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科技蓬勃发展,人们在享受科技创造的红利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各种问题,其中人的异化就是无法规避的重要课题。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笔者在建筑制图混合课程建设中将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和警醒作为切入点,通过种种举措和努力,在先进技术和理念的支持及指引下致力达到反异化的教育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
关键词:异化;反异化;灌输;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2-00-03
0 引言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因为科学技术的加持而获得了加速度。但是,科学技术的过度介入也使得许多人成为它的奴隶。人类变成电脑、手机的附属品,逐渐被机器统治,成为外在的异己的力量,也就是说人正面临着被异化的命运[1]。异化的概念隶属于哲学范畴,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被填充,但究其内核可以从费尔巴哈以下论述窥其一斑:异化是主体(人)把自己的本质作为独立的精神实体分裂出去,然后又将这个对象化了的自己的本质反过来作为自己的主体,作为限制、奴役、统治自己的异己力量[2]。这恐怕是人类当下所面临的巨大问题之一,即被自身所研发的科学技术所羁绊、所奴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杜威曾说过:“学校对社会潮流应当有一种天然的免疫能力,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应当与潮流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距离。”现在社会潮流呈现出物欲横流、人本式微的发展趋势,而此现象正是物欲对人的异化过程的体现。学校教育对异化应有一种免疫力,即具有一种批判性的认知。在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位奋战在教育战线的普通工作者如何响应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己任,注重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守住教育者底线,加快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的现代化,落实教育强国、兴国的大国战略,同时追求使人民满意的教育,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于本职工作,避免在各个不同的环节出现异化现象,扭转人本精神缺失而以实利主义为主导的高校教育的方向偏差便成了日常工作思考内容的重中之重。
1 异化与建筑制图课程之间的关系
笔者所教授的建筑制图课程是一门极其容易使人异化的课程,正是在这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以反异化的指导思想一以贯之,才使其得以独辟蹊径,将平时的思考与授课方法、授课实践相结合,解决传统课程教学中的弊端,从而厘清在现存教学过程中的疑虑。在建筑制图课程中,学生究竟学什么?怎么学?这两个疑问关系到当下教育教学的目的与指导思想为何的关键性问题,所以也是课程建设的切入点。为什么说建筑制图课程是一门非常容易使人异化的课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建筑制图是怎样的课程谈起。建筑制图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作为建筑学相关专业的一种专门的表现方法,起到设计与建造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探索,笔者对课程的目的与要求进行如下界定:建筑制图课程旨在引导同学们了解与掌握建筑制图“语法组织”的思路与方法,了解国家相关规范、熟读建筑制图相关图符图标,从识读建筑制图图纸开始,到学会运用规范的符号和语汇进行建筑制图专业语言的表达,最终为设计制图表现服务。通过本课程的手绘制图练习培养学生严谨、务实、高效的专业态度与素养,帮助艺术学背景的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模式兼容转换。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建筑制图课程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呢?只要对相关专业稍有了解就能知晓制图技能的掌握与否,关系到构思和设想的方案能否转化为图纸并能否最终交付工人施工、落地,它是起到连接创意构思与现实构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作为一门专业的工程类的完整而系统的语言,其中又包涵建筑建造与施工的基本流程与逻辑,这有助于设计方、施工方以及其他各方无障碍地交流与沟通。最后,作为具有艺术学背景的学生的必修课,它同时将严谨、务实及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和思维方法注入以创意、联想、发散思维为主导的艺术生的思维方法中,对于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很艰难同时又很痛苦的一个过程。笔者曾经针对低年级同学设计过问卷调查,了解同学们对所学课程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其中建筑制图课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位于较低分值区,也就是说它是一门对于学生而言有难度,并且缺乏吸引力的课程。建筑制图课程既然肩负如此艰巨的责任,同时又不受学生理解与欢迎,这就促使任课老师不得不去反省问题的根源。经过一段时间的迷惘和反思,最终发现上文所述的异化就是其症结所在。
1.1 建筑制图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人的异化
异化首先有一大特点,它是反人本主义的,建筑制图课程内容本身枯燥、缺乏吸引力,如果仅仅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很容易使整个课程沦为教师单方面灌输,学生被动接收信息输入的过程。建筑制图的相关知识点不论是原理还是规范,全是生涩的公式和规定,这些条条框框的规定与规范极大程度地扼杀了学习者的积极能动性、主观创造性。从这一点出发看到的是对人本主义的创造欲和张扬的个性的异化,同时,整个过程单向输出,基本上就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高高在上、滔滔不绝,但应者寥寥,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缺乏双方的互动与交流。一方面,教师不知道学生是否了解与掌握自己所讲的知识,而另一方面,具有艺术学科背景的学生也无法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枯燥乏味的相关知识点消化和理解上,这就是教师和同学之间教与学关系的异化,整个课堂变成了一种“走过场”的表演,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所以,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授这门课程时,笔者可谓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会将原本就对所学知识兴致缺缺的学生再度引入绝境,只有原理和规定,没有好奇、缺乏兴趣,更谈不上突破与创新。
1.2 建筑制图课程内容机械地传达而导致教育内涵的异化
从另一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建筑制图是一门传授表达建筑工程语言的课程,所授内容中除了制图基本原理以外,涉及大量的规范、规定,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将这些规范、规定作为检验课程完成度的标准,凡是能够按章办事、遵章绘图的同学往往就能得到高分鼓励。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组成内容,它似乎和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相悖,扭曲和异化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意义,从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浓厚兴趣和高贵心灵异化成为知识的奴隶、机械的操作者与执行者。高等教育最终的目标并不仅仅在于将建筑制图之术传授给学生们,其最终追求的是将学生引入专业之道、成材之道,通往建设自身和社会美好幸福生活之道。专注技能的掌握已经成为传统机械、片面的教学模式下检验学生能力和成效的一种考核方式,并且它会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过程产生不必要的误导。
2 怎样才能引导教育主体在建筑制图课程中的回归
2.1 借助技术优势反异化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的高度发展既使人们陷于异化的境地,同时它又是一种可依靠的方式和力量,以便于人们更好地展开教学、教育工作。随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不断推进,大家都开始意识到它的优势所在。既能充分利用网络在线教学优势,让在线课堂成为知识传授的重要渠道,同时还能为线下课程争取大量的时间,起到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互动的作用,这种通过师生互动进行知识探究、思辨与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的优势在当下日益凸显。经过课程改革后,建筑制图授课就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其中理论知识部分要求学生在线学习,并在课后通过自测练习达到教学目标,并且可以利用在线课程反复观看的优势,解决部分学生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不适应、跟不上学习进度的痛点问题。线下课程则是结合各知识点进行研讨互动和结合手绘的形式实践,巩固线上所学理论知识并应用的过程。这样就使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即真正达成教育本体论。这种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不是解决传统建筑制图课程症结的良方,借助技术的手段解决需要重复观看,且利用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无法传授的那部分教学内容,而线下课堂教学工作就围绕着核心知识的展开与运用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得以回归,不再在人际关系异化的途中渐行渐遠[3]。
2.2 由表及里,经由内容输出的方式变革反异化
在建筑制图课程专业语言传授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另一方向的异化,就不得不在传授的内容及方式上下功夫,譬如在传授规范和要求时不仅仅只满足于知识的输出,而是鞭辟入里,把规范和要求的来源梳理清楚,有针对性地将思路和基本方法传递给学习者,一改以往只讲结果而不讲制定的原理和逻辑的弊端。在讲解规范要求时注重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让以前生涩、缺乏吸引力的知识丰富、厚重起来,同时建筑制图的表达最终是为建造活动服务的,从终极目标出发,将静止、沉闷、无趣的语言转化为建筑工人活生生的建造活动。通过开展工地现场参观、观摩活动,将僵化、平面的知识立体化、丰富化,同时具有人性化的内涵和吸引力,将人本主义的内涵和实质,即人类文化与建造活动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并且让学生亲历现场一线体会制图工作的重要价值以及劳动过程的艰辛,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内容本身特性所致的教育内核的异化,让流于说教的内容转变成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所认同与接纳。
2.3 通过正行达成正念的方式反异化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针对建筑制图课程的反异化发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即可以通过传统手绘的方式进行建筑制图的绘图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内容,这种貌似被时代所淘汰的制图方式实质上包含建筑制图学科的精髓和灵魂,即严谨、自律、不畏艰辛。只有通过艰苦的训练才能将建筑制图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质,只有通过肌肉记忆才能使学生把以数据为依托的理性原则、以刻苦负责的专业精神和态度铭刻在心。在过往的教学过程中,在实践训练阶段过度依赖电脑制图,直接把建筑制图知识通过电脑辅助AutoCAD应用程序来表现,导致学生缺乏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素养:职业精神。这也是被当代发达的科技所异化而导致的退变的一种,一切都来得过于简单,以致大家都无法习惯严谨。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建筑制图表达的内在质素是本课程学习的另一重点难点,然后以端正的态度、不畏艰辛的实践行动去面对、回应,才能够克服艺术类专业背景的随性、逻辑性较弱的缺陷,以感性思维模式为主导的思维特性将理性精神和尊重事实及数据的思维方法融合为一,成为打通感性与理性思维模式的合格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3 结语
针对建筑制图混合课程建设中反异化这一主题的思考与回应,人们不得不正视当下的这一关键性问题,即21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异化这一焦点已无可回避,技术带给当代人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把人们驯服、异化。而当下教育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是能否把人培育成为一种超机器、超生物、超工具的社会存在物,而不是机器的奴隶和仅能使用工具的存在物。那么在当下如此严峻的形势下,高等教育仍然是对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虽然更加专业化,教育模式也更加先进,其所起到的作用仍然是教育人、培养人。教育的目的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知识文化的传承。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性活动,教学过程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与继承过去先辈们总结出来的文化知识、哲学思想、科学理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动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另一种就是培养人的价值观体系。高等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高学历与高素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所以高等教育侧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用高尚的道德准则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这样才能成长成为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所以,不管是文化知识的教育与传承还是立德树人的最终培养目标的达成,以反异化的视角切入,可以规避以往传统教育中陈旧落后的固有模式,同时又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完善健全的人本意识为原则,及时扭转和厘清新时代生发的新问题、新情况,保障正确的教育目标及方向。
在建筑制图混合课程建设过程中,有一点是贯穿反异化始终的核心内容,即回归到以人为本主导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回归到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与任务中去。混合课程的建设才刚启动,反异化的教育教学探索也处于起步阶段,道阻且长,但行之将至。
参考文献:
[1] 许大平.日常生活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上海:复旦大学,2003.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3.
[3]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十周年纪念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6.
作者简介:王渝柯(1976—),女,江苏无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3505501908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