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九世纪50年代以前的米勒正生活于这个拥有众多流派的时代,所以他的艺术风格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米勒三个时期的生活背景、各种艺术流派以及个人对他艺术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和梳理,进而论述米勒对中国油画的发展的影响,其中重点列举了对罗中立、陈丹青等的影响。
关键词:米勒;艺术探索;中国油画;艺术风格
米勒的个人历程
米勒的艺术发展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地域方面来看,他的艺术发展都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不同的时期。作为农民出身的米勒,他的作品大都是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情景,表现出他对农民的独特的情感以及无限的热爱。因此他成为十九世纪最受法国人民欢迎的画家,被人们称为“农民画家”。
一、早期所受的影响以及个人探索
米勒1814年生于诺罗半岛一个靠海的贫瘠小渔村,这里有美丽的沿海风景、教堂和农民们的劳动场景都给米勒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启发和素材。他的父亲喜欢乐器而且特别喜欢大自然,这对米勒的艺术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米勒的祖母对他的影响是最深的,她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清教徒,其实米勒的家人都有宗教信念,他们都善良、虔诚、简单、又非常的坚定。这种家庭环境对米勒人格和艺术风格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米勒在祖母的影响下,研究过《圣经》和很多的古典文学,所以我们能在米勒的许多画里感受到宗教因素和浓厚的文化修养。
米勒从小就显示出对于艺术的热情和惊人的艺术天赋,1833年米勒的父亲带着他去找一位叫米歇尔的农民画家,他觉得米勒的绘画天赋特别高,于是就推荐他去了瑟堡画家郎格鲁画室正式学习绘画,这两个老师对米勒之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期所受的影响以及个人探索
1837年,米勒去巴黎继续深造。他讨厌巴黎的生活,但是他却无法离开这个城市,为的是能够经常去卢浮宫美术馆和圣琼布爱尼图书馆,研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普桑等大师的作品。他对米开朗基罗塑造刚劲有力、气势宏大、肌肉结实且起伏清晰,如同雕塑一般的质感的人物尤为喜欢。米勒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也是很结实饱满、厚重,富有力量,尤其是他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体现出来的肌肉张力的重量感。米勒不仅吸收了很多前辈大师艺术作品的精华而且个人也不断地进行探索和革新,他刻画出来的人物和米开朗基罗的相比少了很多的细节,因此呈现出来的效果更整体更概括,就比如《卡西那之战》和《挖土的农民》的对比中能够明显的看出。
米勒不仅喜欢文艺复兴前期的一些前辈画家那种真诚,稚气,质朴的艺术,而且他也非常的欣赏普桑的气韵生动的布局。普桑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优秀的构图教材,利用几何形和大量的长直线来组织画面是普桑经常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米勒的作品中也曾出现过,如《帕克托洛斯河源沐浴的迈达斯国王》和《收割者和他的家人在休息》的比较中能够看出,都是运用了三角形加一个长直线的构图方法。
1845年之后,创作出一些农民题材的作品,但是当时的法国的审美情趣受洛可可艺术风格影响很大。在这个时期米勒也创造了一些洛可可风格的作品,如《穿着睡衣的宝莲·奥诺画像》和《路易-安东涅特·弗阿尔当的肖像》。虽然洛可可对他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洛可可那种做作的风格使他厌恶。
由于米勒曾在德拉罗什画室学习过绘画技法,所以古典大师的作品和绘画习惯也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一直保留着在绘画前画草图的习惯,因此他也留下了大量的速写和素描作品,因为巴比松画家大都更喜欢直接画法,这也是他与巴比松画家的不同之处。
1849年米勒离开了巴黎,携家人一起来到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小镇上,在这里他认识了很多巴比松画派的画家。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真实描绘对大自然的感受,通过用色彩和笔触来把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出来。他们一直通过书信进行交流,探讨对各自艺术的见解,这对米勒的艺术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也使得他们的关系更加的亲密。
三、晚期所受的影响以及个人探索
1855年米勒创作的《嫁接树木的农夫》在万国博览会上大受好评。1855年之后米勒的作品宗教倾向越来越突出,尽管他没有直接描绘基督、圣母等一些宗教场景,但画面中总是有宗教的影子。从1856年到1857年创作了很多关于牧羊女的作品。如《牧羊女和她的羊群》、《休憩的牧羊女》。
《拾穗者》是米勒一生最著名的作品。这幅画很有可能是米勒很平常的农民生活场景,但是观众从这朴实的场景中感受到一种庄严感,他没有对画面美化,甚至那三位农妇的脸都不清楚,但却能非常清楚的表现出了她们坚毅隐忍的品格和对劳动者的赞美。而且这幅作品带着蓝色头巾的年轻女子源于圣经《路得记》中的路得。
米勒另一个杰作是《晚钟》,这幅画就让人感觉到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息。他直接表现出了那个时代法国农民真实的生活。这幅作品描绘出了米勒灵魂深处那种浪漫主义和虔诚的宗教信仰,这也使得他的作品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庄重和壮丽感。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米勒不仅创作出了《扶锄者》这样具有批判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米勒在经历了普法战争并经过多次迁徙,最后还是回到了巴比松小镇。此时的他已是身体越来越弱,但是他越来越珍惜家庭带给他的欢乐和温馨,在1871-1873年,他创作了《喂食》、《病儿》、《把尿》等一些充满着母爱和亲情的作品。
四、米勒的绘画特点
米勒的创作注重的是画面的整体感,不在意过多的细节,不繁琐。他利用粗狂的线条来勾勒出人的轮廓,虽然他笔下的农民的五官模糊,刻画的也不细致,却把农民的特质充分的展现了出来。米勒都是整体布局而不是从局部着手,也没有过多的在意画面细节的完美,而是追求整体的概括,但塑造的人物给人一种结实,有力量的感觉,他的画面是非常的朴素、真实。
色彩也是米勒非常注重的一点,米勒通过先利用黑白的大色块进行处理,这样明暗关系非常的明确且有层次,这样主体能够更突出、显著。颜色多为相近色,对比差距小,使得画面整体在一个统一的色调中。米勒認为自然光不容易被表现出来,他使用色彩对比差距小的颜色,都是很一些灰色的调子。他的色彩是非常的朴素,庄重。从而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农村生活,以及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也有对农民的热爱。
结束语
回顾米勒的艺术探索,他的童年生活环境对为他以后画农民题材奠定了基础,中期经过不断地学习、探索、研究,使得米勒后来更加坚定自己的艺术追求,对艺术的认识更加深刻,艺术手法更加成熟,作品能人感到温馨和大爱。他的一生都在绘画他所热爱的农村生活题材,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米勒不仅在西方绘画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尤其是他在法国还被认为是法兰西的骄傲,在中国米勒也有着重要的声誉。
作者简介:
张雨蒙,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1级在读研究生,专业:西画,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