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21(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21-03-22 09:12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强国建设文化

李 群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责任编辑 吕红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部署。这是党中央基于历史和现实、着眼全局和长远作出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续推进中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一、深刻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系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规划《建议》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时指出,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些重要表述鲜明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题中应有之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能集聚起全民族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出全民族创新创造的活力。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屡经磨难而屹立不倒,正是因为中华儿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14亿多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当前,我国已经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强大的文化力量作支撑。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化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文化需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需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向往,逐步从“有没有”“够不够”向“好不好”“精不精”转变,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加大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力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努力提高文艺创作质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优秀文化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激发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开拓的磅礴力量。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加强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能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人文基础。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同时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今天的中国,是更加开放的中国,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影响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化成果走向海外,以国外民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推介中华文明、中国价值、中国制度、中国成就、中国生活,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始终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正确方向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不能夺也。”只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行稳致远。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坚定不移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自觉地用以统领新时代文化建设,具体落实到把握方向导向、创新思维思路、改革体制机制等各方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守正创新、固本开新,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密团结在一起。

(二)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既是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根本标志和最终目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变化、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们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要保持对中华文化理想和价值、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三)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灵魂和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又蕴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关键,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引领作用。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贯穿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使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四)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人民的文化,文化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的正确方针。坚持贯彻执行这一方针,文化事业就兴旺发达,文化工作者就积极性高涨。新发展阶段,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任务,必须更加自觉地坚定地贯彻好“双百”方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化产品。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文化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与其他文化碰撞交流中,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会孕育出新的文化形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重大,必须学深悟透,抓好贯彻落实。

三、努力完成“十四五”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任务

规划《建议》部署了“十四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适应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发展阶段朝着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不断迈进。

(一)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展中华文化资源普查,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红色旅游,保护好蕴含伟大革命精神的革命遗址、遗存、遗迹,把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等革命精神融入红色旅游全过程、各环节,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家重大战略,讲好当代中国故事,传播好当代中国声音,展示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二)加强新时代艺术创作。按照规划《建议》中关于全面繁荣文学艺术事业的要求,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新时代国家艺术精品创作扶持等工程,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扶持民营文艺院团发展,建立健全扶持优秀剧本创作、促进剧目生产表演的长效机制。围绕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重大主题创作。推动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利用数字技术,拓展艺术传播渠道。

(三)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按照规划《建议》中关于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要求,加强考古发掘工作,实施考古中国等工程。加大文物、古籍等保护力度,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提升文物综合展示水平,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国家文化遗产廊道。健全非遗保护传承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设施,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和传播渠道,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规划《建议》中关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的要求,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建设国家公共文化云、智慧图书馆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走上云端、落入指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第三方运营。

(五)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按照规划《建议》中关于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丰富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结合疫后新形势,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改造提升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业态,培育创意设计、云演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持续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

(六)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按照规划《建议》中关于加快发展旅游等服务业的要求,推动大众旅游发展,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创新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进智慧旅游,加强关键技术应用,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专项旅游等产品体系,增加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行业转型升级。

(七)健全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对按照规划《建议》中关于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培育市场主体。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促进区域协作和市场一体化建设。推进“互联网+监管”,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完善执法机制,加强执法检查,规范市场秩序。

(八)加大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旅游推广力度。按照规划《建议》中关于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要求,创新对外交流内容和传播手段,持续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推动民间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实施品牌可持续发展战略,扩大“欢乐春节”“美丽中国”等品牌影响力。完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的全球布局,借助新媒体新平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大对港澳台工作力度,实施好《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升港澳台青少年游学交流和实习实践活动质量。对照规划《建议》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要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相关领域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构建主客共享新空间,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不断巩固文化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强国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纺织强国再出发
“学习强国”礼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秦晋争霸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