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传统村落人文景观再生的设计策略研究

2021-03-21 22:29温雅安张磊汤佳瑶
艺术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人文景观传统村落景观设计

温雅安 张磊 汤佳瑶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建设过程中依舊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建设重心偏向于物质层面,关注乡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各类型建筑外貌的更新、景观的优化以及增添公共设施等。虽然村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整体提高,但忽视了传统村落的人文景观以及村民在面对新时代变化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等。因此,文章对我国传统村落的人文景观如何进行有机更新与文化再生展开探讨。

关键词:传统村落;人文景观;景观设计;更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2-0-03

1 传统村落的人文景观要素

1.1 物质层面

1.1.1 历史文化景观

历史文化景观可概括为具有一定文物保护价值、历史意义的构筑物以及景观,具体指村落中带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构筑物或曾发生过知名事件的区域,如留存至今的祠堂、历史名人的故居、知名的寺庙楼宇等都是传统村落的历史人文景观。对于这些景观,应给予相应的保护和修缮,结合村落特色,通过某种方式使其恢复生机,通过开发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帮助村落得到更好的发展。

1.1.2 乡土文化景观

相较于历史文化景观,乡土文化景观没有那么大的文物保护价值和历史纪念意义,更偏向生活化,一般难以得到相关部门的保护,但其能够凸显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风貌,展示当地人文景观特色,满足当地民众的精神需求,是村民的情感归属。在传统村落,逢年过节才用得到的戏台、古色古香的宅院、参天的古树、古树下小小的土地庙,以及幽深的古井、街巷的青砖瓦片等都是乡土文化景观。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些景观产生的景观记忆以及情感信念,需要经过充分考量后决定其去留以及再生的形式。

1.1.3 生活文化景观

生活文化景观主要指村落的人们在闲暇时用以聚集休闲的公共空间,是当地村民人际交往的主要媒介与载体,起着承载和延续当地地域文化生活的作用,对当地地域文化景观具有重要影响。其再生的过程应充分保证形态、色彩以及材质等在视觉和使用层面与村落整体保持统一。

1.2 非物质层面

1.2.1 传统民俗活动与内涵

非物质层面的传统村落人文景观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它们是村民社会精神生活的具象化呈现与表达,是考察当地人文景观的重要因素,也是村落开发旅游产业的切入点。如迎新庆典、建房奠基、开张剪彩、金榜题名、婚嫁丧娶等,都体现了传统村落的社会精神文化内涵[1]。其中优秀的价值观应当得到保护、宣传、延续与再发展。

1.2.2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村落居民在数年的生产生活中凝练出的智慧与勤劳的结晶,是传统村落开发旅游产业的关键宣传点。应在传统村落的人文景观要素考察中加以合理运用并大力推广,防止其被时间掩埋。

1.2.3 村落生活氛围

传统村落中居民的关系类似于邻里近亲关系,但不止于此,由于生活在同一区域,村民大多有共同的血缘和宗族关系,常进行一样的生产活动和节日庆祝活动,因此人际关系是相对密切的。这也有利于村落公共关系的和谐发展,还能推动村落人文景观更好地呈现。

1.2.4 村民精神面貌

如果说传统民俗活动是传统村落人文景观中最具代表性的呈现,那么村民精神面貌就是当地人文景观诞生和延续的根本。村民对村落的归属感、责任感、自豪感等情感因素都是推动传统村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2 传统村落的人文景观再生原则

2.1 生态性

由于居住环境、生产方式、生活状态等不同,传统村落与城市之间出现了相互隔绝的屏障,这些差异具体反映在经济状况、社会阶级、价值观念、审美品位、福利待遇以及社交状态等方面。虽然二者存在差异,但是在传统村落人文景观的再生过程中,也应遵循生态性原则。进入新时代以来,绝大多数传统村落的公共设施已基本建设完善,如电路、公路、网络信号覆盖等。农业方面也逐渐实现了工业化播种与收割,会使用化肥。由此可见,乡村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力在逐渐提升。随着工业技术与科技的持续发展,不能因为相较于城市来说,传统村落对自然环境的威胁和破坏程度相对较小,就放任乡村建设破坏周边自然环境以及生态资源。应当注意人居环境、农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对现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使用与保护,保持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当地生物的多样性。

2.2 经济性

无论传统村落人文景观如何再生,提升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仍然是发展传统村落的重要助力之一。可尝试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在传统村落人文景观的再生过程中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开源”是利用当地人文景观特色开发其他产业以获得经济收入,“节流”则是在人文景观再生过程中对投入的成本进行合理的调配与使用管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成本与资源耗损。

2.3 文化性

文化内涵不仅指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或文脉等,也包括当地的社会习俗、特有的审美和生活习惯等。受自然资源、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等的影响,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性,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不可一概而过,草草了事[2]。

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经济产业水平、人口数量等不同,以及受到风水观和宗族理念的影响,不同的传统村落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文化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景观空间不同的功能会对人们的使用习惯造成不同的影响,独特的建造技术和工艺也会对人们的使用习惯造成影响。特有的地域文化使景观形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2.4 社会性

社会性原则在传统村落人文景观再生的过程中同样至关重要。在整个再生过程中,需要考量该事件的社会影响,对村落、城市,甚至是对国家的影响。思考传统村落的人文景观再生会带来什么,又会得到怎样的反馈。

2.5 人本性

景观与文化相辅相成,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其表达的过程与结果又反过来推动景观发展,二者相互影响且不断循环,而作用与影响都是通过“人”这一媒介来完成的。村民作为传统村落的主体,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受到重视,应针对主体的需求进行传统村落人文景观的再生。

3 传统村落人文景观的再生手段

3.1 物质景观的层级区分再生

3.1.1 历史文化景观

将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区域统筹规划为人文景观特色保护区,使其作为村落景观网络中的主要景观节点。此类景观的再生手段主要为保护与修复,规划特定区域用以参观、管理与修复,可以结合文旅产业进行开发,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和村落的名气。人文景观的修复包括修旧如旧和补新于旧。修旧如旧主要用于如故宫等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文物景观,主要是修缮,在修复的过程中注重其形式的完整,尽量保护其历史价值,避免修复不当,破坏景观原貌。

3.1.2 乡土文化景观

乡土文化景观不需要刻意保护,可以在传统村落景观网络的基础之上,保留其自身结构特色和完整性,同时通过修补和拼贴的手法进行保护与开发,赋予其适用于当下的新功能,依据功能对其内部结构和形式进行改造,使其得以延续,获得新生[3],此即上文中的补新于旧。修补有一定历史意义但无须刻意修缮的景观,修补过程中在形式、材料和技术工艺上可以刻意区别于景观原貌,做到不同时代特色交织,既保留历史韵味又产生新的记忆点,展现景观的“生长过程”。“生长式”的建设方法能够保存和延续村落的社会文化、精神信仰和情感寄托的载体,也能使传统村落在新时代背景下产生鲜明的文化特色。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可将此类景观开发成体验式的文旅产业,以推动经济发展。

3.1.3 生活文化景观

传统村落中如房屋建筑、田地、道路以及周边自然环境等公共空间共同构成了村落肌理环境,生活文化景观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文化等相互作用形成的,文化在此诞生与延续[4]。首先,对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展开研究,辨析构成村落人文景观空间的要素以及相互结合的状态,校准村落空间轴线的主次關系,以此确立村落人文景观格局。其次,根据村落布局和定位,梳理建筑、交通、景观等村落肌理,提炼出传统村落的特色要素,使之与村落肌理巧妙融合,既要充分体现独特性,又能在视觉和使用上达到连贯性和整体性。最后,对生活文化景观空间进行重组,实现人文景观再生,为村民提供类型丰富的活动场所,为村落文化生活增添活力。保证村民公共活动空间在色彩和材料上基本与周边环境保持一致,保证视觉和使用的连贯性,以此唤起并延续人们对当地的景观记忆,延续和发展村落文化。

3.2 生态层面的人文景观再生

3.2.1 界定生态网络

在建设乡村前,首先需要结合国家规定的相关生态控制红线、规划建设红绿线、生态指标等进行分析,考虑场地周边的国家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要素,规划出传统村落生态网络格局,以此进行村落开发建设,避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

3.2.2 结合自然环境

我国大多数传统村落都是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下诞生的,如云南的哈尼族村寨、西江千户苗寨、福建土楼等都是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建设而成的。故在村落人文景观再生过程中,应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乡村景观特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进行保护、调整与开发。

3.2.3 结合本土资源

在建设中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如使用本土建筑材料、本土施工团队、本土植物以及本土特有技艺等进行人文景观再生。选用本土团队、本土建材和本土植物,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对市场风向进行正确引导,也能降低采购运输和后期维护成本。将本土技艺巧妙地融入建设过程中,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也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自信心和归属感[5]。

3.3 经济产业与人文景观再生

3.3.1 旅游产业与传统村落的发展

诚然,乡村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地经济收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但也改变了乡村原有产业结构,改变了当地景观形态,改变了村民的心态。旅游产业的高度聚集会给乡村区域带来经济、生态以及社会层面的压力,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想要发展旅游产业,须合理规划与安排。可以尝试在以下领域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包括传统村落观光游览、传统村落特色美食体验、传统村落民宿居住体验、传统民俗娱乐活动体验、村落生产劳作体验、传统村落旅游度假计划、乡村养老产业等。

3.3.2 其他经济产业的建立

除了原有的农业外,还可以结合村落自身地域特色和优势,发展相应的特色农业,如当地优质树种培育、水果产销、花卉养殖、茶叶产出、蜂蜜酿造、畜牧养殖等产业。同时,结合当地特色景观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创办活动等多种方式提升村落名气,传播村落文化。

3.4 传统文化内涵的延续与发展

3.4.1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续

对于村落中的文化遗产可以向政府申报保护。对民俗活动进行整改,实现规范化,将其中优秀的民俗活动纳入官方活动中,通过官方手段保证民俗活动的持久生命力,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宣传民俗活动以及呼吁广大民众关注。对于传统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需要重点保护和培养,鼓励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和传承各式各样的民族技艺。

3.4.2 村落文化的新发展

应合理扬弃,保留优秀的历史传统与生活方式,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延续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让其在新时代为人民服务,不断迸发生命力。

3.5 人文景观主体的回归发展

在传统村落,无论是民居、街道还是田地,村民既是创造者也是使用者,既是维护者也是推动者,无论人文景观如何再生,真正的利益主体还是应该回归到村民这个村落的主体上。

在城镇化背景之下,传统村落开始出现空巢现象、经济收入落后、村民精神生活空虚等情况,易引发村民的负面情绪。因此,在人文景观再生过程中应关注村民的心理状态,了解村民的真实需求,保证村民良好的精神面貌。可以让村民参与村落改造与建设过程,此举能够培养村民的集体精神,增强其对村落的归属感与自豪感。除此之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以针对村落当前的经济形势、产业结构、社会面貌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为村民未来的发展提供建议,促进传统村落人文景观的再生。

4 结语

对于传统村落而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保证其不在现代化和城镇化浪潮中迷失方向,绝对是利大于弊的。传统村落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但其又不局限于经济的发展,忽视村民的需求以及人文景观,容易造成重心失衡,严重影响传统村落的发展前景。

文章对传统村落人文景观的设计策略進行探讨,从经济、生态、文化以及主体等层面探究传统村落人文景观再生。提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以人为本,以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的良好发展为本,尊重传统村落原有历史文化的独特性,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与村落环境品质,既要实现对村落的保护,又要平衡村落与外界的交流,兼顾社会、文化、环境的整体系统发展,实现传统村落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景奇.中国乡村复兴与乡村景观保护途径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9):16-19.

[2] 陈崇贤.乡土文化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保护与传承[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3] 刘树老.中国传统村落的有机更新与文化再造:以广州岭南印象园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3):117-119.

[4] 王丽洁.基于地域性的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10):65-67.

[5] 孙新旺.乡土与园林:乡土景观元素在园林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08(8):37-40.

作者简介:温雅安(1999—),男,江西赣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艺术设计。

张磊(1977—),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居环境规划设计。

汤佳瑶(1998—),女,浙江金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学。

3698501908250

猜你喜欢
人文景观传统村落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人文景观设计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建设中人文景观元素的作用探析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姑苏水城旅游人文景观整合规划研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