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凤,赵玉琪
(吉林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2020年1月16日,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正式签署,标志着历时22个月的中美贸易战正式停战,协议指出,中国将在未来两年购买32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中国进一步对美国开放农产品市场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量:首先,应客观评价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合理性。由于补贴等原因,单纯比较同一产品的到岸价格与当地价格的差额缺乏法理上的依据。因此,本文提出比较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虚拟土地效益作为反垄断和反倾销的一项依据,并对中美农产品交易中虚拟土地效益进行比对,确定合理交易、较合理交易和不合理交易。其次,从现阶段国情看我国进口美国农产品的必要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40 005万人,庞大的人口数量决定了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相对匮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粮食安全不容忽视,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由此引发的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之间的冲突更加激烈。此外,就土地本身而言,我国地形多样,土地质量参差不齐,有相当大面积的土地不适合进行农业生产,农业可用地也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以及由于长期耕种而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等不适合作物生长的一系列问题。同时,我国还面临着全球范围内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物质产品多样性的需求。因此,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寻求合适方法解决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势在必行。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中国当前面临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因此在进口美国的农产品时应大量进口生产过程中需要更多土地的农作物;根据机会成本理论,进口农产品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用地矛盾,而且将这些节省出来的土地用于其他建设用途将获得更高的效益。
与本文选题密切相关的文献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研究“虚拟土地”的文献,二是研究虚拟土地效益的文献,三是研究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文献。
关于“虚拟土地”,其概念是由英国学者Tony Allan(1993)提出的“虚拟水”概念延伸而来的[1],由我国学者罗贞礼等(2004)将“虚拟水”概念应用于土地战略研究首次提出“虚拟土地”概念。[2]严志强等(2007)首次阐述了“虚拟土地”的概念和内涵,指出虚拟土地是隐含于商品和服务过程中使用的土地资源。[3]曹惠敏等(2012)通过建立区域虚拟土地进出口贸易平衡模型分析了区域虚拟土地进出口与利用自身土地资源的关系。[4]强文丽等(2013)对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结构和空间分布进行了量化研究,证实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合理性。[5]唐洪松等(2017)通过VAR模型分析了人口规模、经济增长、资源禀赋这三种主要因素对虚拟土地进口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是缓解我国耕地资源紧缺的重要措施。[6]
关于虚拟土地的效益研究,王云凤等(2015)通过考察我国以谷物、原棉、食用油籽、蔬菜瓜果和糖类为代表的农产品进口情况,对我国虚拟土地进口效益进行了分析。[7]为进一步考察虚拟土地进口为我国带来的经济效益,王云凤等(2017)对中美两国虚拟土地进口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为我国虚拟土地进口策略提出建议。[8]任玉霜等(2020)使用2000~2018年的贸易数据,对我国粮食的虚拟土地进口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粮食的虚拟土地进口对我国生态和经济效应具有正向影响,特别是将土地用于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农作物,将实现中国农业产值的提升。[9]
关于中美农产品贸易,张仲礼(1988)从两国农产品贸易种类、合作范围及交流方式方面分析了中美农业经济关系,认为两国农产品贸易、农业科技合作前景广阔,并指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保障了两国的长期发展合作。[10]杨春艳等(2006)发现中美农产品贸易在两国货物贸易中占比较小,通过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结构进行实证及理论分析后认为,影响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因素在于农产品特质、进出口结构和两国贸易政策差异,最终得出中美农产品贸易潜力大,建议促进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结论。[11]张莉侠等(2006)通过模型分析出中美农产品贸易存在互补性,并指出中美两国对彼此农产品出口增长贡献的效应不同。其中,中国对美国的贡献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效应,美国对中国的贡献是市场扩大效应。[12]连春霞(2008)对中美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了测算,指出我国应丰富农产品品种,发展农业规模经济,以扩大农业产业内贸易。[13]帅传敏(2009)通过引力模型对中美及两国主要农产品贸易国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美国获益大于中国,进一步指出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潜力存在差异。[14]李金锴等(2019)通过分析中美两国优势出口农产品的RCA指数后认为,我国应广泛寻求贸易合作伙伴以降低进口依存度。[15]
目前,国内对虚拟土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虚拟土地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和虚拟土地与粮食及资源管理方面;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结构和影响因素方面。本文基于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研究虚拟土地战略的进口效益及其价值替代问题,旨在为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的合理性及优化进口产品结构等提供科学依据。
进入21世纪以来,中美双方多次出现贸易摩擦,特别是2018年,双方经贸摩擦进一步升级,开始了历时22个月的中美贸易战,对双方贸易额及世界贸易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在2004~2012年间,进口美国农产品价值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中,受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总额出现短暂波动。自2013年至今,进口美国农产品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18年,受中美贸易战影响,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价值相比2017年降幅达32.76%。此外,将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金额与货物总额进行对比,整理数据得出图1,从中可以发现农产品在中国从美国的进口货物总额中占比较小,特别是在2012年以后,虽偶有波动,但整体呈大幅下降趋势。
图1 2004~2019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占从美国进口货物总额的比重
对农产品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本文从虚拟土地进口视角进行研究,所选农产品为种植业大类下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品类。进一步把所选农产品按土地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分类,同时按照我国种植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测算,将单位面积产量低的作物归为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棉花、大豆和油料;将单位面积产量相对高的作物归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糖料和蔬菜;谷物和薯类介于两者之间。表1是2001~2019年共19年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上述7类农产品的进口量。
表1 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进口量(吨)
由表1可得横纵两个维度的数据,从横向来看,在上述7类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中,我国从美国进口最多的农产品是大豆,其次是谷物、棉花、蔬菜和油料,在表1统计的7类农产品中,进口相对较少的是薯类和糖料。从纵向来看,我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的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在2018年受中美贸易战影响,农产品进口量呈大幅下跌趋势,2017年以前,排除进口量相对较少的薯类和糖料,以及进口量呈“M”型波动较剧烈的棉花,剩余4类农产品的进口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大豆和谷物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但受2018年中美贸易战影响降幅迅速,2018年大豆进口量仅为2017年的0.5倍。此外,2019年中国对美国谷物进口量进口量持续下跌,相比2017年,谷物进口量降幅达83.65%,不足2014年最高进口量的1/6。而油料在2015年以前的进口量相对平稳,2016年进口量急剧上升,是2015年油料进口量的9.21倍。
由于本文研究虚拟土地进口,因此将重点关注棉花、大豆、油料这几类单位面积产量相对较低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
“虚拟土地”概念由“虚拟水”概念延伸而来,参考虚拟水含量的计算公式,可得两种计算虚拟土地含量的方法:一种是以出口方生产农产品所需土地面积为基准的计算方法,另外一种是以进口方生产农产品所需土地面积为基准的计算方法。本文选取以进口方生产农产品所需土地面积为基准的计算方法。单位产量农产品虚拟土地含量计算公式如下:
(1)
在式(1)中,VLi表示每单位第i类农产品的虚拟土地含量(公顷/吨),具体指进口国每生产一单位第i类农产品所需要的土地面积;PAi表示进口国生产第i类农产品所使用的土地总面积(公顷);TOi表示进口国第i类农产品的总产量(吨)。
利用式(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2001~2019年的统计数据可计算出表2中19年间7类农产品的虚拟土地含量变化情况。其中棉花的虚拟土地含量最高,其次是大豆和油料,蔬菜和糖料的虚拟土地含量最低。这说明种植棉花、大豆、油料等农作物所需要的土地成本要远高于蔬菜和糖料。在2001~2019年的19年间,本文考察的7类农产品虚拟土地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即我国生产每单位某类农产品所需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其中,2019年棉花、大豆和油料的虚拟土地含量分别为2001年棉花、大豆和油料虚拟土地含量的62.76%、83.79%和72.45%。与此同时,谷物、薯类、蔬菜和糖料2019年的虚拟土地含量相比2001年的虚拟土地含量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随着国家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土地的不断优化,对农业产生了正向影响。同时,对我国增加经济和生态建设用地,进一步优化土地用途也具有重要意义。
表2 2001~2019年单位产量农产品虚拟土地含量(公顷/吨)
虚拟土地进口量受农产品进口数量和每单位农产品虚拟土地含量的影响,可得公式(2)和公式(3)。
Si=IMi×VLi
(2)
Svl=∑i(IMi×VLi)
(3)
在上述公式中,Si表示第i类农产品虚拟土地进口面积(公顷);Svl表示i类农产品虚拟土地进口面积之和(公顷);IMi表示第i类农产品的进口数量(吨);VLi表示每单位第i类农产品的虚拟土地含量(公顷/吨);∑i表示对进口的i类农产品虚拟土地面积求和。将表1数据代入式(2)、式(3)可得表3。
表3 2001~2019年我国进口美国农产品的虚拟土地进口量(公顷)
根据表3中的数据可得,2001~2017年我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的虚拟土地进口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18年我国对美国的虚拟土地进口量降幅较大,中美贸易战影响了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的数量,进一步对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虚拟土地的面积产生了消极影响,且这一数据在2019年持续下降。以上述7类农产品为基准,2019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的虚拟土地总面积仅为过去18年年平均进口量的78.39%,相比2017年降幅更是高达52.36%。中国是世界上大豆第一进口国,而美国大豆出口量巨大,但受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中国对美大豆进口量急剧下降。2018年我国对美国大豆的进口量仅为2017年的50.63%,而大豆作为土地含量高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虚拟土地面积的下降。2019年中国对美国大豆虚拟土地进口量不足2017年的49.30%。此外由表3的数据可得,2019年中国对美国谷物的虚拟土地进口量约为2017年的15.92%。由此可见,谷物和大豆对我国虚拟土地进口量的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以农产品为依托的虚拟土地进口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久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剧烈冲突,经济社会运行离不开土地基建的支撑,也需要充足的粮食供应,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也在不断提醒着我们不能罔顾生态建设。因此,更需要在三者之间寻找到相对平衡的点。中美两国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具有坚实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前景,进口美国农产品可以极大地减轻我国农业用地压力。通过进口美国农产品的虚拟土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减我国的农业用地,将替换出来的土地进行优化配置,可用于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或社会效益以实现价值替代。
我国人口众多需要大量农产品,但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而美国相对中国地广人稀,有适合农产品生长的土地和气候,以及更具效率的农业模式,同时具有较高的农业补贴。因此,美国部分农产品质优价廉,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特别是对于土地含量高的农产品来说,从经济角度考虑,进口要远远优于国内种植。通过参考土地含量筛选,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优化农产品进口结构,一方面,可以保证进口成本低于国内种植成本;另一方面,将节省的这部分土地用于社会建设将获得更为丰厚的经济回报。
考虑到数据的代表性和可得性,本文仅选取第二产业中工业和建筑业的数据进行比较,由表4数据可知,201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远高于第一产业,且2019年第二产业对我国GDP贡献率约是第一产业的9.7倍。以我国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为例,若将土地用于第二产业,将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经济效益计算公式如下:
表4 2019年经济效益评价基础数据
(4)
EBn=ELUn×Svl
(5)
(6)
上式中,ELUn表示某产业土地使用效率(万元/公顷);TVOn表示该产业总产值(亿元);SLn表示该产业生产所使用的土地面积(公顷);EBn表示因进口虚拟土地而节约的土地产生的经济效益(亿元);Svl表示相应农产品虚拟土地总进口面积(公顷);REBn表示虚拟土地进口产生的相对经济效益(亿元);这里的GDP为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和式(4)、式(5)、式(6)计算可得,建筑业用地效率约为农业用地效率的433倍。以2019年为例,若将因进口虚拟土地而节约的农业用地用来发展建筑业,可增加约1 577 879亿元经济效益,若用来发展农业,则经济效益增加额仅为3645.48亿元。由表5可得,发展建筑业的相对经济效益是农业的398倍。此外,建筑业的发展对城镇建设和增加就业具有深远意义。
表5 经济效益模拟估算表
本文还考察了虚拟土地进口对第三产业产生的价值替代。选取房地产行业作为研究对象,由《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整理得出表6。不同类型房屋用途的平均销售价格差距较大,其中住宅房项下的别墅、高档公寓均价最高,办公楼房均价次之,商业营业用房均价相对较低。2019年我国对美国主要农产品虚拟土地进口面积为9 155 889公顷,替换出的土地若投资于房地产行业将获得远高于生产农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本文仅考察了中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中的7类农产品进口情况,若考察中国农产品总进口量换算成的虚拟土地进口量,将获得更多的替代价值。
表6 各类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元/平方米)
因此,可以得出以农产品进口为依托的虚拟土地进口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进口农产品而进一步优化配置第一、二、三产业的土地使用面积,将部分第一产业用地用于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获取更多的经济价值,有利于提高国民收入和整体社会财富。
农业种植过程中需要除草除害并及时补充土壤养分,但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的农药、化肥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进口农产品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本文选取我国2001~2019年共19年间的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和农药使用量来计算我国虚拟生态要素进口数量。
(7)
在式(7)中,VEI表示虚拟生态要素进口量(万吨),AE表示我国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或农药使用量(万吨),SL表示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公顷),Svl表示虚拟土地进口总面积(公顷)。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表7。
表7 虚拟生态要素进口数量(万吨)
表7中数据的变化趋势与我国农产品虚拟土地进口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虚拟化肥和虚拟农药的进口数量在2000~2016年均呈总体上升趋势,2017年略微下降,2018年大幅下降。两者相比2017年降幅均超过一半以上。由表7可知,贸易战造成的影响在2019年仍然持续,虚拟化肥进口量持续下降。在数据上证实了贸易战对我国生态方面的消极影响。同时,由于进口虚拟土地而节约的土地面积可用于生态建设,因此可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土地质量,构建良好生态体系。特别是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造林面积,2019年人工造林面积为3 650 000公顷,造林总面积达7 070 000公顷,相比2006年我国造林总面积3 838 790公顷增加了约84.2%。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植物有吸收温室气体、改善空气质量、调节空气湿度的作用,增加绿化面积还可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运行的,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进口农产品而节约国内农业用地,把土地用于其他产业发展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进而增加经济效益是最基本的一个反应链条。除此之外,进口农产品本身可以丰富人们的菜篮子,进一步优化国民膳食结构,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而且,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和其他国家进行产业内贸易,可以促进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提高国内农业相关领域生产效率。同时,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可以增加大量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中国和美国贸易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784年的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到访中国,开启了中美两国的第一次直接贸易。但一直以来中美两国的贸易几经波折,近些年来两国贸易摩擦频发,特别是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对两国贸易产生很大影响。而在农产品贸易领域,两国的贸易总量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冲击。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中国作为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两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特别是考虑到中美两国农产品市场具有的互补性:美国农产品产量大加上国内的农业补贴使得美国农产品价格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中国人口众多,国内农产品缺口大。因此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促进两国农产品贸易对两国经济发展都具有正向意义。
从本文研究的中国对美国7类农产品的进口数据来看,2001~2019年我国从美国平均进口最多的农产品是大豆,其次是谷物、棉花、蔬菜及油料,薯类和糖料进口较少。但从2016年开始,我国从美国进口的油料数量远超蔬菜的数量。从虚拟土地含量的角度对比发现,在这7类农产品中,棉花的虚拟土地含量最高,其次是大豆和油料,蔬菜和糖料的虚拟土地含量最低。可以看出,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类别与其土地含量对应度极高。综合来看,过去19年间,我国从美国进口虚拟土地面积中大豆的虚拟土地占比最大,其次是谷物和棉花。通过对进口美国农产品的虚拟土地带来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做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两国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关于中国扩大对美国农产品进口是合理交易。因此在考量不同类别的农产品进口量时,应将虚拟土地含量作为考察进口合理性的一个评判标准,从虚拟土地效益角度,确定农产品贸易的合理交易、较合理交易和不合理交易。综上可见,我国应进一步扩大从美国进口虚拟土地含量高的农产品,例如棉花、大豆、油料等;对虚拟土地含量低的农产品,如蔬菜和糖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进口,转由国内自主种植。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文进一步提出以下几个以美国农产品为依托的虚拟土地进口优化方案。
1.增加对美农产品进口量。中美两国农产品进出口优势互补,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对两国均有益处,对美国来说有利于稳定国内市场价格和国内政治局面;对中国而言可缓解我国土地资源短缺且促进产业间价值替代。此外,考虑到补贴等政策性因素以及存在的进口效益,应对美国农产品价格有合理认知,避免垄断和倾销。
2.优化对美农产品进口结构。不同种类农产品虚拟土地含量差别较大,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现状,我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时应合理提高对虚拟土地含量高的农产品进口比重,以加大虚拟土地进口量。但同时应时刻注意保护国家粮食安全,追求虚拟土地进口的同时平衡好粮食进口量,避免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过度依赖。
3.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进口农产品节约出的国内土地资源使用应充分考虑价值替代,一方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土地使用效率都高于第一产业,将土地投资于建筑业、房地产业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另一方面,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土地质量恢复,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符合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此外,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外部间接效应,对提高国民幸福度,维护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土地资源的分配更应基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考量谨慎选择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