市以完善学校食堂基础设施与后勤保障为前提,以食品和资金“两个安全”为基本保障,以学生及家长满意为目标,为全市50所农村中小学学校1.5万名学生每天提供“暖心饭”,为学生健康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获得了扶贫叠加效应。近年来,江西省兴国县把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放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的大局中来部署和推进,走出了一条营养改善计划与产业脱贫结合的新路子:以营养改善计划为基础,推进供餐企业、产业扶贫基地、贫困农户家庭三者的有机结合,政府统筹搭建平台,既对供餐企业实行减免土地费用等优惠政策,又提出帮扶本地贫困农户发展本地产业的要求,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使营养改善计划、脱贫攻坚等项目顺利推进,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综合发挥了多元主体参与扶贫的作用,获得了扶贫的叠加效应,同时创新实行营养餐招标、采购、加工、配送“四统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引进企业的可靠度,降低采购成本,使学生真正吃得更营养、更健康,还能使贫困户增收脱贫。兴国的经验,有效解决了县级财政投入紧张、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食品资金安全隐患、人财物保障不力、食堂供餐率低、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等一些困扰基层的实际问题,实现了多方共赢,较好地实现了营养改善计划效益最大化。可见在教育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精准”,更要不断创新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模式,强调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企业、贫困户的积极性,实现多方受益。

(六)贫困学生职业教育得以落实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它能很快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家”的效果,各原贫困县从三个方面着手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扶贫成效。

首先,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发展职业教育。为让更多人能通过职业教育提升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各个原贫困县以各自的特色产业为基础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例如:宁都县为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设置了涵盖烹饪、汽车维修、电脑程序等十几种专业,涉及餐饮、旅游、IT等多个领域和多个行业,实施了特色办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办学效率。同时,为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的求职需求,宁都大力鼓励和支持各职业教育机构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职业培训班,不断助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其次,提高贫困家庭就业能力。瑞金市按照“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大力实施职教攻坚战略,加大贫困家庭就业能力培训。以瑞金中专为基地,针对农户,开展农业、农产养殖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积极培养乡村种植专家。同时针对每个贫困家庭,实施免费培训一名40岁以下劳动力的举措,在2018年,培养各方面技术员约500余人,有效提高贫困家庭的就业创业能力。井冈山市也根据贫困人口的致富意愿和劳动能力,在依托井冈山丰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对贫困家庭提供免费的培训指导,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使每户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参加技能培训,掌握至少1项致富技能,截至2020年,全市共举办了近百期各类培训班,培训贫困户5000余人,不断实现“培训一人、学技一门、脱贫一家”的目标。

最后,开展校企合作。兴国县深入开展了贫困生适用易就业职业学历教育,采取校企联动的模式开展教育精准扶贫,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全方位的就业平台,先后与60家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开启直通车,为其不断输送人才,打造人才输送基地,保证毕业生能够实现就业直通。2020年,兴国县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100%,稳固率达89%、对口率达95%,在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完善家庭经济收入结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七)社会力量助力教育扶贫取得一定成果

赣州、吉安两市的原贫困县不仅依靠国家政策和政府的力量开展教育精准扶贫,还积极动员和寻求社会力量助力教育扶贫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在脱贫攻坚背景下,许多企业和爱心人士通过多种形式聚焦慈善教育,助力教育精准扶贫。有的企业和爱心人士积极为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学校捐赠资金并针对贫困生成立特定的奖学金,有的则选择捐赠教学仪器、书籍、校服等物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条件,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为关注教育事业发展的其它企业和个人树立了榜样。

另一方面,不断创新社会帮扶形式。中国移动慈善基金会在吉安县开辟了一条新的教育扶贫道路,2017年它在吉安县建设“蓝色梦想—中国移动专递课堂”,该专递课堂共覆盖18个学校,让老师们足不出校就能为远端教学点常态化开课,从而使缺乏师资的偏远地区教学点达到开齐课、开足课、开好课的要求,提升教学点的教学质量,不断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见表5)

表5 社会力量助力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概况及其效应比较表

综上所述,赣州、吉安两市在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过程中,通过实施教育资助政策全覆盖、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等政策,在五年多的时间内,有效提高了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江西赣州、吉安两市的16个原贫困县为样本,从政策制定和实践路径两个视角,比较分析了赣州、吉安两市原贫困县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效应。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在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上,存在缺乏系统科学的组合配置、特色化、多样性、创新性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扶贫政策的精准性和创新性,协调和均衡配置各类政策工具,形成政策合力。而在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上,一方面,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四大问题:即政策机械式执行、政策寻租式执行、政策选择式执行和政策敷衍式执行,为此我们首先要引导各主体内化与认同政策;其次要优化制度设计与供给,完善教育精准扶贫动态管理体系;最后要强化和完善监督网络体系。另一方面,从扶贫对象来看,存在扶贫对象教育观念落后,贫困群体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需要我们多措并举转变忽视教育的落后观念、不断扩展扶志的实践路径,多渠道激发贫困群体脱贫的内生动力。面对脱贫攻坚业已成功的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针对已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要做到摘帽不摘政策,继续保持对其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使教育资源不断向贫困地区倾斜,防止出现数字脱贫或大规模的返贫,持续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020年4月26日江西所有的原贫困县宣布脱贫摘帽,江西省在为此感到骄傲的同时,期待国家继续保持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延续性,而江西教育界可以进一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运用国家政策优势,认真理解和学习中央关于教育精准扶贫的相关文件,坚决贯彻中央的政策要求,不断提高教育精准扶贫成效,成为全国教育精准扶贫的样板区,使江西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成长成才,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创中国的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贫困县资助精准
山西329万人口全部脱贫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我国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云南宣布3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