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鑫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良好思想的引导,建立正确的社会观与道德观,为社会培养更高素质人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引入主题情境教学法,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力有效激发,使课堂趣味性大幅提升,更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主题情境教学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7.048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设立,是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感与情感态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截然不同,这也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式具有独特性。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利用主题情境教学法,教师要在课前明确教学主题,通过情境再现、演绎、推理阐释案例,再将案例与知识点进行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程内所讲述的抽象的知识点,更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主题情境教学法的优势
1.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
主题情境教学法经过长时间理论探索与实践,现今已经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在课程教学中发展、传承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从历史发展来看,主题情境教学法可更好传播学者的哲学思想,更快让百姓接纳自己的学说,通过日常琐碎的事件作为案例阐述理论知识,可使民众更容易接受学派理念。经过长期探索,主题情境教学法已经形成清晰、完整的教学方式,通过发问、对话、讨论三个环节即可达到让受众领会案例中所含有的理论与知识。
2.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学生多是被动听取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教学方式较为僵化,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有效启发。主题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发挥引导职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使学生根据案例进行思考讨论,明确理论知识的正确运用方法。通过主题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地位有效提升,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更好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落实。
3.提升教学效率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主题情境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主题情境教学法,可通过设立实例情境,使学生在实例中学习并理解理论知识,对理论的真实性进行验证,同时可增加课堂中的生活元素,提升课堂的风趣性,避免课堂枯燥无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大幅提升,更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参与度有效提升,更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主题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1.创设更贴近于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应用,教师在课堂情境设立时要与时俱进,选择贴近于学生生活的案例,利用先进的生活元素丰富课堂内容,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内心世界,使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机融合。在创设情境时不可采用过时的材料,以免无法吸引学生,反而会让学生在潜意识认为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易使学生对教师个人产生不良情绪,也会因为个人因素厌倦对于本学科的学习,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走近法治天地——法律在我们身边》一课时,教师就可通过身边发生的真实法律事实,进行课堂情境创设,在案例选择时也需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进行课前引导。教师举例时,可讲述一个平常学习好,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看到其他学生都穿着JK鞋,看到自己穿的没有品牌的鞋子,虚荣心作用下跟着社会人士进行盗窃抢劫,警察很快跟随着监控找到了他,被带上了冰冷的手铐送进了警察局。很多犯罪者都有自己的无奈和可怜,但是一旦违背法律,对犯罪者的惋惜、担忧都只能化为一声叹息。教师在讲完故事后,要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上有很多彩色鲜艳的蘑菇都是有毒的,使学生清楚认知到法律就在我们身旁,面对社会上诸多诱惑,要及时调整好自身心态,做自身情绪的主人,把握自身的人生航向,不可让无形陷阱埋葬自己的花样年华。在课堂上列举更贴近学生的故事进行课前引导,可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高效达成课堂教学任务。
2.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在初中课堂上选择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可激发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在教师、家长的监督催促下进行学习,由于学习较为被动,主动性较低,导致课堂学习效率较低,且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较差,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科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情境开展课堂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提升整堂教学课程质量的关键所在。真正的学习需要学生以兴趣为主导,自主探索知识,更愿意学习,从而更好达成新《课标》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初中生性格活泼好动,喜好探索,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创设具有积极性且符合学生需求的情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更积极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例如,在《友谊的天空——友谊与成长同行》,教师可先讲自己和朋友在小时候发生的有趣故事,吸引学生的关注,然后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和小伙伴一起发生的有趣故事或有意义的故事,将课堂交给学生,在学生讲完故事后,再说明朋友是我们成长旅途上重要的伙伴,可使成长道路更加丰富,进而引出友谊与成长同行的主题,进而讲解课本内容。通过课前情境导入,可使学生在课上快速从下课放松状态转变为上课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3.科学设计课堂问题
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根据主题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情境,针对性设计问题,要保证设计的问题可体现本节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使学生可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对教材内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探索,并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发生的问题。设计问题时也需考虑到学生的普遍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设计问题要具有层次性,从浅显易懂的问题,逐渐增加到难度较大、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问题也可从课内问题扩大至课外问题,将道理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之内。例如,在《我与集体共成长》一课中,教师可先设问“大家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吗?”然后设问“唐僧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过程中属于一个集体吗,他们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在学生答完后,引出集体概念,明确集体共同目标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所身处的集体之中,在集体中担任什么角色,可为集体做出什么贡献。再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课程知识点,实现教学目标。根据主题情境内容合理设计问题,也需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讨论结束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结合课本内容升华案例中心思想,加深学生的思想认知。以小组形式进行问题讨论,可使学生通过沟通交流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更全面、多樣化认知问题,对于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也具有积极作用。例如《网络改变世界》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以小组形式分组,然后根据好与坏两方面对网络对于世界的改变进行思考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整理一份思维导图形式的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结果中正面、反面的案例进行概括总结,告知学生网络作为辅助工具并无好坏,使用者的操作用途是决定网络好坏的关键,让学生可以正确使用网络,明确网络非法外之地。
综上所述,主题情境教学是通过合理设计教学情境,设计合理且具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更好提升教学质量。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应用主题情境教学法,可使教师发挥指导员、讲解员角色,对课堂节奏进行合理把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更好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宗江《初中道德与法治主题情境教学法初探》,《才智》2019年第9期。
[2] 孙昌龙、徐龙云、闻华琴《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探究”课教学策略初探——以〈谨遵法律要求,预防违法犯罪〉一课为例》,《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年第6期。
[3] 林贵阳《借力教学情境,助力深度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初探》,《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3期。
[4] 刘继明《试论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国际教育论坛》2020年第5期。
[5] 安艳芬《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东西南北:教育》2021年第4期。
2476500783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