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楼梦》中的诗词是整部小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重视。文章基于作者自建的《红楼梦》诗词汉英平行语料库,借助语料库软件,从词汇层面对《红楼梦》诗词的两英译本——霍克斯和闵福德合译本与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本呈现出的不同译者风格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发现:霍译本用词更为丰富,重视对人称代词的使用,其復杂句的数量远多于杨译本;杨译本定冠词the的使用有一定的倾向性,其简单句远多于霍译本。语言、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使译者呈现出不同的翻译风格。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英译本;译者风格;平行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1)06-0072-08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ACKYC20068)
作者简介:杜若凡(1987-),女,安徽蚌埠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
A Corpus-based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nslators′ Styles of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Poems in Hong Lou Meng
DU Ruofan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Media,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Anhui 233000,China;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 201620,China)
Abstract: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whole novel,the poems in Hong Lou Meng deserve an in-depth study.Based on the Chinese-English parallel corpus of the poems in Hong Lou Meng built by the author,with the help of corpus software,this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translalors′ styles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poems in Hong Lou Meng(one is translated by Hawkes and Minford,the other is translated by Yang Hsien-yi and his wife Gladys) from the aspect of words.The result shows that:Hawkes and Minford′s translation is featured with more variety of words,more usage of personal pronouns,and more complex sentences; Yang Hsien-yi and Gladys′s transl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certain tendency in using the word “the”,and more simple sentences.It is different languag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translators that lead to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styles.
Key words:poems in Hong Lou Meng; the English versions; translators′ styles; parallel corpus
《红楼梦》是一部“文体众备”的古典文学名著,作品中的诗词对全书艺术框架的构建、主题思想的深化以及故事情节的照应都有锦上添花作用。因而,加深对书中诗词的理解,是学习和研究《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所不可或缺的[1]。作为一部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小说,到目前为止,《红楼梦》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其中,英文全译本有3个,分别是英国传教士邦斯尔的手稿全译本、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和闵福德合译的霍译本以及我国翻译家杨宪益和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杨译本。众多学者更加青睐霍译本和杨译本,并先后从跨文化、翻译理论、传播学、体认语言学等视角对之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研究[2-5]。
鉴于《红楼梦》中诗词的重要性,本文拟以霍译本和杨译本中的诗词英译为研究对象,自建《红楼梦》诗词汉英平行语料库,并在语料库构建基础上对两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对比,旨在从诗词英译方面探讨霍译本和杨译本的译者风格。
一、文献回顾
胡开宝指出,“译者风格,又称译者的翻译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策略与方法的应用以及翻译文本的语言应用等方面所表现的个性化特征”[6]。自20世纪末语料库翻译学兴起以来,学术界便开始借助语料库手段,先后从翻译文本的词汇特征、叙事结构特征、句法结构应用、副文本视角等多种维度探讨译者风格的具体表现。英国学者Mona Baker率先利用语料库技术从词汇应用角度对比分析了Peter Bush和Peter Clark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7]。国内学者黄立波以《骆驼祥子》的3个英译本为考察对象,探究了汉英小说翻译中不同译者对汉语小说中“两可型”叙述话语的处理[8]。严苡丹等从词汇和句子层面,考察了两位鲁迅小说译者的翻译风格和策略[9]。丁立福以《淮南子》英译为例,从副文本视角对比了不同译者译本间的差异[10]。
《红楼梦》译本众多,国内有学者对之也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经梳理发现,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采用语料库检索软件,从宏观上比较和探讨不同《红楼梦》英译本在风格上的异同[11];二是通过对《红楼梦》中某些特色词的考察探索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和策略[12];三是对《红楼梦》语料库建设与翻译相关的书籍进行评介,同时提出看法与见解[13]。可以看出,这些研究多是基于《红楼梦》整部小说进行考察的,针对《红楼梦》诗词的英译研究尚少。美国诗人Robert Frost曾说过,“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诗词就是那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道明了诗词翻译的艰难和译者的尴尬。因此,译者对于诗词的翻译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译者的翻译水准和风格。鉴于此,本文拟基于《红楼梦》霍译本与杨译本中的诗词英译,进行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探究。
二、研究设计
(一) 《红楼梦》诗词汉英平行语料库建设情况介绍
选择贺新辉主编的《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为诗词底本。语料来源:(1)蔡义江校对的中文版《红楼梦》电子稿;(2)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霍译本纸质书[14];(3)外文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杨译本纸质书[15]。语料库建设流程:(1)参照《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中所收录的238首诗词,将霍译本和杨译本中均出现的诗词提取出来,同时从中文版《红楼梦》中将与之对应的诗词也一一提取出来,分别保存在3个文本文档(.txt)中;(2)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校对、去噪,以确保语料的内容准确、格式规范;(3)利用语料库对齐软件ParaConc,以每1首诗词为单位,进行中英文3个文本的对齐。语料库建设完毕之后,每个文本中均包含236首诗词。
(二) 研究方法
借助语料库软件WordSmith Tools 6.0以及PowerGREP 4.6.3,对自建的《红楼梦》诗词汉英平行语料库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从词汇层面考察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包括对两译本的类符/形符比、高频词、主题词等的比较。首先,对语料库软件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然后,结合不同译者的身份背景、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两译本采用的翻译策略、体现出的文化观、再创造中达到的艺术效果等做出合理解释;最后,总结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和特色。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类符/形符比
类符/形符比(TTR),即文本中类符数同形符数的比值。其中,形符(token)是指文本中出现的所有的词,类符(type)是指文本中出现的任何一个独特的词形。类符/形符比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文本用词的变化程度,但如果文本较长,且不同文本的长度不等的话,用类符/形符比对不同文本用词的变化程度进行比较,可能就不太合理。但标准化类符/形符比(STTR)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其常常被用来作不同文本用词变化程度的对比分析。本文利用WordSmith Tools 6.0统计出了霍译诗词(以下简称霍译本)和杨译诗词(以下简称杨译本)的形符、类符及标准化类符/形符比(见表1)。
由表1可知,霍译本的形符数、类符数以及标准化类符/形符比均高于杨译本。借助WordSmith Tools 6.0以及PowerGREP 4.6.3,统计出原文本形符共有13 180个。相较而言,霍、杨两译本的形符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反映出两译本显化特征的程度有所差异。显化是指将原文本中隐含的信息用较为明确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易于读者理解。因此,霍译本在信息的传达上更为具体,杨译本则更为简洁。此外,从两译本的标准化类符/形符比可以看出,霍译本用词的变化程度要高于杨译本。例如原文: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霍译本:
In thrice five nights her perfect O is made,
Whose cold light bathes each marble balustrade.
As her bright wheel starts on its starry ways,
On earth ten thousand heads look up and gaze.
楊译本:
On the fifteenth the moon is full,
Bathing jade balustrades with her pure light;
As her bright orb sails up the sky
All men on earth gaze upwards at the sight.
这是贾雨村的一首对月寓怀诗,借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他的政治野心。霍译文共计形符34个,类符32个,类符/形符比是 94.12%;杨译文共计形符31个,类符26个,类符/形符比是83.87%;原文共计形符28个。可见,两译文在形符数上增加的幅度略有不同,霍译文的类符/形符比高于杨译文,说明霍译文对于信息的传达更为具体,且用词更为丰富。如原文中的“时逢三五”,霍译文译为“In thrice five nights”,杨译文译为“On the fifteenth”。首先,“时逢”在杨译文中没有得到体现,而霍译文采用“In … nights”结构将之巧妙地翻译出来,从而保留了原文的原汁原味;其次,“三五”确实就是杨译文中“fifteen”的意思,然而霍译文用了两个对应的词“thrice five”,这种译法更加忠实于原文,且更能传达出原文的文化特色。再如原文中的“人间万姓”,霍译文对于“万”字的处理与处理“三五”的情况一样。霍译文依旧采取直译法,杨译文则是意译法。对于外国读者而言,在不影响原文意思传达的情况下,直译法更有助于了解中国诗词的原貌。
(二)高频词
高频词是指在文本中出现频率特别高的词语。在语料库翻译研究中,高频词的统计是较为常用的分析手段,它能够用来研究原文本及译本的用词风格、文体等[16]。本文利用WordSmith Tools 6.0统计出了霍、杨两译本排在前10位的高频词(见表2)。
翻译英语语料库(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排在前10位的高频词依次是the、and、to、of、a、in、I、he、was、that。对照表2可知,霍、杨两译本排名前10位的高频词有6个与之均相同,分别为the、and、to、of、a、in;此外,霍译本还有I与之相同。再看下与之不相同的词,霍译本有3个与之不同的词,分别为her、with、my;杨译本有4个与之不同的词,分别为is、her、with、on。由于her、with 2词均出现在两译本的高频词表中,因而两译本具有差异的高频词分别是霍译本中的I、my以及杨译本中的is、on(见表3)。
为了使对比更加直观,将霍译本中的is、on以及杨译本中的I、my的词频信息也一并呈现在表3中。可以发现,霍译本中I、my共出现300次,词频占比1.73%;杨译本中I、my共出现213次,词频占比1.35%。可见,霍译本更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例如原文:
红楼梦引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霍译本:
Prelude:A Dream of Golden Days
When first the world from chaos rose,
Tell me,how did love begin?
The wind and moonlight first did love compose.
Now woebegone
And quite cast down
In low estate
I would my foolish heart expose,
And so perform
This Dream of Golden Days,
And all my grief for my lost loves disclose.
杨译本:
FIRST SONG:
PROLOGUE TO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At the dawn of creation
Who sowed the seeds of love?
From the strong passion of breeze and moonlight they came.
So in this world of sweet longing
On a day of distress,in an hour of loneliness,
Fain would I impart my senseless grief
By singing this Dream of Red Mansions
To mourn the Gold and the Jade.
這是《红楼梦曲》组曲的开篇,相当于整个乐章的序曲,介绍了创制这套曲子的缘由。全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成,然而呈现出来的第一人称代词仅1个“愚”字。而霍译本中“me、I、my”共计出现了5次,杨译本中“I、my”各出现了1次。原文中仅呈现1次的人称代词“愚”出现在“试遣愚衷”中,其中的“愚”字,两译本都译成了“my”,同时均在整句翻译中增加了主语“I”。此外,原文“谁为情种?”以及“怀金悼玉”,在霍译本中都出现了第一人称代词的增译。对于前者,由于原文是主人公贾宝玉在发问,因而霍译本增加了“Tell me”,使得信息量更加充分具体,更易于被外国读者理解;至于后者,原文是指贾宝玉对薛宝钗、林黛玉以及其他金陵十二钗正副册中所有不幸女子的怀念悲悼之情,故霍译本采取了意译法,因为这种意译的处理能够确保读者顺畅的阅读以及正确的理解。事实上,汉语在诗歌中往往习惯于隐匿第一人称代词,而英语则倾向于将之彰显出来。霍、杨两译本对于第一人称代词有着不同程度的彰显,既说明两译本符合英语诗歌语言的特点,又说明了母语译者的译文在细节上更贴合英语语言习惯。
接下来再看is,杨译本中is的出现频率远高于霍译本,而is通常用于简单句,表明杨译本中简单句远多于霍译本。例如原文: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霍译本:
Seldom the moon shines in a cloudless sky,
And days of brightness all too soon pass by.
A noble and aspiring mind
In a base-born frame confined,
Your charm and wit did only hatred gain,
And in the end you were by slanders slain,
Your gentle lord′s solicitude in vain.
杨译本:
A clear moon is rarely met with,
Bright clouds are easily scattered;
Her heart is loftier than the sky,
But her person is of low degree.
Her charm and wit give rise to jealousy,
Her early death is caused by calumny,
In vain her loving master′s grief must be.
这是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中写晴雯的一首词。杨译本中共出现了4个“is”,而霍译本中沒有“is”。另外,杨译本中还出现了1个“are”,其同“is”一样也常用于简单句。原文“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寿夭多因毁谤生”在杨译本中均被处理为含有is或are的简单句,简洁直观,易于理解。杨译本虽忠实于原文但形式过于单一,而霍译本采取意译法,整体形式比较灵动。根据许渊冲先生提出的翻译“三美论”[17],诗词翻译应当在维持原作意美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做到音美与形美,所以形美在诗词翻译中也尤为重要。因此,翻译实践中如果通篇借助“is、are”构造简单句,往往会造成形美的缺失。
下面再来看on。杨译本中介词on排在第10位,此外排在前10位的介词还有of、to、in与with,这些介词共出现了1 292次,词频占比8.22%;霍译本中介词on排在第11位,另有介词of、in、to与with排在前10位,这些介词共出现了1 365次,词频占比7.86%。可见,两译本中介词的使用频率均很高。表4、表5展示了霍、杨两译本中介词on的部分索引行(Concordance)情况。
索引行的统计利用了WordSmith Tools 6.0的Concord功能。由表4和表5可以看出,两译本中介词on基本上是用于短语搭配,如“on a number of occasions”“on the basis of”“on top of”“on the third of”等,这些on短语的使用使得译本语言凝练且十分书面化。此外,通过表4和表5我们还发现,相比霍译本,杨译本中的介词on更频繁地与the一起搭配使用。为了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我们统计了霍、杨两译本中介词on的搭配情况(见表6)。
搭配的统计同样是利用WordSmith Tools 6.0的Concord功能。由表6可知,霍、杨两译本中排在前5位的on的搭配词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但on与the的搭配情况在两译本中有着较大差异。杨译本中on出现了141次,搭配词the出现了116次, the同on的搭配概率为82.27%;霍译本中on出现了124次,搭配词the出现了77次, the同on的搭配概率是62.10%。这充分证明:相比霍译本,杨译本中的on更频繁地与the搭配使用。有研究表明,非母语者在使用英语时倾向于过度使用英语定冠词the,并且这种过度使用的程度也因语境而异[18]。前文列出了the在杨译本中出现的总频率,与霍译本略有差异,然而在与on的搭配概率上,杨译本中的the要远高于霍译本,这应该是因为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处理英语的习惯不同以及二者对英语语言的感悟和体会不同所致。
(三)主题词
Scott指出,语料库视角下的主题词,是同参考语料库相比出现频率存在显著差异的词汇[19]。因此,主题词并非高频词,高频词依据的是绝对值,而主题词依据的是相对值。对于主题词的分析有助于探索文本典型的语言风格与特征,故本文以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的词表作为参考词表,利用WordSmith Tools 6.0统计了霍、杨两译本的主题词(见表7和表8)。
表7和表8列出了霍译本和杨译本排在前20的主题词。由表7可知,霍译本排在前20的主题词中有3个人称代词my、her、your,2个形容词fragrant、sweet,1个连词yet,其余均为名词;由表8可知,杨译本排在前20的主题词中除了1个人称代词her以及2个形容词sweet、red外,其余全是名词。可见,两译本的主题词绝大多数为名词,且多为相同的名词,这种不谋而合与原文的主题密切相关。两译本主题词的不同之处在于:霍译本的主题词在词性上略丰富些;在名词的使用上,霍译本比杨译本更倾向于用名词的复数形式进行表述,如霍译本中blossoms出现频率更为显著,而杨译本中则是blossom;并且,霍译本较杨译本更频繁地使用人称代词,如my、her、your,而杨译本只有一个her,说明霍译本对于站在何人视角进行表述非常重视,因而指称十分明确。
对比之后发现,霍译本同杨译本的主题词在用词上确实存在差异。本文将霍译本与杨译本互为参考语料库,利用WordSmith Tools 6.0再次统计出了两译本的主题词(见表9),以进一步探索两译本的主题词在用词上的差异性。
由表9可知,霍、杨两译本的主题词在用词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is、blossom与that这3个词上,is和blossom均在前文中提及过,现在重点考察that。霍译本中频繁使用that一词,与杨译本中的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that一般用于从句,说明霍译本中的复杂句要远多于杨译本,这恰好与前文中提到的“杨译本中简单句远多于霍译本”相互呼应。例如原文: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霍译本:
Ancient earth and sky
Marvel that love′s passion should outlast all time.
Star-crossed men and maids
Groan that love′s debts should be so hard to pay.
杨译本:
Firm as earth and lofty as heaven,passion from
time immemorial knows no end;
Pity silly lads and plaintive maids hard put to
it to requite debts of breeze and moonlight.
这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遇到的一副对联,对联中饱含着作者的深情,既是对笔下那些小儿女们不幸命运的惋叹,也是对自身遭际的哀怨。霍译文中共出现了2个“that”,杨译文中无“that”。原文“堪叹古今情不尽”“可怜风月债难偿”,在霍译文和杨译文中有着不同的处理。霍译文采用了2个宾语从句,从形式上看非常工整;而杨译文则是单纯地将原文的意思传达了出来,但是形式略显松散。原文是一副对联,对联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霍译文借助that构造宾语从句,使得形式更为规整。因而从形式上来看,霍译文更符合对联的特点,应当略胜一筹。
四、结语
本文基于自建的《红楼梦》诗词汉英平行语料库,借助语料库软件,从词汇层面对比考察了霍译本和杨译本不同的翻译风格。研究结果表明:霍译本在信息传达上比杨译本更具体,且用词的变化程度更高;霍译本更重视对人称代词的使用;杨译本对于定冠词the的使用有一定的倾向性;杨译本的简单句多于霍译本,而霍译本的复杂句多于杨译本。由于语言使用习惯、文化背景等不同,两译本的译者呈现出不同的翻译风格。本文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对两译本中呈现出的不同译者风格进行了描写与合理的解释,以期能够为后续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贺新辉.《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
[2]张慧琴,徐珺.《红楼梦》服饰文化英译策略探索[J].中国翻译,2014 (2):111-115.
[3]王银泉,杨乐.《红楼梦》英译与中医文化西传[J].中国翻译,2014 (4):108-111.
[4]汪庆华.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与翻译策略选择:以《红楼梦》英译为例[J].外语教学,2015 (3):100-104.
[5]王寅.体认语言学视野下的汉语成语英译:基于《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中国翻译,2019 (4):156-164+190.
[6]胡开宝,朱一凡,李晓倩.语料库翻译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104.
[7]BAKER M.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 [J].Target,2000 (2):241-266.
[8]黄立波.《骆驼祥子》三个英译本中叙述话语的翻译:译者风格的语料库考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7(1):72-80+99.
[9]严苡丹,韩宁.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为例[J].外语教学,2015,36 (2):109-113.
[10]丁立福.论中国典籍译介之“门槛”:以《淮南子》英译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9 (6):4-14.
[11]刘泽权,刘超朋,朱虹.《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J].中国翻译,2011 (1):60-64.
[12]严苡丹.社会历史语境下的《红楼梦》亲属称谓语翻译风格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视角[J].外语电化教学,2020 (3):94-99+15.
[13]肖维青.语料库在《红楼梦》译者风格研究中的应用:兼评《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红楼梦〉霍克斯与闵福德译本研究》[J].红楼梦学刊,2009 (6):251-261.
[14]CAO XUE QIN.The Story of the Stone[M].Hawkes,Minford,tran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4.
[15]CAO XUE QIN.A Dream of Red Mansions[M].Yang Hsien-Yi,Gladys Yang,tra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3.
[16]肖維青.自建语料库与翻译批评[J].外语研究,2005 (4):60-65.
[17]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18]CHUNG T.Variability in the L2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rticles [J].English Teaching,2011 (66):169-187.
[19]SCOTT M.Problems in investigating keyness,or clearing the undergrowth and marking out trails [A].In M.Bondi,M.Scott.Keyness in Texts [C].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0:43-58.
[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