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儒煜,肖茜文,王铁钊
(1.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12;2.中共盘锦市兴隆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辽宁 盘锦 124010)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促进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不仅是科教兴国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金融业自身的发展方向,以及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近年来,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例如,Howitt(2006)等关注了股票市场和信贷市场规模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为认识金融发展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区域层面的经验证据。他们发现信贷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阻碍科技密集型产业的创新数量和质量,但股票市场的发展对高新产业创新水平具有正向的作用。[1]Butler和Cornaggia(2011)基于企业层面的研究证据表明,银行信贷对企业创新至关重要,当经济形势对银行业产生外生冲击时,若企业缺乏足够的研发投入资金则不利于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提升。[2]Singh(2014)认为,股票、证券等市场对专利的发明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进而导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3]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已经和世界市场紧密相连,外部因素开始影响中国经济体系的方方面面。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对外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例如,许和连等(2006)在新增长理论框架下,用贸易开放度和人力资本对内生化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进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4]邢晓东(2019)通过对中国省级的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发现,金融发展在短期内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在长期却弱化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5]张盼盼等(2020)的研究证实了企业出口对创新具有促进效应,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显著存在出口学习效应假说。[6]
综上,现有研究分别为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技术创新作用提供了佐证。然而,金融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已有文献对二者关系进行了讨论。例如,Beck(2002)[7]分析了在不同金融的发展阶段,金融因素与国际贸易之间均存在相互影响。陈志刚(2013)[8]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证实金融发展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姜浩(2014)[9]选用我国1992~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深化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深化有利于地区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刘钻石等(2016)[10]证明了我国金融发展改善国际贸易结构这一现实是存在的。余佳阳(2006)[11]探讨了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比较优势、贸易规模以及贸易结构特征的影响。由此可见,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存在着共同影响科技创新的关系,但在促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对外开放水平与金融发展之间究竟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替代关系?这一问题的答案将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首先,金融体系可以解决知识生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发展可以解决市场的不完善问题。市场经济中交易成本与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导致生产Ω知识的学者和科研机构不能有效地与工程师、企业家相互交流。制造商很难获得λ知识,导致知识基础无法有效转化为λ知识。(1)知识体系被学术界分为两类:一是命题知识(propositional),简称Ω知识,是关于自然现象与规模的知识,具有认知性(Episteme);二是利用知识生产的关于“如何”的知识,被称为指导性或指令(Prescriptive)知识,简称λ知识,λ知识具有记忆性(Techne)。两种知识具有相互依赖、互相补充的关系。而多样化、多层次、广覆盖的融资体系可以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平台的形成,推动产学研沟通与融合。银行等金融中介可随时查看企业现金管理与往来账户状况,提供贷款时不需要企业提交与研发相关的关键性信息,有助于提高研发信息的排他性和对企业监管的便利性。
其次,金融发展降低了获取知识的成本。金融体系作为重要的制度因素,和信息技术一样,可以决定生产者获取知识的成本,进而影响知识流动的速度和效率。知识的形成是昂贵的,需要大量的长期投资。此外,研发过程的内在不确定性使得研发过程产生不可避免的浪费。金融发展不仅可以为其投入大量的长期资金,而且可以分散知识形成过程的内在方向,降低研发风险,保证研发过程的平滑。许多专项科技金融产品具有复合型特点,相比于债务融资,其可以减少破产清算风险、缓冲短期财务冲击。同时,可以帮助企业避免因大量持有现金造成资金成本相对较高的问题,且不会挤占用于基础研究的资金。
最后,金融发展可以为科学研发提供个性化服务。在市场经济中,金融部门是主要的控制中心,通过资产价格、利率与制度规范,引导资源在各种用途之间配置;金融体系通过投资项目甄别将资金导向生产率高的项目,同时可以提高认知问题的能力,推动知识的边际增长。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可以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包括信用托收、现金管理等,相比于增加研发活动的资金总量或者规模,以促进创新,投资给谁、如何投资、如何让潜在用户获得知识等问题更为关键。
综上可见,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正向关联。而从地区而言,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其科技创新能力越强。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不仅可以为科研项目提供融资,同时也有足够能力帮助科技项目投资者分散风险。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和假设2。
假设1:科技创新水平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2:金融发展水平对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金融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更大。
首先,对外开放对知识体系具有示范效应。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依赖于政府的对外政策。根据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一国在经济发展早期,产品结构相对简单,与技术前沿(Techno frontier)距离较远,可以通过模仿再创新的方式向发达国家学习相关经验,此阶段政府较容易发现提高生产率的机会,并通过出口导向型积累资金,配合金融的数量作用机制,推动资本积累,将资源引导到相关Ω知识的研究与开发。从微观角度来说,企业可以通过模仿等逆向工程手段,仿制生产并创新产品,同时以研发产品为导向,在广泛收集相关产品信息的基础上,对尽可能多的国外同类产品解构研究,运用各种测试、分析和研究手段,反向探究该类产品的技术原理、结构机制、设计思想、制造方法和原材料特性等,从而提高λ知识的存量。
其次,对外开放可以拉动有效需求,促进知识的商品化。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复杂度的提高,面临着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问题,以更好地融入世界分工体系。此时,政府主导的科研体系效率开始下降,很难将资源引入最好的用途。对外开放带来市场的双向互动,对科技进步具有正向引导作用。这种作用机制可能存在阶段性与动态性特征,此时金融体系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只有与特定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才能有效识别与筛选λ知识,形成持续的知识创新。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受到对外开放带来资金、回报等因素的影响,知识的市场化与商品化的有机结合必然更加紧密。
最后,对外开放可以促进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因为技术扩散具有正外部性,对外开放可以通过影响吸收能力(内生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模仿创新),提高技术引进与吸收的频率。对外开放还能够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流动性风险与不确定性等问题推动本土研发(内生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前沿创新)。有效需求的提高能够推动潜在创新主体中小企业的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表现:领先企业的示范效应,技术落后企业的模仿效应;人力资本的流动效应,等等。例如二战后,日本用相当小的代价从美国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产权,这些知识成果耗费了美国相当大的研发成本,但日本用很低的成本就获得了技术体系的升级。由此可见,对外开放打破了创新的闭门造车的局面,对新产品的开发、整体科研具有启发作用。
综上可见,科技创新与对外开放水平存在正向关联。而从地区而言,一个地区对外开放水平越高,其科技创新能力越强。对外开放不仅能促进企业收入增加,也存在着示范效应和学习效应。即进口的产品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创意灵感,进口机器设备可以带来技术进步。同时,外资企业的培训能促进东道国工人的素质提高、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3和假设4。
假设3:科技创新与对外开放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4:对外开放水平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在对外开放水平越高的省份,对外开放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越大。
为考察金融发展与对外开放水平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本文将区域科技创新作为被解释变量,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将影响区域科技创新的其他因素以控制变量的形式纳入模型中。具体模型如下:
Innovationit=β0+β1Innovationit-1+β2Finit+β3Openit+β4Finit*Openit+β5Xit+ εit
其中,被解释变量Innovation代表区域科技创新,Innovationit-1代表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一阶滞后项;核心解释变量Fin代表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Open代表各地区对外开放水平,Finit*Openit为二者的交叉项;控制变量X包括:技术转让市场活跃度、政府科技投入、人力资本、固定资本水平;εit为随机误差项。
1.被解释变量。
创新水平(Innovation):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统计数据不完备,加上不同估计方法导致估算结果差异显著,因此,本文选择三个不同的变量作为创新的衡量指标。本文以各省专利的授权数量(Palent)、各省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Paper)、复旦大学发布的城市与产业创新发展指数(Index)作为衡量该省科技发展水平的指标。这三个指标可以反映区域创新的不同方面,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大引领作用。
2.解释变量。
(1)核心解释变量。金融发展水平(Fin):衡量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的指标,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数量/人口数、银行贷款总额/国内生产总值等。依据可得性、客观性、全面性原则,本文选取金融增加值/GDP这一指标。其中,金融增加值为银行、保险、证券行业在一年时间里创造的价值。证券业增加值的增长,代表着直接融资的发展水平,相比于贷款,更适合作为科技研发的投入方式。产品责任保险可以通过保险帮助企业规避研发风险。因此,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也对科技成果的产生具有重大引领作用。
对外开放水平(Open):以一个地区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指标。其中,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以美元为统计口径,本文按照年均汇率进行折算。为了与回归结果进行比对,考虑到物价水平变动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本文以2010年为基期,对核心解释变量进行了物价指数平减,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
(2)控制变量。技术转让市场活跃度(Transfer):技术转让额。该指标反映了专利的流动性。技术转让市场的存在可以为技术成果转让提供便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专利转让越便利,专利越容易给发明人带来价值,从事技术研究的动力越强。本文选取技术转让额作为技术转让市场活跃度的度量指标,并对其取对数。
政府科技投入(Gov):各省财政科技投入/财政支出。政府科技投入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其溢出效应可以给社会带来价值,政府的投入是科技研发重要的资金来源。
人力资本(InSchool):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而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省份科研能力较强,本文以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作为度量标准,并对其取对数。
固定资本水平(InCapital):资本存量。考虑到无论是基础学科的科研还是实体部门的技术升级,都是以资本存量作为前提,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本文选取资本存量作为度量指标,并对其取对数。
考虑到当前创新数据样本的年限,本文的样本区间设定为2010~2018年。样本包括了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未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其中,区域创新质量的方法和数据来源于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网站,其余数据全部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万德数据库。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本文构造了一个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来验证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在表2、表3、表4中,依次列出了金融发展、对外开放以及金融发展、对外开放的交乘项对专利产出、科技论文以及创新指数的回归估计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从工具变量的有效性以及模型设置的合理性检验来看,Sargan检验的p值都在0.4以上,表明工具变量的设置是有效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全国平均水平和东中西部地区上期专利的创新均对当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表明专利的创新过程具有显著的滞后效应。因此,在模型中引入各阶段创新成果的滞后一期存在其合理性。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对专利数量产生了正向作用,而交乘项是反向作用,这表明二者存在替代作用。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对专利数量的影响系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对专利产生的影响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抑制了专利的产生。这说明,在开放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地区产品科技含量有限,专利的产生需要对外开放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提高。
表2 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回归结果表:专利授权量
从表3可以看出,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金融发展对区域论文创新的回归系数为2.612,高于区域专利创新的1.741。而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对区域论文创新的系数达到2.325。科技论文量这一指标与专利授权量一样都是产出性指标,二者具有一定相关性,科技论文对专利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同时,受期刊种类增多的影响,科技论文的供给量弹性更大,金融发展对科技论文的产生促进作用更强。但是与科技论文相比,专利授权的门槛更高,并且专利具有排他性,论文具有公开性,从知识类型上看,科技论文主要是Ω知识,专利主要是λ知识。因此,对比表3与表2可以看出,模型中引入创新成果的滞后一期,其显著性下降,而中部地区的结果不显著。科技论文的发表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中部地区的前期论文创新对于论文创新影响力不足。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对论文创新的影响系数为2.624,高于中西部地区,并达到1%显著性水平,这表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国期刊在国内影响力增强,可以有效提高知识存量。
从表4可以看出,两种估计在模型中引入各阶段创新指数的滞后一期其显著程度较低,只有东部地区的显著程度达到了10%。创新指数对于金融发展、对外开放交乘项的变动而言,存在正向变动,这与表2表3的结论相反。笔者认为,复旦大学发布的创新指数是一种复合性指数,该创新指数可以更好地涵盖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度对综合创新、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影响,对区域整体创新水平的衡量更加全面准确。就全国而言,金融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增长1个百分点引起创新指数增加2.126个百分点,对外依存度增加1个百分点引起创新指数增加0.742个百分点。此外,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对创新指数的作用高于中西部地区,而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于中西部地区。这说明,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之后,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
表3 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回归结果表:科技论文量
表4 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回归结果表:创新指数
综上,由表2、表3、表4的回归结果来看,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对解释变量普遍是显著的,这说明科技创新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前期成果对后续的研发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获得研究成果需要持续性的投入。此外,我国创新水平存在区域性差异,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对创新指数的影响系数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这表明发达地区科研活动更加依赖金融系统的融资。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的交互项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而对包括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创新指数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科技成果的产生和创新效率的提升存在不一致性。金融发展对创新成果、创新指数的回归系数普遍为正,说明金融发展显著提升了科技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反过来也促进了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从而促进了研发投入向经济产出转化的整体效率。此外,东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这表明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本文通过理论梳理,提出了关于对外经济开放、金融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影响的四个理论假设,构建了一个对外经济开放和金融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成果影响的计量模型,在此基础上,以中国2010~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广义系统矩估计(GMM)进行实证检验,得到了如下结论:一是我国的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都与区域科技创新呈现正相关性。对于创新成果的贡献而言,二者存在替代关系;对于区域整体创新效能而言,二者存在互补关系。二是区域科技创新具有阶段性特征,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外开放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并不显著;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外开放可以加快科技成果的产生,金融发展对科技成果的产生影响显著。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为了提升我国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首先,应加大我国的对外开放力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对外贸易与金融之间相互融合,助力科研经费的来源方式多样化。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着重提升内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企业为研发进行融资的意愿,并且降低研发的融资成本,促进全社会R&D投入。鼓励外商投资,进而在金融体系不断深化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外商投资总额,提高国家科技创新效率水平,使金融发展真正做到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
其次,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政府可以通过扩大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来提高区域创新水平,提高与出口科技附加值的关联度,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附加值,逐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当创新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应该努力提高金融发展水平,使金融体系为科技研发赋能。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通过构建区域统一的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促成综合经济区创新极的形成,通过创新极引导周边省域的科技创新发展,通过区域技术市场,促进技术、资金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