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庆英 王立元 方建和 刘红宁 朱卫丰 易惺钱 陈淑贤 陈晓凡(.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分化发展研究中心 南昌 330004)
20世纪以来,人类疾病谱发生显著变化,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等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1],其中饮食因素是这类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风险因子,基于以单纯饮食结构为基础的西方营养学面对这些疾病捉襟见肘。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基本营养需求得到满足,但对健康的需求仍然十分迫切。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目前世界上大约有70 %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2],具有整体调养、维护健康天然优势的食养,逐渐成为防病治病的全球关注热点。食养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食用具有特定营养价值的食品,达到健康促进和健康维护的效果,这些食品称为食养品,对应的产品为食养产品。食养具有以食防病、以食治病、以食养病的功用,在人们的全生命周期起着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的作用。食养已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其萌芽于周朝,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与隋唐,鼎盛于宋元,成熟于明清,在近现代被弱化了。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居民对食养的认知情况,了解消费者的食养认知水平,探索食养发展的模式。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问卷充分借助江西中医药大学和江西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团队的社会网络资源,在2019年9月—2020年3月期间面向社会征集问卷答案。问卷共搜集了30个省、直辖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的调查结果,回收后经过归类整理和分析,剔除不符合问卷要求、填写不完整、填写错误、无法满足调研需求的无效问卷后,最终纳入分析2 005份。
1.2 调查内容 调查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食用食养品情况、可接受每月食养品开销、食用食养品的原因、对食养的认知、了解途径以及需要的指导意见等方面。
1.3 评分标准 经过相关专业人员讨论,课题组对问卷调查表中有关食养认知水平的高低进行了得分的界定,选择非食养品不得分,选中食养品得1分,总计6分,分数越高表明认知度越高;我们将0~2分定义为对食养品认知度较低,3~4分为认知度中等,5~6分表明对食养品认知度较高。
1.4 数据分析 所有调查问卷数据均用Excel软件进行录入,同时对所有数据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均属于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1 一般特征 2 005名调查对象中,女性(占58.2 %)多于男性(占41.8 %);年龄主要分布在17~88岁,其中 17~29岁人群占 48.1 %,50岁以下人群合计85.4 %;学历分布以本科人数最多,超过半数(54.2 %);调查人群中各职业分布均有,其中排名前三的依次为学生(28.1 %)、专业技术人员(16.6 %)、企业工作人员(15.1 %)。详见表1。
表1 基本信息特征表 %
2.2 居民对食养认知的总体情况
2.2.1 食用食养品的情况2 005名调查对象中,1 158 人(57.80 %)食用食养品,666 人(33.20 %)不食用食养品,181人(9 %)未听过食养品。由此可见,当下中医食养的普及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见图1。
图1 总体食用食养品情况
2.2.2 可接受的食养品开销金额被调查的2 005名百姓中,38.35 %的百姓愿意每月花费100~300元购买食养品,100元以下及300~500元区间选择人数大致相仿,各占总人数的1/4左右,选择500~1 000 元区间及 1 000 元以上人数相对较少,分别占总人数的8.83 %和3.15 %,见图2。
图2 消费者可接受每月食养开销金额
2.2.3 食用食养品的原因1 158位食用食养品的被调查者回答了食用原因,87.50 %的人食用食养品是为保健防病,43.00 %是为辅助治疗,17.80 %食用目的是治疗疾病,而盲目地因为“别人吃我也吃”占人次11.00 %。见图3。
图3 食用食养品原因
2.2.4 食养品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常将保健食品、中药误认为食养产品,其中,将维生素类、深海鱼油、钙片、蛋白质粉等保健品认为是食养品的分别为629人次(31.40 %)、575人次(28.70 %)、533 人次(26.60 %)、530 人次(26.40 %),见图4。
图4 总体食养品认知情况
2.2.5 食养品的了解途径在2 005份问卷中,1 824名被调查者回答了食养品了解渠道这个问题,1 153人次(63.20 %)通过媒体宣传方式了解食养品,775人次(42.50 %)经由朋友介绍了解食养品,603人次(33.10 %)由风俗习惯了解食养品,586人次(32.10 %)通过医生推荐了解食养品,见图5。
图5 食养品了解渠道
2.2.6 食养品指导意见的需要调查结果显示,在食养品的食用和选择方面,多达1 612名(80.40%)消费者需要专家(如医生、专业人士)的指导;653人次(32.6 %)希望有官方媒体(如央视)指导;538人次(26.80 %)认为食养产品说明、厂家宣传利于提高自己对食养品的认识;471人次(23.50%)需要政府指导食养知识;仅226人次(11.27 %)认为自身食用和选择食养品不需要任何指导。见图6。
图6 消费者需要的指导意见
2.3 不同群体对食养认知的情况
2.3.1 不同群体的食养品的食用情况不同性别人群食用食养品情况不同,女性中食用食养品的人数占女性总人数的62.80 %,高于男性的50.80%;男性中没听说过食养品人数占男性总人数的13.6 %,而女性仅有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不同年龄段人群中,10~49岁年龄段食用食养品人数较多,占比均超过60 %,50~89岁年龄段人群食用食养品人数较少,仅占该年龄段人数的30%左右;50~89岁年龄段人群超过40%没听过食养品,而10~49岁年龄段人群仅有3%左右没听说过食养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调查结果显示年轻者中更多人选择食养品,这与我们的传统认识相反,在传统印象中,年龄较大者可能会更加关注自身饮食养生、有更大养生保健需求。这可能与年老者获取途径少、经济实力相对较低有关。
不同学历人群食用食养品情况也存在巨大差异,高中及以下学历中有147人会食用食养品,占该学历人群比33.00 %;本科学历中有683人会食用食养品,约占比62.9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中有328人会食用食养品,约占69.3 %。而没听说过食养品人群中,高中及以下人群32.20 %,而研究生及以上人群仅有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3],借鉴一般问卷设计,将职业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教师)、公务员、企业工作人员、自由职业者、农民、学生及其他七大类,研究表明,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企业工作人员、学生等职业食用食养品人数均超过60 %,仅有极少比率人群未听说过食养品;农民中仅有15.30 %的人食用食养品,超过60 %的农民没听过食养品。不同职业人群中会食用食养品的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 2。
表2 不同特征人群食用食养品情况例数 份(%)
(续表)
2.3.2 不同群体可接受食养品的开销金额可接受每月食养品开销金额,50~89岁人群与10~49岁人群有巨大差异;50~89岁人群可接受开销集中在100元以下,近60 %,而10~49岁人群选择集中在100~500元区间。可见,年长者对食养产品的投入远远低于年轻者。
不同学历人群可接受每月食养产品开销差异最主要集中在100元以下和100~500元这两个区间,差异集中人群是高中及以下和本科及以上人群的差异。不难发现,高中及以下人群大多集中在100元以下,占该人群的49.6 %,为本科及以上人群占比的2倍多;但在100~500区间,本科及以上人群比率则比高中及以下人群多,甚则在100~300 元区间中,本科及以上人群是高中及以下人群的2倍。
不同职业人群可接受每月食养产品开销中,农民这一群体的数据显得尤为突出,这一群体可接受范围集中在100元以下,人数达到该群体的78.8 %。医生、企业人员、自由职业者这些群体可接受开销较高,可见,可接受食养产品开销与对食养的认知、自身经济实力密切相关。见表3。
表3 消费者可接受每月食养品开销金额例数 份(%)
(续表)
2.3.3 不同群体食养品的食用原因因为“别人吃我也吃”而盲目地食用食养品人群中,男性比率高于女性、年轻者比率高于年长者、学历低者比率高于学历高者,自由职业、企业人员、农民等人群的盲从性普遍偏高。不同特征人群食用食养产品原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
表4 不同特征人群食用食养品原因例数 份(%)
2.3.4 不同群体食养的认知情况食养品认知情况中,男性低认知度人数占比超过该人群的50 %,而女性仅有38.5 %;女性高等认知度人数比高于男性人数比10 %以上。由此可见,从性别差异来说,男性对食养的认知明显不如女性。
调查结果显示,年龄越大者对食养品认知度越低,在0~2分低认知度人群比率中,比率随着年龄段的增长而递增,而在3~6分中高等认知度人群比率中,比率随着年龄段的增长而递减。
不同学历人群对食养品的认知度也存在巨大差异,研究生及以上人群有35.30 %属于高等认知度,而高中及以下学历人群仅有6.30 %;高中及以下人群低认知人群占该人群的76.20 %,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食养品低认知度人群仅占该人群29.60 %。
不同职业人群中,学生对食养品的认知情况优于其他职业,低、中、高认知度人数占比分别为27.00 %、32.00 %、41.00 % ;农民这一群体对食养品的认知情况最差,低、中、高认知度人数占比分别为 89.40 %、10.00 %、0.60 %。见表 5。
表5 不同特征人群食养品认知情况例数 份(%)
2.3.5 不同群体对食养的了解途径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年轻者善于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了解食养品,年龄大者了解渠道相对单一;不同学历人群中,学历高者了解渠道明显比学历低者广,无论是哪一种渠道,学历高者占比均远远大于学历低者;不同职业人群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总体上,学生、教师、医生的了解渠道比其他职业人群广;在了解食养的途径中,人们偏向于通过媒体宣传、朋友介绍了解食养;学生这一群体特征尤为明显,超过70%的人通过媒体了解,远远超过其它了解途径。见表6。
表6 不同特征人群食养品了解途径例数 份(%)
(续表)
2.3.6 不同群体对食养指导意见的需要总体上,人们均偏向于需要专家(如医生、专业人员)的指导,高达80 %。不同特征人群在是否需要指导意见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不需要指导意见人群中,男性比率高于女性,50~89岁年长者比率高于10~49岁年轻者,高中及以下学历者比率高于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农民、自由职业人群比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这一结果与食养品食用情况、食养认知度相契合,说明不食用食养品、对食养品认知度低的人群不愿意主动去了解食养品。此外,目前人们主要通过媒体宣传了解食养品,见表6,但调查结果显示,百姓更希望有专家(如医生、专业人士)对食养品的食用和选择进行指导。见表7。
表7 不同特征人群食养指导需求 份(%)
(续表)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遵从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将饮食与健康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食养文化[4]。早在周朝就专设食医,掌管四时食味,加强营养,防止疾病[5];《黄帝内经》提出“药补不如食补,以食代药”的理念;唐宋金元时期更是出现了大量以食养生专著如《食疗本草》《饮膳正要》,指导人们通过食物养生保健。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与积累中,与带有毒副作用的药物相比,食养品发挥着营养补益、防病治病功用,对人类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西方医学以其方盛之势,占据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主要地盘,食养作为中医的一部分,也遭受了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6-7]。学术界、政府开始参照西方营养学指导居民健康保健,大众也渐渐接受西方营养学观念,开始追求将饮食营养量化微观化。至此,西方营养学取代了传统食养在中国居民饮食养生中的主导地位,食养文化出现断层。
现今,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防治慢性病任务的加重,公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更加广泛。中医食养是中医药健康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健康人群、婴幼儿童人群及未患病的老年人群的体质调养及健康人群的日常养生均能发挥作用,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同时,健康中国战略下,《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传统食养服务”[8]。在巨大的需求与良好的发展氛围下,具有调理身体、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功用的食养有能力也有使命发挥其维护全民健康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全国各省份的2 005名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百姓对食养的认知情况,以探索中医食养的发展模式。调查结果显示,百姓具有对食养的强烈需求,超过50 %的居民认为自己需要食养品,且愿意在食养产品消费中进行必要的支付,以达到保健防病、辅助治疗等目的;但实际认知情况不容乐观,大众的了解程度较低,仅26.3 %的被调查者能区分保健食品、中成药与食养品,存在着“盲目金补”“不辨宜忌”等误区;目前百姓主要通过媒体宣传和朋友介绍了解食养品,渴求增加专家指导和官方媒体指导等了解途径。同时,从性别上看,女性当前的食养认知度优于男性,更多女性愿意食用食养品,且盲从性低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更加关注自身饮食健康、保养需求更大有关。从年龄段来看,调查结果颠覆传统认知,我们经常认为老年人应该更加关注养生以及更加愿意了解食养知识,但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从当前已经食用食养品还是未来愿意为食养支付的费用来看,年轻者均优于年老者。同时,年老者缺乏了解食养的途径,这可能是其不选择食养的一大原因,因此,拓宽老年人了解渠道,找到有效方式帮助老年人了解健康养生知识,解决老年人养生需求,或许能解决这一群体经常因为“保健品”上当受骗的现状。从学历来看,学历高者比学历低者更愿意食用食养保健防病,对食养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与更强的信任,这与他们自身对中医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从不同职业看,我们在问卷设计之初认为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和医生)应该对中医食养有更高的认知水平,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这一群体对中医食养认知情况优于其它职业,同时他们对食养表现出浓厚兴趣,我们从深层次剖析原因,发现我们调查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中医药高校,在他们平时的课程教育中,接触过中医食养的相关知识,可见,必要的宣传能够有效提高百姓认知。
当下,百姓对中医食养有需求,但受到了解途径、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对食养的认知不够、对食养的需求没有完全被释放。提高居民对食养的认知,生产便捷实惠的食养产品,让中医食养真正普惠百姓、促进全民健康,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调查结果出发,为提高居民食养认知和促进食养文化传播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政策导向作用,构建食养发展政策体系一方面,食养的使用推广需要加强政府的导向作用,通过落实相关政策,激励中医专业学会、行业向广大民众特别是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推介、推广食养理念、生活方式和科普宣传,引导健康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目前食品分类仅包括普通食品和特殊功效食品,而食养产品既可以作为普通食物食用,也具有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属性,甚至能够具有辅助治疗、帮助康复的功用,因此将食养产品简单归为普通食品、保健食品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都是不合适的。政府应在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持下,构建食养发展政策体系,对食养进行单独管理,使食养产品合理合法进入市场,满足大众食养需求。
(2)鼓励科研机构和专业学会加强食养理论研究,促进食养文化传播食养的理论、文化自古有之,但与现代生活方式理念没有完全对接。对于普通人而言,“食养是什么”和“食养能够发挥什么作用”都是不明确甚至是无法理解的。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百姓渴望了解食养,热切需要食养,他们希望有更多专业人士指导。因此,中医食养相关的科研机构人员、专业学会人士要用现代语言解读和完善传统的食养理论,借助现代途径来进行宣教传播食养文化。基于正确理论挖掘的基础上,结合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当下热门的短视频等,对中医食养进行推介,是相关科研机构和专业学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3)引导企业科学合理生产和宣传食养产品,推动食养产业发展我国的食养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方面,不法商家钻法律空子,游走在灰色地带,套用食养食疗的名目,故意夸大保健品疗效[9],这不仅导致民众的经济损失,也阻碍民众正确认识食养产品。另一方面,很多食养产品具有保健、治未病甚至治疗疾病的功用,但在法律层面存在对食养产品宣传推介的束缚制约,使得食养产品不能很好推广到消费者中。引导企业科学合理宣传食养产品,建立起企业与消费者的有效连接平台,使消费者能够通过食养产品了解食养文化,推动食养文化产业化。同时,企业作为生产主体,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不同人群的食养需求及相应经济实力,生产贴合大众养生需求的、便捷的、经济实惠的食养产品,使中医食养走进千家万户。
(4)倡导消费者主动了解食养、科学食用食养品根据食养的定位和作用,食养的适用对象是有健康需求的人群,包括四种类型:有营养需求的健康人群,有治未病需求的弱健康人群,有治疗需求的疾病人群,以及有调养进补康复需求的愈后人群。消费者在食用食养品时,应积极主动通过专业人士了解食养相关理论,提高对食养品的认知度,避免出现因为“别人吃我也吃”的盲目从众心理;借助官方渠道、专业人士指导准确定位自身需求,依据需求科学、规范食用相关食养品。
综上所述,尽管食养文化已有几千年历史,消费者对食养品需求巨大;但居民对食养的认知情况并不乐观。应加大针对消费者的食养科普研究,通过政府、相关机构、企业引导,采用灵活多样的食养文化宣传形式,提升消费者对食养品的认知度,从而推动食养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