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家敏,李晓玉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2003年我国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03年科教兴农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新型农民”一词,自此,国务院、农业农村部以及相关部门便出台了大量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以及促进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文件,为推动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然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使人们把农民标签化,认为农民是贫穷的代名词,而不是一个可以致富、受社会尊重、有生活保障的职业。而且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尽管他们在城市留不下来,也扎不了根,但只有年纪大了、体力不行干不动了,他们才会选择回到农村。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本身出生在农村,然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走出去的大中专学生,同样的,除非在城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否则他们在毕业之后很大概率不会选择回到农村参加工作,甚至很多从农林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不愿意回到农村或者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种种因素的作用再加上人口老龄化,极有可能在未来产生农村无人种田的可怕局面。因此,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大力倡导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实现农民职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的文献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以期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所用到的研究数据均来自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首先,运用高级检索功能并将匹配方式设置为精确;其次,为了避免发生相关文献遗漏的情况,在输入“新型职业农民”之后选择“主题”而非“篇名”来进行检索,不设置检索的年份;最后,为了保障研究的学术价值、更好地反映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的研究热点,在期刊来源上,设定为“CSSCI+CSCD+核心期刊”,经检索总共得到619篇相关的研究文献。通过进一步的仔细阅读,剔除掉与本研究主题无关的通知、新闻稿、会议、期刊导读、重复文献等,最后得到有效文献563篇,将这些文献以EndNote和Refworks的格式导出,本文基于这563篇文献对新型职业农民领域进行研究。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共词分析法和描述性分析。共词分析法是对文献中出现的集中词汇对或者名词短语进行研究,以此来确定该领域内文献的各个主题之间的关系。同时,根据不同主题词在同一个文献中共同出现的频率,还可以判断主题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从而得到该领域内研究的热点和未来趋势。描述性分析是通过计算比值,得到作者、研究机构、期刊来源、高频关键词等在全部文献中的比重,以对文献有一个宏观的把握。[1]
本文主要是通过SATI和CiteSpace软件来进行分析。SATI是一种利用共词分析、计量分析等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对EndNote、NoteExpress等多种文献题录信息数据进行处理,为学术研究提供可视化分析的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2]Citespace是通过对目标文献的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机构分析、核心作者分析等功能,寻求某一领域的演化关键路径和知识拐点。[3]通过SATI和CiteSpace分析软件对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相关的数据和比值,绘制出新型职业农民的知识图谱,不仅能够呈现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也能为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对年度文献发表量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判断出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阶段,而且还能反映出近些年来该领域研究的关注程度和发展程度。通过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年度发文量,能够从宏观上对该领域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将检索到的563篇有效文献的题录信息导入到SATI软件中,可以得到新型职业农民的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图1)。
图1 新型职业农民文献历年分布
从图1可以发现,2006至2021年间,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文献量呈现出持续发展和轻微波动相结合的特点,但整体以发展为主,文献数量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图一可以看到,最早有关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文献出现于2006年,年发文量仅有5篇;2012年相关研究开始出现大幅度增长,2015年达到顶峰,年发文量达到了75篇,之后每年发文量保持在60至70篇之间,趋于稳定。因此,可以将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6年—2011年,这个阶段是新型职业农民的起步阶段,总共发表文献35篇,仅占发文总量的6.2%,平均每年发表论文5.83篇;第二个阶段为2012年—2015年,这个阶段新型职业农民的文献发文量逐年上升,是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新型职业农民的发文量之所以突然大幅度上涨是因为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个新的名词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在这个阶段,新型职业农民总发文量170篇,占发文总量的30.2%,平均每年发表论文42.5篇;第三个阶段是2016年至今,相关发文量比较稳定,这个阶段总发文量为358篇,平均每年发文量60篇,占总发文量的63.6%。
为了保证研究数据具有较高的质量,能够更好的反映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趋势,在中国知网的众多期刊中,本文着重选取了CSSCI+CSCD核心期刊作为文献来源,将数据输入SATI软件,经过分析得到该领域文献发文量前十的学术期刊。通过分析结果发现,新型职业农民领域发文量前十的期刊发布的文献累计达到341篇,占总发文量的60.6%,并且这十个期刊都与职业教育和农业相关,这说明新型职业农民领域的研究与其他学科交叉较少。在这十个期刊中,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职教论坛》,总共有65篇,占总发文量的11.55%;其次是《职业技术教育》,刊载了58篇该领域的文献,占总发文量的10.3%;排在第三的是《农业经济》,刊载了47篇相关文献,占总发文量的8.3%。
通过SATI软件对563篇新型职业农民文献的作者进行汇总,可以得到总作者数1050位,独立作者数810位,平均每篇文献1.87位作者。对相关文献进行核心作者群分析,可以利用Price教授研究理论公式N=0.749(Nmax)1/2(Nmax为统计时段内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发文的数量,N为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只有当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占论文总数50%时,核心作者群才形成。[4]计算得出在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领域中N=5.6篇≈6篇,这就说明只有发文量大于等于6篇的作者才是本领域的核心作者。通过SATI统计,大于等于6篇的作者只有11位,仅占总作者的1.4%,这11位核心作者累计发文量98篇,占总发文量的17.4%,并没有达到50%,不满足普莱斯核心作者群的条件,这就表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还未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领域的研究作者数量虽然很多,但是研究方向还不是很明确,还没有形成核心团队和研究组。在核心作者中,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领域发文量在十篇及其以上的有4位学者,最多的是马建富,高达15篇;其次为吴易雄,发文量为14;吕莉敏发文量为11篇;吴兆明发文量为10篇。
运用SATI软件,可以得到新型职业农民作者合作的知识图谱(图2)。图谱中的节点大小代表作者的影响力,连线的粗细代表作者合作的密切程度,根据作者知识图谱,可以发现哪些是核心作者,哪些作者形成了合作群。从图中可以看到以马建富为核心的由吕莉敏、石伟平、张胜军、陈春霞、李翠珍组成的合作群贡献最大;其次是以吴易雄为核心的和周芳玲组成的合作群;以吴兆明为核心的由扬琴、刘轩组成的合作群排第三。整体而言,新型职业农民研究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学者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长期以往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领域的研究发展。
图2 新型职业农民作者知识图谱
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对研究机构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研究者准确把握该领域的科研团体和核心作者,能够及时地知晓和洞察该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5]通过对563篇新型职业农民研究文献的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发现该领域总机构有816个,独立机构有578个,平均每篇文献由1.44个机构发布。汇总发文量大于等于6篇的研究机构,结果显示,共有10个研究机构发表大于等于6篇有关新型职业农民领域的文献,占总机构数的5.78%,总发文量81篇,占总发文量的14.4%。结果表明,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是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高达15篇;其次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理工学院,发文量均达到了10篇;最后是江苏理工学院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发文量达到了8篇。
从新型职业农民研究机构的知识图谱来看(图3),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是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机构。从图中来看,看似机构之间的联系很紧密,但是仔细观察,这些联系紧密的机构要不然是一个学校的不同院系的,比如核心机构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与它合作比较紧密的机构是江苏理工学院、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农村职教研究所、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处、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要不然是同一个地区的,比如以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为核心的研究团体有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等,仅有少数研究机构与其他地区、其他学校的研究机构存在联系。这就表明了在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领域,研究机构大都注重内部合作,与外部的研究机构交流较少。
除此之外,观察作者所属的研究机构(表1)以及作者知识图谱(图2),可以发现同研究机构一样,联系紧密的作者大都同属于一个机构或者同一学校但不同院系,内部合作要远远大于外部合作。比如马建富、吕莉敏、张胜军、陈春霞、李翠珍都来自江苏理工学院;朱奇彪、米松华、李辉、杨良山、黄莉莉均来自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与信息研究所;张亮、周瑾、吕雅辉、赵帮宏、赵邦宏都来自河北农业大学。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领域的研究范围主要通过高频关键词来反映。借助SATI和CiteSpace分析软件,对563篇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通过绘制出来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和统计出的高频关键词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同时,根据多诺霍(Donohue JC)提出的高低频次关键词界分公式T=1/2(-1+√1+8I1)(T为高频词出现的最低次数;I1为出现一次的关键词总数),[6]通过SATI得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研究中总关键词有2170个,独立关键词有930个,平均每篇文献有3.85个关键词,计算得出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高频词出现的最低次数T=14.756,即可认为频次大于等于15次的为高频关键词(见表2)。
表2 新型职业农民高频关键词统计
为了更好的解释和分析新型职业农民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通过CiteSpace的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共得到11个聚类标签,据此生成新型职业农民关键词聚类图谱(图4)。
图4 新型职业农民关键词知识图谱
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运用SATI软件统计出词篇矩阵,最后形成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表3)。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研究关键词相似矩阵,可以看到各个高频关键词之间关联性的大小。
根据新型职业农民高频关键词统计(表3)、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图3)和相似矩阵(表4),可以看到“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研究主题出现频次最高,为375次,“职业农民”“新型农民”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另外叫法,共出现了74次,占总关键词的21%,此外,由“新型职业农民”衍生出来很多相关的关键词,比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
根据关键词相似矩阵,可以看到“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型农民”“职业农民”“人力资本”联系比较紧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困境”“策略”关系比较紧密;“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农民职业教育”关系比较紧密。根据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和共现矩阵,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词大致可聚类为三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业能力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研究。根据以上内容可以大致勾勒出新型职业农民领域研究者关注热点所在。
在仔细阅读文献以及对关键词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新型职业农民领域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主题。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主要包括了“策略”“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培育”等关键词。促进乡村发展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经营活力的新型经营主体,[7]因此,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扩大乡村人才队伍。兰海涛、屠明将通过阐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功能定位,进而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优化路径:明确功能定位、调整结构布局、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以及优化教育培训设计。[8]吴兆明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路径是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保障机制。[9]闫梅红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终身性的特征,因此基于终身教育视角,从培训政策、培训模式、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管理五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基于终身教育视角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以期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考。[10]
2.新型职业农民就业能力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就业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农民培育”“农民职业教育”等关键词。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农民的现代化和职业化,而农民的现代化和职业化要求农民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相关的知识素养和经营能力。[11]由此,有关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的研究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热点和重点。有学者认为“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的途径和渠道,其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就业能力方面具有突出作用。面对“校企合作”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就业能力提升面临的困境,可以通过明确校企合作各主体的职责,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校企合作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这几个方面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能力提升的成效。[12]学历提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通过新型职业农民遴选、高职院校与培训机构配置、学历提升教育质量保证三个方面进行的努力来促使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的提高,[13]涉农高职院校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新的课程体系来助力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的提升。[14]
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研究主要包括了“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等关键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农村脱贫的不断重视,由此,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研究也日益增加,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也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城乡融合为新型职业农民带来了新的时代发展机遇,创造了良好的培育环境,但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要积极主动克服自身发展所面临的城乡二元体制与政策体系的困境。[15]同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要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吸引更多高素质农民工返乡创业,也要加大将返乡创业农民工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16]瞿连贵,石伟平,李耀莲指出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要想推动产业发展,就需要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精细化水平,以造就大批乡村发展的领军人物。[17]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张宁指出政府要加强政策靶向,促进数字乡村的建设,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路径。[18]
通过对563篇新型职业农民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主要从以上几个角度对新型职业农民领域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其中不乏很有见解的观点。但是,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以下不足和研究发展空间: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牵涉到农村、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因此,对于其相关的研究也要从多个视角、多个角度来进行考虑。但是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文献的梳理发现,该领域的文献主要集中发表在职业教育、农村农业等方面的期刊,发表在经济类、公共管理类、社会类的期刊比较少,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其次,对于新型职业农民领域的研究,通过梳理现有文献的研究机构发现,该领域发文量较多的研究机构在地域上的分布大多集中于江苏、上海等发达城市,但是中国地大物博,每个省份的经济发展状况、政策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且对于河南、山东等农民较多的农业大省,更应该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探索。因此,为了给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更多的发展思路,今后的研究可以从其他相关学科的视角入手,拓宽思路,并且要涉及到各个省份,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作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联系的越紧密,越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这样不仅可以共享信息和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资源浪费,还能集思广益,碰撞出新的思路和火花,拓宽对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深度。但是通过观察新型职业农民相关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的知识图谱发现,该领域的作者和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沟通也比较少,这就说明了新型职业农民领域跨机构的合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政府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最重要的支持部门,它所发布的政策、制定的制度、颁发的经费以及后续的监管等各个环节都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通过统计该领域研究文献的高频词发现,政府、教育部等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息息相关的部门以及经费、监管等词语并没有出现在高频关键词中,这就说明在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忽视了政府等相关部门及其行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影响和作用。因此,为了更好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学者们后续可以加大对政府等相关部门及其行为的研究。
根据现有文献以及高频关键词,有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在该领域占据很大的比重,但是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后续自我职业发展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逐渐完善以及新型职业农民数量的增多,有关其自身职业发展的研究也要提上日程。只有明确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发展前景等问题,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感,才能留得住人才并且吸引高校尤其是高职等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