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视角下体验式展示设计的探究

2021-03-21 22:29刘庆庆晋洁芳
艺术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行为模式展示设计

刘庆庆 晋洁芳

摘要:文章研究人的行为层面,为增强展示过程的体验感,从而使信息更有效地被观众获取。研究发现,在实际案例中,人在展示空间中易发生行为模式。因此文章结合空间设计手法以及体验式展示设计的特点与表现形式,归纳体验式展示设计的体验行为,为体验式展示设计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体验感;体验行为;行为模式;展示设计

中图分类号:TD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2-0-03

0 引言

随着社会变革,数字信息时代的大众对于信息获取的需求发生了转变,了解人对于展示形式的需求是展示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分析人在展示空间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体验感,这是使展示信息被有效接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1 体验式展示设计

体验式展示空间是一种互动性空间,其最大的特点是交互性强,受众群体可以通过多感官改变环境,增强自身与沉浸式环境的融入感。体验式展示设计是信息时代衍生出的新课题。它是由信息社会的技术进步带来的,是关注人的行为、心理体验的设计学科。通过组织人的行为体制、组织整个浏览过程,完成系统的设计,让展示信息和内容以高效、愉悦的形式被观众主动获取。体验设计内容是用一种艺术体验的方式将视觉设计、空间设计、内容策划、艺术装置结合起来的综合性设计。

在展示空间中,从以人为本的体验设计出发,将人、物、空间三者关系的交互分为三种形态,分别是认知体验、行为体验、情感体验[1]。

认知体验以感官认知为目的,通常为所见、所听、所触、所识。当空间中的体验设计项目用到越多的感官,那么项目展示出的信息将更容易被观众深刻地记住。在体验式展示空间中,认知体验是以获取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为乐趣的体验,是满足观众增加知识、得到尊重与提升需求的体验。

行为体验聚焦于观众的行为,在于观众体验带来的直接经验,不受限于认知体验。认知体验主要以空间的物理特征形象为手段,而行为体验是通过趣味性交互行为将观众带入空间,在实际参与、得出结果、反思纠正中强调展示信息。行为体验是体验式展示空间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所有展示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文章需要分析的部分。

情感体验则强调内心世界的契合,通过场景还原、行为再现等让观众产生情感变化、情感共鸣,从而引起反思,让空间升华。情感体验将目光聚焦于人的精神世界,是信息时代大众的真正需求。

2 环境行为学理论与体验式展示设计的关系

2.1 环境行为学

环境行为学虽发源于心理学,但其重点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与环境、建筑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环境行为学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到70年代发展到高潮。清华大学李道增教授编写的《环境行为学概论》为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提供了设计理念与方法,后逐渐被引用至各类空间设计中。

环境行为学主要是观察一定环境中人的行为,进而系统地分析、归纳,得出规律。经过观察调研,能直接地看到出現行为的相关因素。在一个空间中,同样的行为模式持续发生在同样的地点,那么可以推断这一地点中有触发此行为发生的因素。而空间设计普遍只考虑通过对物质环境的设计引发人的行为[2]。在体验式展示空间中,核心是引导人主动融入环境空间中,通过对展示空间的设计,诱导或改变观众的行为,使之对空间环境产生连续性反应。

2.2 人、物、空间三者的行为关系

正如本杰明·迪思勒利所说:“行动源于思考,思考源于体验。”行为作为体验式展示设计的核心,承上启下,贯穿整个空间设计。而体验式展示空间设计始终以人为主体,在策划过程中一直探寻了解观众、展品(或艺术装置)、空间三者之间行为关系的方法,因此了解三者之间的行为关系对体验式展示设计十分重要[3]。在体验式展示空间中,人的行为引导和行为体验是此类空间设计中最关键的部分。人的行为与空间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环境引导人的行为,行为又对环境提出一定的要求。

2.2.1 环境感知行为

李道增教授在《环境行为学概论》中写到, 感觉是由刺激产生的,感知是行为空间的一部分,由外界刺激引起而被经验环境所修正[4]。个人的感知意象、能力皆有不同,但显然影响感知也与感官、感觉有关。再者就是经验,人在空间中会对空间环境产生一定的空间记忆,继而形成一种空间认知,而声音、图像、光线都是感知因素。

环境感知强调的是人与空间环境的相互作用,其取决于人的主观感受。它会随着展示空间中展示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使作为主体的人在视觉、心理、行为的感知上都发生改变。在体验式展示设计中,以五官感受塑造场景、营造体验、引导感知行为,以获取信息的认知体验,其是塑造氛围的关键部分,依托于人的环境感知行为。

2.2.2 空间行为

在体验式展示空间中,影响空间行为的包括灯光、色彩、空间布局、空间流线、材料等。在空间中,人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动筛选、过滤信息,信息不断反馈至大脑,从而影响空间行为。空间因素的变化会引导观众行为发生变化,两者相互作用。体验式展示设计中,行为因素主要受空间布局、流线规划以及视觉设计影响,进而引导观众的游览顺序,引导人与空间交互和人机交互。空间与行为、环境、人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特定行为需要的特定空间是研究体验式展示设计的重要方法。根据人的行为特点、活动规律进行空间设计才能真正满足大众的行为需求,使大众得到较强的行为体验感。体验式展示设计以人的行为体验为核心,将展示空间中人的空间行为作为设计要素,设计艺术装置、灯光、色彩、声音,规划空间流线、功能分区,引导作为主体的人出现一定的空间行为。

2.2.3 心理需求行为

环境行为学与心理学息息相关,人在一定环境下的行为因其心理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展示空间满足一切生理与安全需求后,将进一步追求更高的需求,比如光线舒适程度、人身安全(空间拥挤程度)、消防安全、卫生间的设置等[4]。体验式展示空间一直以给人提供情感体验,促进人自我反思、自我实现为目的,通过对空间的布局、流线的规划、艺术装置的构思以及灯光、材料、造型、声音等因素的配合实现。在满足人们对美和舒适的需求的基础上,由行为产生直接经验、由结果到反思,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展示空间始终围绕着展示主题,主题的升华意味着作为主体的人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这也说明了人在该展示空间中得到了情感体验。

3 环境行为学理论在体验式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3.1 认知体验

在展示空间中,人通过环境感知行为形成认知,得到认知体验。心理学家分析,认知是个体通过一系列的认识行为和心理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个体获取客观世界信息并进行加工的行为。而环境感知行为是一种认知行为,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整合事物信息,进而建立记忆信息库的过程。认知体验是指人在感知行为中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感受体验。形成认知体验可以通过感知触发脑海中过往的经验感受,也可以经感知引发行为形成体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展示设计的认知开始从单一的感官现象向多感官发展,也就是现在盛行的五感认知。在心理学层面,有研究表明,越多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就更能加深观众的认知记忆,如在展示空间中加入声音、气味、交互装置,能明显提高观众对信息认知的记忆程度。

以上海科技馆为例,动物世界展馆内三个区域的动物群,通过模型还原、场景模拟,将美洲、亚欧、澳洲三个区域的动物和各大洲的地貌场景再现出来,区域内有介绍动物习性、特点的标识物。场景模拟中,将动物的叫声、水流声、动物状态、植物状态还原,结合多媒体视频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知觉都在告诉观众,他们已经来到真正的美洲、澳洲等地,看到了这些动物的生活环境。

3.2 行为体验

行为可以理解为人的一系列由简单动作组成的带有目的的活动。在格式塔心理学中,行为被定义为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的表现,它认为行为只受人内在心理需求的支配。而在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行为公式B=F(P.E),其认为行为B由内在因素P(个人需求),以及外在因素E(物理环境)决定。公式说明了环境因素与个人因素是相互渗透的,共同作用而影响行为。如此说来,要引导人的行为,就需要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而分析人的行为时,就少不了对个体自身情况和所处物质环境的了解。

在体验式展示空间中,内在因素可以转换为想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感受,如此必须让观众接收到一种共性的刺激信息,即为不同人提供潜藏于内心的同一种信息。可以理解为在空间内,通过一种信息将许多人集合至一起,如展示空间内的体验游戏环节,通过大众知道的趣味游戏结合展示主题,吸引观众参与体验。还有一种解释就是为所有人提供多种信息。例如,根据展示主题,将各个区域的联系削弱,凸显中心,同时规划多条空间流线,引导观众产生不同的体验。而结果都是取决于观众自己的心理需求,也可以理解为提前了解个人的信息,然后根据信息进行分析、分类,最后得出一条信息链。结合交互装置,在观众经历一系列的行为体验过程后,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便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外在因素就是为故事营造氛围、塑造情景,进一步引导观众参与体验。外在因素也可以视作环境感知行为。

在上海雷电策划的《不准停电》新媒体艺术展中,以电这一人类必需品为主题,其中的作品涵盖生物、生态、社会性网络数据、游戏等不同形式。整个展馆内作品的联系较强,主题鲜明。游览顺序不固定,32件作品都以不同视角阐述主题,且皆以不同艺术装置带动观众参与人机交互。入馆口作品《人生需要不断充电》是在金属格栅幕墙上挂满充电宝,上面写着“不准停电”。过往观众可以直接使用,寓意人生需要不斷充电。该作品互动性极强,且充分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同时与主题契合得十分巧妙,使观众印象深刻。作品《星球日记》是巨大的拼接屏幕,通过不停跳动的图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眩晕的环境中,从而感受到被信息控制的痛苦、局促。

3.3 情感体验

《环境行为概论》中提到环境行为学关注的是人的心理需求,人的心理需求通过设计表达,可产生情感体验的设计需要有七个方面的特性[4]。

3.3.1 感知性

通过塑造环境影响人的感觉,进而影响观众的想法,产生情感体验。

3.3.2 表现力

在环境中的感官要素被赋予象征意义。例如,在视觉要素中,色彩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活动,如火锅店多用暖色调。

3.3.3 美感

人们对美的感知与需求受不同文化影响,而美源于生活,表现在环境中又受环境影响。康德说:“美就是一种无利害的自由的愉悦,所以追求美的事物就是追求愉悦。”

3.3.4 工具性

在体验式展示空间中,常常会设置许多艺术装置供人操作、体验,通过操作产生强烈的认知感受,产生情感体验。

3.3.5 生态性

整体考虑空间尺度,因环境不同,要素间处于相互制约与共生的状态中,所以要考虑整体生态模式。

3.3.6 适应性

使物质环境适应人的活动,让人更容易控制。

3.3.7 综合性

主要考虑环境与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人的心理需求是多样的,因此情感体验是多领域的,注重的是文化信息的传达。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在不同时间段内,因展品和空间出现的情绪都是不同的。在上海K11《MIRACE or REALITY》展览中,展品期望能与观众对话,实现情感表达。如作品《WIFI-我们比过去更愚蠢吗》,在展馆内设置数十个WiFi热点,向观众提问。作品《电血袋》是在充电装置上吊挂一个血袋,寓意如今的电子化社会。《八赫兹白色冥想馆》邀请观众进入一个密闭的白色盒子并戴上耳机,这是一段被治愈的时光还是对自我生命有更深层次的认知,这都取决于观众的自我意识。

4 结语

任何行为都是在物质环境中发生的,而行为的发生都有其目的性,因此在不同物质环境下,人会主动选择发出什么样的行为。在环境行为学视角下探讨体验式展示设计,研究人、物、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增加展示看点、加快展示信息传递、丰富展示手段、增强空间趣味性,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示内容,激起观众的求知欲。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重新定义展示设计、形成新的展示文化、探索展示设计新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梦迪,虞英.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展示设计情感交互研究[J].大众文艺,2021(17):151-152.

[2] 赵子婧.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后疫情时代社区公共空间行为研究[J].安徽建筑,2021,28(7):3-4,26.

[3] 黄帅男.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的传统美学展示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9.

[4]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2-33.

作者简介:刘庆庆(1997—),男,湖南衡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会展空间设计。

晋洁芳(1973—),女,山西太原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室内外空间设计。

3172501908290

猜你喜欢
行为模式展示设计
微媒体研究现状综述
基于服装橱窗静态展示设计研究
现代展示场景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研究
基于市场经济的陈列设计研究
基于行为模式视角的步行商业街室外公共空间形态研究
自媒体对大学生影响几何
新形势下职工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