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7)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有两重困境,从“教”的方面来说,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一味追求红学研究的学术性,将红学界各派研究成果直接搬入课堂,不考虑研究成果的难度与研究内容对促进阅读者的发展是否有益;另一种是无视课程标准,随意矮化阅读目标,满足于了解故事情节等的低层次要求;从“学”的层面来说,理清封建贵族家庭生活琐事构成的复杂的网状结构,赏析数量众多的“圆形人物”,需要阅读者具备高阶的古典小说阅读图式以及丰富的人情世故的阅历,这对于高中生来说难度太大,任务过多,无从入手。
要突破“教”与“学”的双重困境,必须确保《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取向,还需要以章回体小说样式为抓手,以简驭繁,实现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毕竟,《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为了让学生积累阅读长篇小说的经验,建构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不是为了研究红学,更不是为了简单知晓贾府的家长里短。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相关学习目标可以分为上下两个层面,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层面,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对阅读长篇小说的要求,是阅读《红楼梦》的上位目标:
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上位目标决定了阅读《红楼梦》的所有教学行为,应该全部落在在学习任务群1 的框架内。在统编教材层面,必修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的学习任务是下位目标,它在新课标的框架内提出了具体文本的具体要求——六项学习任务:
任务1: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任务2: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任务3: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任务4: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任务5: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任务6:体会《红楼梦》的主题。
行文至此,《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取向已经很明确了,即梳理感人场景、梳理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欣赏人物形象,体会主旨。可以看出,上位目标与平时的小说篇章教学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但是从读者感受来说,读整本《红楼梦》并实现上述阅读目标,肯定比完成《林黛玉进贾府》的同类目标吃力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阅读整本书与阅读篇章,需要调动的缄默知识是呈几何倍数放大的,同样是内容与形式,在整本书中是多维的,在篇章(通常表现为长篇小说的节段片段)通常是一维的。
章回体的基本样式包括:“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1],本文集中说“分回标目”,指的是将整本书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一个部分叫“回”;每“回”都起一个句式对称的标题,也就是“回目对偶”,用以概括本“回”的情节内容,而且基本上“一回两事”,也就是回目的两句话恰好对应本回的两件事;在每一个回的内部基本上是“诗起诗结”,开头有一首篇首诗用以引入正文,本回结束时再写一首诗,用作“扣子”,引导出下一个章回的悬念。在《红楼梦》之前的章回小说,回目的功能单纯地集中于概括本回故事情节,《三国演义》《水浒传》也都是如此。
章回小说的内容为写人记事,叙述特征符合中国传统的阅读和审美习惯,《红楼梦》所代表的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着力描写世俗生活,尤其是世俗生活中的器物和人情,这些内容大多与劝善惩恶等道德教化无涉,而与审美怡情有关。掌握章回体小说的表现人生、书写世情的叙事,学习作家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转化,提升自己的文学审美能力,正是阅读古代优秀小说传统的集中收益。统编教材该单元的“阅读指导”指出,“与西方长篇小说相比,章回体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特有的提示。《红楼梦》便是一部章回体小说。”因此,研究章回小说的形式与内容,能够更好地实现《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
回目在章回体小说中的基本功能是概括本回内容,《红楼梦》的回目在保留这一基本功能的同时,又增加了补充、延伸、照应、深化正文的功能。在《红楼梦》之前的章回体小说,回目功能单一,基本上是外化于叙事世界的形式,《红楼梦》则将回目内化为叙事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握《红楼梦》的回目的叙事功能,对完成“任务1”至“任务4”均有明显的帮助。
以往旧教材的篇章阅读《林黛玉进贾府》,将人物关系表作为课文的助读元素,直接提供给学生,这种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对帮助学生把握人物众多的古典小说并没有什么益处,一旦离开特定文本(《红楼梦》),学生不能够将这张人物关系表运用于其他古典小说。统编教材的任务1 要求“把握人物关系”,就是要培养阅读者从文本中自己梳理人物关系的经验,因此梳理的过程是不能省略的;《红楼梦》的回目是作为把握人物关系的一个“支架”,让隐而不显的人物关系变得清晰,认识人物在多重关系中的冲突与碰撞。
以第五十五回为例,该回的回目为“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这个回目主要叙述探春理家,血缘意义上的舅舅赵国基死了,探春按旧例发放例银,赵姨娘不服气大闹。按内容来说,赵姨娘与探春的矛盾是代理管家与侍妾的矛盾,结合回目“亲女愚妾”我们就能看出,两人还是血缘上的母女关系,也正因为两人的关系夹杂着血缘和社会等级双重因素,才有了赵姨娘这场大闹。赵姨娘从母女关系出发,认为探春本应该“拉扯”她,帮着她,没想到探春居然还削减赵国基的丧银分例,在她看来简直就是在“往下作践她”;探春则从封建家族的伦理出发,自己虽然是庶出,却是正经主子,赵姨娘虽然生了她,依然是奴才,赵国基更不用说,就是奴才,该赏多少丧银分例,按章办事就是了。
“愚妾”因为“争闲气”,所以“辱亲女”,再联系后一句“欺幼主刁奴蓄险心”,刁奴(吴新登家的)故意说赏银可多可少,随探春的意发放,背后等着看笑话。将该回的两句回目联成一个整体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探春虽然是主子,但还是“幼主”,初次理家,根基尚浅,她在处理赵国基的丧银分例一事上,是处在一个并不安全的社会“场”当中,这个“场”里新主子的权威尚未树立,虽然旧仆环绕,但是对其并没有敬畏之心,赵姨娘在这种情况下大闹议事厅,其实是在拆女儿的台,在一大群包藏险心的刁奴中羞辱了亲女儿。
传统的回目形式为人名在前的简单陈述句,曹雪芹突破了传统形式的束缚,以复句形式把赵姨娘争闲气的结果“辱亲女”放在最前头,突出了结果,拓宽了叙事容量,点出了“幼主—刁奴”“亲女—愚妾”这种多重叠加的微妙关系。
当然,不能满足于停留在某一具体回目来理解人物关系,这样的阅读方式和篇章阅读没有本质区别;正因为长篇小说体量巨大,才有空间从容不迫地、一层一层地揭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与多重性,因此在人物在其他章节的表现,也要结合进来分析,探春最早出场是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作者将她放在三春群像集体介绍,从人物关系来说,体现的是三春的辈分以及探春在三春这个小群体中的出类拔萃: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将第三回和第五十五回联系起来看,作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年轻贵族女子,探春必然渴望有一番作为,一个“庶出”的身份也必然是探春要极力淡化的;作为一个“着三不着两”的中年侍妾,赵姨娘必然追求虚假的“体面”以及具体的实惠;这就决定了两人内部关系隐藏着先天性的冲突。把某个章回的人物关系与前后文勾连,对人物关系的内部本质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把握,这才是真正指向了“积累阅读长篇小说的经验”。
人物塑造并非章回小说的特性,在其他类型长篇小说当中,人物塑造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统编教材之所以将“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作为单元学习任务2,是因为《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类型化写法:“好人一切皆好,坏人一切皆坏”,成功地塑造出大量性格复杂多样的人物,在文学鉴赏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是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非常好的教学资源。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设置了一定的叙述距离,这使得本文中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直隐互补的,尽管如此,作者用在回目中的人物的形容词中依然流露出他的情感,由形容词入手体会作者细心选择和曲折表达,不啻为很好的阅读方法。以第五十六回为例,该回目为“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注意作者在探春和宝钗前面加的形容词“敏”和“时”。
先分析“敏”,该回正文探春做了两件事,一是裁剪了各房每月二两的头油脂粉钱,二是让老婆子们承包了大观园的树木花草;“敏”是作者对探春这番作为的评价,褒扬她在兴利除弊方面的敏锐,但是,敏锐本身并不足以构成性格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要与探春在前后文体现出的性格其他层面,才能体现。例如,与第五十五回联系起来看,才能发现探春的性格中既有强烈维护等级地位的封建正统意识,又有对贾府的日常开支等庶务的天生的精明。两个层面结合才越发体现这个庶出的贵族小姐“才自精明志自高”。
再分析“时”,该回正文薛宝钗做了两件事,一给承包大观园的老婆子的人事安排提了合理化建议,二是留出一部分收益平均分配给大观园的所有的仆人们,让没有得到承包的仆人也能利益均沾。这个“时”字结合宝钗的作为,既可以理解为审时度势,留有余地;也可以理解为抓住时机、展现自己;宝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从文本中很难轻易看透她,给她下个断言,包括这里对“时”的理解所包含的心理与行为的悖论,也是一言难尽,作者似乎说了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告诉读者,阅读者不妨将这种直隐共存的写法移用到类似的回目,例如:
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结合正文中的人物描写,来研究这些回目形容词:贤、俏、呆、冷、勇、慧、慈,会发现作者对于性格比较复杂的人物多用似褒似贬的修饰词,遮蔽自己的意图,将评判的权力交给读者;而阅读者要揭开这层遮蔽,更深地体认人物塑造背后的民族共同审美心理。
统编教材提出的单元学习任务3 要求品味日常生活描写背后的丰富内涵,《红楼梦》的日常生活主要包括接连不断的家宴聚会、男欢女爱、婚丧嫁娶,日常生活描写本身具备了深厚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本文不再赘述。我们依然从回目与正文的关系出发来探讨日常生活描写表现的丰富内涵。
前文说过,章回体的标志之一是“回目对称,一回两事”,也就是说回目的上下句对仗,与正文叙述的重点一致。但实际上,有些回目与正文叙事并“不对称”,在正文中略写的部分也登上了回目,我们以第十一回和第六十三回为例,见表1:
表1 《红楼梦》回目名称与章回内容重点不一致的章节举隅
根据表1 我们可以发现,回目名称出现的内容虽然不是叙事重点,但是却能够引出相关事件或者决定叙事的走向;但是这仅仅是从结构布局来看回目名称与正文篇幅的关系,要落实统编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群3,还要深挖这些略写部分的内涵。以第11 回为例,贾敬的生日宴会虽然是略写,但是点出他作为宁国府的一家之长的失职,再与第63 回勾连起来看,“死金丹”即死于服用金丹,第63 回正文的682 字,篇幅虽然不长,依然借太医之口点名他的死因:“服灵砂,妄作虚为……如今虽死,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从生日家宴到服金丹而死,贾敬的追求不可谓不荒唐,而回目中的“独艳理亲丧”就更值得品味了,“独艳”在这里指的是尤氏,强调“独”是因为宁国府的男主人正好都不在家,我们看来尤氏对丧事的处理,首先“忙卸了妆饰,命人先到玄真观将所有的道士都锁了起来,等大爷来家审问”,其次“请太医看视到底系何病”,最后“目今天气炎热,实不得相待,遂自行主持,命天文生择了日期入殓”,是何等的有条不紊,何等的有礼有节,何等的干练果决。短短几百字,把一个贵族家庭的当家媳妇治丧的周到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甚至还考虑到派人护送赶回来的老太太,“贾扁回说:‘嫂子恐哥哥和侄儿来了,老太太路上无人,叫我们两个来护送老太太的。’贾珍听了,赞称不绝。”
在这里,贾珍赞称的是谁?当然是他的妻子尤氏,赞称她什么?当然是她的干练周到。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这个层面的解读,我们要从日常生活出发来关照,就会发现,这已经是宁国府第二次丧事描写,在第一次丧事中,尤氏的表现可不是这样的。第一次丧事是秦可卿的丧事,场面之大之盛在《红楼梦》全书中无出其右,然而尤氏偏偏在这时候“犯了旧疾,不能料理事务”,所以才有了第13 回的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在第一次丧事的时候,尤氏真的“犯了旧疾”吗?为什么后文再也没有提到她犯病呢?还有在料理第二次丧事的时候,她怎么就好好的一点病都没有呢?
这让读者不得不怀疑“犯了旧疾”是作者的春秋笔法,也许,尤氏根本就没有旧疾,她就是装病,不想料理秦可卿的丧事。那她为什么不想料理秦可卿的丧事,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了,我们不再展开。我们只是通过第63 回这个例子,看出《红楼梦》的日常生活描写的巨大功能,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描写都有自己的用意。
统编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4 要求“选择小说中某位人物,细读品味其诗词”,对于这一任务,要注意重点不在诗词,而在人物,统编教材也进一步指出,该任务的目的是加深对人物的理解。由此看来,阅读“文中诗”与阅读“诗人之诗”完全是两种性质的审美活动,文中诗,未必在诗歌本身上有多高的艺术成就,它是作者根据小说人物“按头制帽”的创作,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暗示人物的性格、命运;诗人之诗,是在诗歌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因此阅读方面往往是对诗歌语言的精讲深挖。
理清两者的差别,就能明白任务4 与章回体的关系,章回体小说中用散文化的语言写人叙事的部分是小说“正文本”,中间穿插的诗歌词赋是“副文本”。现代人习惯阅读正文本部分,因为故事性比较强,与现代语言形式比较接近;不喜欢阅读“副文本”,因为和今天的语言形式太大,副文本就像掺杂在正文本中的“沙砾”,阅读者往往都是跳过忽略不看,而且,忽视副文本似乎也不影响对小说叙事的理解与把握。然而从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来说,任务4 意义重大,不可忽视。
但是,《红楼梦》中有创作诗歌的人数、频次众多,分散在各个章节,如果随文阅读,孤立地分析一首一首的具体的诗歌,恐怕很难看出端倪;所以,从任务要求出发,应该有意识地抽取集中描写人物集体创作诗歌的章回,按照特定的事件、事件、空间加以结构化排列,提出具体的阅读任务,这样,任务4 的内容与目标都会更加明确。按照这样的标志,抽取出来的是大观园诗社的部分活动,海棠社咏白海棠,桃花社咏柳絮,芦雪庵联诗。回目分别是: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我们以表2 结构化阅读的任务呈现如下:
表2 大观园诗社部分活动结构化阅读一览表
结构化阅读将散落在长篇小说中的不连贯的内容予以外在的(根据单元学习任务)附加的主题,将叙事中散漫的画面予以凝练化,结构化的阅读具有独立结构,拥有另一种维度的艺术整体性(例如诗社诗歌专题阅读),起始于探春起诗社,横向展示了大观园里的不同空间的景观,纵向跨越了秋季、冬季、春季三个季节,可以看到人物的出身、财富、性格等综合配置在自己创作的文本的间接展现。当然,相关论述在红学研究中已经是相当成熟的门类,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