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煤电开发的公众生态环境风险信息获取研究

2021-03-22 06:33马妍王子源曹志国康奕宁马妍严贝孙翔陆兆华张萌
矿业科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受访者信任公众

马妍,王子源,曹志国,康奕宁,马妍,严贝,孙翔,陆兆华,张萌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2.广州市净水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27;3.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1;4.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传统的矿山采掘和排污活动对土层结构、植被生态、地表水水质、地下水走向和水质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有研究表明,燃煤电厂周边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有67.93%来源于煤的燃烧[1],同时矿井水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2],使煤电基地成为生态脆弱区及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煤电基地居民正遭受着超出自身收益成果的风险,使得煤电基地区域不仅面临有环境质量风险、人群健康风险、生态安全风险,还有社会稳定风险[3-4]。由于公众、煤矿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人群的知识背景和行为目的不同,导致居民对社会决策不满,社会矛盾持续加剧[5]。为解决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破坏引起的社会风险,不仅需要风险承担者正确理解媒体发布的风险信息以及政府机构的决策,也要了解公众的环境风险认知,并针对性地为公众在个体环境风险决策中提供有利的帮助[6]。

风险沟通贯穿风险评价与风险决策之间,可以增强公众风险感知,提高风险认知,以减少误解和分歧,并帮助公众更快速高效地采取自我规避、应对或适应风险的行为措施,这是保障公众对生态风险与修复情况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社会权益的途径[7-11]。传媒、互联网为官方机构和大众提供了风险信息沟通交流环境,并创造了新的信息寻求与获取平台,个体能轻松地获取和访问风险信息,大大提升了个体信息获取能力,也保障了大众信息获取公平,是风险信息公正公开的有效手段[12]。

风险信息寻求与获取研究是风险信息沟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被广泛用于健康风险与环境风险研究。甄瑞等近期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环境下,结合大众媒体信息寻求与获取方式,探究民众焦虑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疫情经历、媒体信息暴露时长和性质、疫情风险感知是疫情防控当下民众焦虑的重要因素[12];李莎莎等在对城市建设引起的灾害风险信息沟通研究中,发现媒介技术发展丰富了风险信息获取的渠道[13]。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对风险信息获取渠道、情感响应相关影响等方面的定性分析,缺少对信息获取充分程度以及信息获取偏好等方面的定量研究。

本研究定量分析锡林浩特煤电基地周围人群生态环境风险信息获取情况、漏洞与不足,有效完善我国煤电基地生态安全保障公众参与机制,帮助提高个体生态环境风险认知与应对能力、国家生态环境风险决策价值合理性以及政府服务公信力,对实现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北部的胜利矿区作为研究区域。锡林浩特属于中温带半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风沙大,多酷寒,降雨较少且蒸发量大[14]。同时,锡林浩特市也是一个以能源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孕育着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属于城市、牧业、矿业交错区[15]。由于露天煤矿的开采,锡林浩特面临着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等生态安全风险,包括地表草原植被破坏、地下土壤结构破坏、地下水资源短缺以及扬尘、重金属污染(土壤、地下水)等,造成矿区周边草场长势差,放牧活动受限,甚至出现个别羊羔感染肺病的现象,威胁居民健康及家园生存的可持续性。

据锡林浩特市政府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6.7万人,牧区常住人口2.3万人,蒙古族人口5.3万人,城市人口密度远大于牧区。草场辽阔,人烟稀少,是牧区的主要特点。

为了解公众对露天煤矿开采风险信息获取程度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满意程度,本研究对该矿区周边15 km范围内,包括宝力根苏木、毛登牧场、白音锡勒牧场以及锡林浩特城市在内的居住人群进行了问卷调研。问卷通过实地走访进行随机发放,由于牧民较分散且各户草场范围较大,限制了问卷数量,共发放问卷227份。问卷均于公共场所(广场、花园等)发放或挨家挨户上门发放,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06份。

2 研究方法

2.1 风险信息寻求与加工模型(RISP)

本研究采取信息寻求与加工模型(RISP)作为核心框架,来识别和更好地理解煤电基地周围人群生态风险信息沟通的关键因素。利用该模型,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1) 公众获取生态风险信息概况;

(2) 公众获取生态风险信息的影响因素;

(3) 公众参与对相关机构评价与反馈。

Griffin等建立的风险信息寻求与加工模型,早期是借鉴于启发式-系统化加工模型(HSM)和计划行为理论(TPB),旨在研究个体在面对风险信息时认知与行为的变化,更直接与实际的意义是准确地掌握公众了解信息的动向,通过信息沟通为公众提供帮助[16]。RISP模型自提出以来,环境风险一直是其研究的一个重点[17-18]。

RISP模型的关键组成成分包括:风险感知、情感响应、信息主观规范、信息获取充分性、感知信息收集能力、相关的渠道信念[5,16,19-20]。风险信息寻求与加工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风险信息寻求与加工模型(RISP)

驱动RISP模型的中心组分是“信息获取充分性”。在对风险感知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基于自身认识理解风险所必需的信息量评估自身目前拥有的信息量[21],“情感反应”与“主观规范”都一定程度影响信息的充分性。另一个重要组分是“感知信息收集能力”,指个人是否能够理解和访问可用信息[19]。“相关渠道信念”不与其他预测变量相互作用,指了解风险的途径或信息来源。

2.2 变量提取与答案量化

依据信息寻求与加工模型(RISP),选取其中3个重要组分作为本研究的3个潜在变量,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添加1个潜在变量,分别是:①生态环境风险信息获取充分性;②感知生态环境风险信息收集能力;③相关渠道信念;④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满意度。4个潜在变量所对应的观测变量与观测变量对应题项以及各题项答案量化形式见表1。

表1 变量的确定与答案的量化

为重点研究生态环境风险信息沟通情况,选取煤电基地周围群众较关注的健康与收入风险信息进行对比。单选题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克特编制量表将题项答案量化[18]。

研究依据风险信息获取充分性概念,利用观测变量进一步定义风险信息获取充分值,即

(1)

式中,Si为第i个受访者风险信息获取充分值;Ti为第i个受访者自身现有风险信息量;Ci为第i个受访者风险信息获取充分阈值。

理论计算结果,0.25≤Si≤5,由于实际问卷发放过程中,认为自身现有信息远超于风险信息获取充分阈值的受访者极少,实际题项计算结果为0.2≤Si≤3.5,且Si>1.5的概率小于5%。因此,本调查按照以下量化区间度量风险信息获取充分程度:

非常充分,Si>1.5;

较充分,1

恰当充分,Si=1;

较不充分,0.5≤Si<1;

非常不充分,0.2≤Si<0.5。

2.3 数据分析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处理问卷调研数据,使用SPSS19.0.0进行统计分析。以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又称系数)为统计指标,进行信度分析。比较不同组别或相同组别不同题项数据的频率,描述性统计公众生态环境风险信息获取情况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满意度。相关渠道信念与个人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的P值小于0.05,认为两组数据相关;检验的P值小于0.01,认为两组数据显著相关[22]。

3 结果与分析

3.1 问卷信度与个人特征

3.1.1 问卷信度

由于实际问卷与经过大量验证的信息寻求与处理量表有一定区别,故对问卷数据整体与各维度分别进行信度分析,以检验问卷编制的内在一致性及可信性。本问卷整体、公众信息维度以及4个潜在变量数据可靠性计算结果见表2,均满足系数0.7,可靠性较强,结果可应用。

表2 量表信度分析

3.1.2 个人特征

本次问卷调查的受访者个人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教育背景、职业、人均家庭收入、居住年限和距离露天煤矿的距离,统计结果见表3。

年龄方面,受访者中年居多,这可能与中年人知识积累充足并对环境问题更加关注有关;性别方面,受访者男性偏多,调研时发现上门访问的女性受访者倾向将问卷交给家中男性作答,此结果与锡林浩特主要畜牧与煤电产业为主息息相关;民族方面,受访者汉族与蒙古族的比例为3∶1,这与锡林浩特市人口分布相近;教育背景方面,受访者大学教育程度最多,在城市化进程与产业转型影响下,居民教育背景正不断提升;家庭人均年收入以2万~6万者居多;本地居住时间以10年以下者居多;离露天煤矿的距离以0~7 km居多。

以上受访者个人特征均有可能成为煤电基地周边居民生态环境风险信息获取的关键影响因素。

3.2 公众生态环境风险信息获取情况

3.2.1 生态环境风险信息充分性

调查风险信息获取充分程度如图2所示。在较充分与恰当充分范围,公众获取生态环境风险信息的概率均最小,分别为4.1%与30.6%;在较不充分程度范围,公众获取生态环境风险信息的概率最大(51.5%)。可以看出,关于生态环境风险信息,对比于健康和收入风险信息,公众了解程度与信息传播程度相对薄弱。这可能与锡林浩特对生态环境方面相关信息释放工作不到位或公众对该方面风险信息的获取欲望不强烈有关。

表3 受访者基本信息

图2 风险信息获取充分程度

建议政府、研究机构以及媒体等作为信息释放的主体,主动承担起生态风险信息释放的工作,不能各自推脱,各自都要将信息公开视为己任[23]。煤电基地企业本身也应该加强自身优化,完善管理监督体系[24],并依据公众获取信息的充分程度,适当调整信息释放重点与频率。

3.2.2 生态环境风险信息收集能力

风险信息获取途径明确度调查如图3所示。公众获取生态环境风险信息途径在非常明确、 较明确范围内的概率均为最大,分别为4.9%与36.9%;中立、较不明确以及非常不明确程度的概率均为最小或并列最小,分别为27.7%、24.3%以及6.3%。生态环境风险信息获取途径明确度,在三方面风险信息对比中效果最好,这与锡林浩特生态环境方面新闻报道、政府信息传达、互联网、微信等多渠道信息公开工作的进展密切相关。

图3 风险信息获取途径明确度

有用风险信息获取容易度调查如图4所示。公众获取有用生态环境风险信息容易度,在非常容易范围的概率最大(5.8%);较容易范围概率落后于有用健康风险信息0.5%,概率相对较大,为30.1%;中立、较不容易范围内概率均最小,且均为30.1%;非常不容易范围内概率落后于有用健康风险信息,概率相对较小,为3.9%。有用生态环境风险信息获取容易度,在三方面风险信息对比中相对较好,这是相关机构生态环境信息诚信公开的结果。只有三成左右的受访者认为获取有用风险信息相对容易。

图4 有用风险信息获取容易度

目前生态环境风险信息传播工作加大力度,提高了人们生态风险信息收集能力,但存在信息不全面与缺失,使信息在容易获取的情况下仍不能满足公众对信息内容的需求。

建议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包括煤电基地建设决策以及建设运营期生态环境风险决策的公众参与,主要目的是为公众提供一个平台,让公众了解国家能源政策以及煤电基地的建设规划,并全面知晓其对个人乃至国家在社会、生态环境、健康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利益与风险,避免不全面的、主观的风险信息传播造成群众负面情绪[25-27]。

3.3 相关渠道信念

3.3.1 风险信息来源渠道

公众获取露天煤矿风险信息来源渠道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公众青睐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以此作为风险信息来源的概率达53.4%;通过邻居和朋友以及电视和广播获取信息的概率居第2位、第3位,均有三成以上受访者选择;选择其他、政府通知以及报纸作为信息获取来源的受访者相对较少。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报纸成为了选择概率最低的信息来源,但锡林浩特仍有11.2%的受访者选择报纸。

图5 风险信息来源渠道

3.3.2 风险信息信任情况

个人可以访问的信息源或信息量会影响寻求有关信息的愿望[21]。由于锡林浩特政府在互联网、微信等多种传媒渠道实施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可以通过数字信息获取露天煤矿相关信息。锡林浩特牧民仍沿袭着苏木及嘎查开会下达政策的传统,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大量传播,政府通知不再大受依赖,但仍被20.4%的人群所需要。

调查这些渠道获取风险信息信任情况如图6所示。公众对生态环境风险信息表示信任的概率为50%,略低于健康风险信息;而对生态环境风险信息表示不信任的受访者概率高于健康风险信息,为16%。综合分析,公众对生态环境风险信息表示信任者居多,且信任情况在健康与收入风险信息之间。

图6 风险信息信任情况

调查通过这些渠道获取带有数据风险信息信任情况如图7所示。结合图6,带有数据风险信息信任与目前风险信息信任对比,对生态环境与收入风险信息表示信任和非常信任,以及对健康风险信息表示非常信任的受访者概率均有所提高,其中对带数据风险信息比对目前生态环境风险信息非常信任的概率提高7.3%。同样,对生态环境与收入风险信息表示不信任以及非常不信任,对健康风险信息表示不信任的受访者概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对带数据风险信息比对目前生态环境风险信息不信任的概率下降6.3%。公众对带数据健康风险信息信任提升最小,对带数据生态环境风险信息信任提升居中,而对带数据收入风险信息信任提升最大。

图7 数据风险信息信任情况

相关信任研究表明,公众对相关机构的低信任会阻碍公众对风险的了解,造成公众对露天煤矿影响生态环境的相关信息关注度不高。为提高公众信任度与关注度,既要保证生态风险信息的数据化,又不能释放得过于复杂或技术性[22]。

建议多渠道加强风险教育。煤电基地风险教育可以在学校、社区、嘎查、苏木等多个现实环境进行,也可以在微信、互联网的数字环境进行,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现阶段环境问题、可能带来的相关影响以及企业政府实施保护措施和个人可实施保护防御措施,公开保障煤电基地生态安全规划,对未来风险程度的减弱做出预报,以提高公众风险认知,促进煤电基地生态修复的公众参与[27-28]。

3.4 公众获取生态风险信息的影响因素

3.4.1 个人特征对生态风险信息获取的影响

煤电开发生态环境风险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分析见表4。生态环境信息获取的充分性与教育背景、就业状态以及人均收入均属于显著相关影响关系。由相关性系数得知,生态环境信息充分性与教育背景呈正相关,教育背景越高获取生态环境信息充分性越好;生态环境信息获取充分性以及信息收集能力均与就业状态呈正相关,煤矿职员、其他职业以及学生比无业人员以及牧民获取信息充分性以及信息收集能力要好。

表4 生态环境风险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

提高居民受教育程度,可以提高居民获取生态环境风险信息充分程度。牧民生态环境风险信息获取能力相对较低,造成信息获取充分程度较低。

3.4.2 风险信息来源的影响因素

露天煤矿风险信息获取来源与个人特征影响因素分析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选择互联网作为信息获取来源受多个个人特征因素的显著影响,分别为年龄、教育背景、就业状态、人均收入以及居住时长。由相关系数得知,选择互联网作为信息获取来源与年龄、居住时长呈负相关,年轻人与居住时长短的人更喜欢选择互联网获取信息;与教育背景、就业状态、人均年收入呈正相关,教育背景越高,人均收入越高,受访者越偏向于选择互联网获取信息,煤矿职员、其他职业以及学生比无业人员以及农牧民更偏向选择互联网获取信息。

选择电视与广播及其他作为信息获取来源受就业状态影响显著。由相关系数得知,选择电视与广播作为信息获取来源与就业状态呈正相关,煤矿职员、其他职业以及学生比无业人员以及农牧民更偏向选择电视与广播获取信息。

选择其他作为信息获取来源与就业状态呈负相关,无业人员以及农牧民比煤矿职员、其他职业以及学生偏向选择其他获取信息,并且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大部分被调查者将“亲眼所见”与村委会议等归结为选项“其他”中,说明农牧民及无业人员更倾向于通过“亲眼所见”与村委会议等其他途径获取信息。

选择邻居朋友作为信息获取来源受性别影响显著。由相关系数得知,选择邻居朋友作为信息获取来源与性别分布呈正相关,女性更偏向选择邻居朋友获取信息,这与人们的认知相符合。

表5 风险信息来源与个人特征相关系数与显著水平

建议面对不同风险信息渠道受众群体合理且有针对性地发布风险信息,互联网受众群体广泛,发布普及性风险信息之余,适合发布深层次科研成果、学术论坛等风险信息;电视与广播将把普及性风险信息公开、公正;村委会议则应贴近生活,通知牧民热切专注的民生风险信息。

3.5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满意度

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满意度是信息沟通的反馈过程,与信息释放、信息获取共同完成生态安全风险信息沟通,是公众参与风险防治措施决策的驱动性因素。

下面列举煤矿公司与政府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 煤矿公司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S1:排土场平盘整形,形成反坡,修筑挡墙,避免造成水土流失;

S2:布设沙柳、桢柴沙障,降低坡面风速,防止水土流失;

S3:排土场草地植被恢复;

S4:草灌结合、以先恢复牧草再逐渐恢复乔灌;

S5:长期养护并实行围栏封育、逐步恢复植被;

S6:安装喷灌管道,利用处理后的疏干水对排土场播种的植物进行喷灌;

S7:打造输煤系统沿线成为一条绿色长廊。

(2) 政府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M1:休牧、禁牧;

M2:生态移民。

从图8不难看出,公众对煤矿公司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满意度持效果较好与效果一般态度明显居多。

图8 企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公众满意度

公众认为效果完美的煤矿公司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前3名,分别为草灌结合、以先恢复牧草再逐渐恢复乔灌(S4),排土场草地植被恢复(S3)以及打造输煤系统沿线成为一条绿色长廊(S7),非常满意概率分别为8.7%、7.8%和6.8%。以上3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均属于植被覆盖修复措施。

公众认为效果较好的煤矿公司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第1名的是排土场草地植被恢复(S3),效果较好概率为36.9%;草灌结合、以先恢复牧草再逐渐恢复乔灌(S4),长期养护并实行围栏封育、逐步恢复植被(S5)以及打造输煤系统沿线成为一条绿色长廊(S7),并列成为公众认为效果较好的第2名,比较满意概率为33.5%。继效果完美满意度前3名后,长期养护并实行围栏封育、逐步恢复植被(S5)也与3条植被覆盖修复措施一样,属于公众较满意的保护措施,这与政府围栏封育政策息息相关。

面对休牧和禁牧(M1)与生态移民(M2)两种政府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图9),从三种效果满意度对比,公众均更满意于休牧和禁牧(M1)。这与草原民族的生长环境有关,从小生长于草原的人民,将草原视为家园,会对生态移民(M2)政策略有疑虑。

图9 政府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公众满意度

居民对政府生态环境缓解政策满意度比对煤电企业生态环境缓解行为的满意度略小,这可能是缓解行为比缓解政策作用更直接,实施与效果显现更快的结果。当人们不确定行为政策的后果时,人们往往会抵制政策。然而,当人们认为问题可以因此得到解决时,会更加相信鼓励相关行为的政策[27]。信息公开是影响公众对煤电基地生态环境修复认知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公众知情情况能够显著提高公众对修复的满意程度[28-30]。

建议实施长效信息沟通机制,保持在煤电基地建设、运营、修复全过程中,持续不间断地做到与群众保持风险信息双向沟通与公众参与,寻求民主、群众的解决办法,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培养高度的社会信任。

4 结 论

(1) 公众生态环境风险信息获取情况表明,对煤电基地生态环境风险信息获取较不充分受访者占比最大(51.5%),但生态环境风险信息来源较清晰受访者占比最大(36.9%),有用生态环境风险信息获取较容易、中立与较不容易受访者占比差不多。

(2) 相关渠道信念表明,由互联网为代表的较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成为当今受访者的信息来源,选取概率达53.4%。受访者对生态环境和健康风险信息表示信任的概率高达50%与55.3%,带有数据的风险信息可以明显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和收入方面风险信息的信任。

(3) 牧民生态环境风险信息获取能力低,信息获取充分性同样较低,并不愿通过公共媒体渠道获取风险信息。提高居民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可有效提高信息获取充分性并丰富风险信息获取渠道。

(4)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公众满意度表明,较政府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受访者对企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更满意,且偏向满意于植被种植等直接有效且效果明显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猜你喜欢
受访者信任公众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