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琼
课程改革,是一个既反映国家意志又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巨大工程,更是一项关乎民族未来兴旺和一代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宏伟事业。上海的二期课改至今已有22年了。从课程理念、目标的顶层设计到建构以“一日生活都是课程”为出发点的一整套课程内容体系,从注重课程实施的质量、聚焦实践问题的系列研究到发挥市、区、园三级教研作用,开展创新实践,全市幼教工作者经过共同努力,積累了一个城市、一个区域课程改革的独特体验。
然而,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课程评价的矛盾日益凸显,评价已然成为影响整体课程质量的一块“硬骨头”。于是,上海开始了对评价问题的系统研究。一方面,市级层面从9年前开始对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标准进行全方位探索;另一方面,鼓励幼儿园开展基于实践的创造性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自2014年起,在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中,我走进了安庆幼儿园,开始了一段与温剑青园长和全园教师共同理解儿童、理解课程,共同探索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经历。
在与安庆幼儿园教师一起研究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这是一个达成理念共识、价值认同、不断坚定教育信念和教育追求的过程;这又是一个聚焦实践、反思问题,持续地改善课程质量和幼儿生命质量的过程;这还是一个分享团队经验,共享集体智慧,营造合作共建的教研文化的过程;这更是每一位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自觉,实现自我超越,形成可持续发展不竭动力的过程。
前面,温剑青园长和教师们的感受和故事,只是他们整体研究的一个缩影。那么,安庆幼儿园经验的最大价值在哪里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评价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改变“课堂”、改善幼儿的生命质量
安庆幼儿园的幼儿发展评价研究课题,在2018年获得了上海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成果奖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来之不易。然而,课题研究不是为了得奖,或者说,安庆幼儿园当初压根没想到要去评奖。评价课题研究最重要的一个价值和追求,就是希望通过评价改变“课堂”,提升保教活动水平,让幼儿生命的质量得以改善,这是安庆幼儿园几年来坚守的初心,或者说是课题研究的基本立场。他们希望通过持续探索,攻坚克难,努力尝试在幼儿评价与课程,课程与幼儿发展之间建立专业的联结,探索两者追随、互证互进的循证机制,动态地改进保教质量,个性化地支持每个幼儿健康成长。在逐步解决“为何评”“评什么”“怎么评”“谁来评”“评了又如何”等系列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实现了评价的园本化实施,并追寻评价的真实意义。
在评价课题的全市分享会上,在上海市课程领导力项目展示活动中,安庆幼儿园不仅交流了对评价研究的理性思考,更是向大家全面展示了教育现场的变化和“课堂”的改变。生活、运动、游戏、学习,幼儿一日生活质量在静悄悄地发生变化。教师能够借助幼儿发展评价获得的“证据”,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完善教育实践。概而言之,评价研究不是搞文字游戏,也不仅仅是理性思辨,它更多的是在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行动,指向的是“课堂”的质量和幼儿生命质量的提升,使幼儿在园的每一天过得更加快乐,也更加有意义。这是我觉得最有价值的东西。
二、评价研究的探索意义在于直面问题、勇于突破
评价,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安庆幼儿园希望在幼儿发展评价上有所探索、有所突破,让评价成为每一位教师自我生长、幼儿园自主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对幼儿发展的支持。那么,安庆幼儿园评价研究的突破性体现在哪里呢?
首先是评价观上的突破。我们在评价观上已有一些共识,比如,评价要以尊重、理解、欣赏幼儿为先;评价不是“标签”,不是“评判”,更不是“大棒”,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发展;评价要强化过程,注重观察、发现幼儿,等等。安庆幼儿园的教师在幼儿评价观上的突破在于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有能力的评价者。因为,评价对幼儿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课程,一次学习,一份独特的成长经历。例如,在生活活动中,幼儿尝试对吃饭、喝水、解大便等情况作自我评价,做好自我调节和自我服务。在户外运动中,他们针对自己活动量的大小、出汗的情况等,借助“小点点”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然后来分析、调整。又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让幼儿探索自我评价。以往,一个活动结束后,幼儿的表现情况往往是被教师评价的。现在,借助“重温技术”,教师让幼儿在活动后观看刚才活动的“录像”,幼儿会有特别“惊讶”的发现:“我怎么刚才一直在摇椅子”“某某小朋友观察得比我更加仔细”“我这句话说得真清楚”,等等,从而激发幼儿成长的自主性。再如,在卢世轶、黄佳菁两位老师的文章《我们爱做广播操——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人》中,我们还看到,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人,并非需要刻意设计评价活动,而是让评价自然伴随幼儿的成长,伴随幼儿一日活动。幼儿在自觉、自主学习广播操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改善自己的行为。所以,我认为,幼儿在学习与尝试自我评价、与同伴互相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能自觉地改善个人的行为,更有意义的是,幼儿的自我意识被唤醒了,自主发展潜能被激活了。这对于幼儿未来可持续发展是极有价值的。因而,我觉得建立这样一种基于“相信儿童”立场的评价观非常重要,安庆幼儿园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并有所突破。
其次是课程上的突破。安庆幼儿园探索了一个支持课程持续优化的机制,那就是“评价—课程”循证机制,即从幼儿发展中形成课程评价,最后又反哺课程。这个机制非常重要,不仅让课程的调整和改善有据可依,而且让教师逐渐从“经验唯上”的思维习惯中走出来,使经验与证据有机结合,在追求学前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上迈出了一大步。例如,曹云老师在“劳动小故事”中,从幼儿萌发的劳动愿望出发,捕捉幼儿在劳动中真实的行为表现,并分析幼儿发展的内在需求,经过三次调整优化和验证的循证行动,让幼儿在丰富的劳动经历中主动成长。总之,这个“循证机制”能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会反思,在幼儿发展中找到自身专业上的问题,使课程不断得到优化,形成良性循环。
再次是方法上的突破。安庆幼儿园在“怎么评”的问题上,也有一系列的探索和突破。孙莉莉老师的“小熙的大摆锤”的观察故事,纪萍老师的“独一无二的幼儿成长档案”,就是他们的一种创新实践,一种在评价方法上的新突破。同时,幼儿园还尝试运用信息技术,让评价变得更加可视化、可操作,也更加简便、高效。安庆幼儿园是课程领导力项目试验园,教师们已经达成共识,在研究时要把问题想得很深、很复杂,但是形成的“成果”或“产品”一定是简单易行的,是能在更大范围推广的,这样才具有普适性,才有生命力。
最后是管理上的突破。安庆幼儿园通过营造良好的教研文化氛围,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机制的保障,让幼儿园形成了幼儿、教师、保育员以及家长组成的评价共同体。姚雨莲老师的“种植故事”正反映了家园共同体是如何在与幼儿互动中、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共同体中,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家长互相影响、共同成长,全员的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从“评判”到“发现”,从“干预”到“支持”,确立了“尊重差异,支持发展”的评价观和儿童观,逐渐通过明确价值、改变行动,更好地支持幼儿发展。他们不断了解幼儿、赏识幼儿,建构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成长阶梯。他们不断反思实践,形成多方互动、合力呼应的“评价共同体”,在共同的发展愿景和教育价值的指引下,实现教师新的生长、“课堂”新的觉醒、幼儿园新的超越。
三、评价研究的重要追求在于成就教师、成就团队
评价研究,既要成事,更要成人,这也是上海“课程领导力项目”的初心。多年的幼儿发展评价研究,让安庆幼儿园园长和教职工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了可喜的变化。
园长在成长。在近几年研究中,温剑青园长评上了特级园长、正高职称,获得了一系列荣誉称号。但这都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她内在的变化,那就是对教育的信念、信仰更坚定了,更具有教育智慧了,对整个幼儿园的领导力更强大了,我觉得这些变化才是更有意义的。在《发现 理解 支持——指向个性化教育支持的幼儿发展评价实践》一文中,我们充分感受到温园长对评价研究意义与价值的把握,以及带领全园教职工进行突破性评价研究的领导能力。
教师在成长。在教师团队中,不仅有两位获上海市一等奖的青年教师,还涌现了一批在市、区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教师。重要的是,幼儿园每一位教师,包括保育员等,他们的儿童观、课程观、教育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在观察、识别、回应幼儿的能力上,在综合的专业素养方面,他们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评价课题研究让每个人都能真正站起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其背后是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在不断生长,一种教育和教研的文化生态在逐渐形成。
愿我们共同努力,继续探索幼儿园评价之道,探索教师成长之路,探索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之途。
341550190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