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教学的互动关系

2021-03-19 06:12张勇徐文彬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管理者环境学校

张勇 徐文彬

摘   要

和谐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人与环境、与他人、与自身都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以培育“和谐学校人”为宗旨,以人为本、和谐统一、团结友爱和自主发展是其主要特征。在和谐学校文化的内容结构中,学校人与环境的和谐是外层,学校人与他人的和谐是中层,学校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内层。和谐学校文化与教学是一种循环互动关系:一方面,学校人需要在和谐学校文化理念的指引下,在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目标和谐、课程和谐、方法和谐、评价和谐、环境和谐,進而渐进地生成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和谐学校文化;另一方面,教学中生成的和谐学校文化又反过来对教学产生真真切切的导向与改善作用,使得教学彰显出一种可能的“三维和谐”的教学图景。

关键词

和谐学校文化  三维内容结构  和谐学校人  教学  循环互动

和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好追求和理想愿景,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哲学一贯注重和谐发展的理念,其根本是追求“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身”的“三维和谐”发展关系。这种“三维和谐”发展关系无疑也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即实现“学校人与环境(自然)、与他人、与自身”的“三维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和谐学校人”的培育。实际上,实现学校人的“三维和谐”发展与我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即发展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素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且,学校人的“三维和谐”发展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确立的“三类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是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关系”[1],也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文化即“人化”,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培养什么样的学校人。因而“和谐学校人”的培育无疑离不开和谐学校文化的浸润和支撑。然而,和谐学校文化的建构不是一条标语或口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其必须踏踏实实地落实和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并达成与教学之间的循环互动,才能最终实现“和谐学校人”的培育。

一、和谐学校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和谐学校文化的内涵

克拉克洪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方式的系统,既包括显型方式又包括隐型方式;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2]。李学农认为:“文化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生活方式。”[3]而有关学校文化的界定,学者们也有不同见解。顾明远认为:“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包括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这里面同样包含了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4]郑金洲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5]可见,学校文化是学校人为了某种共同目标,经长期实践而积淀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包括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等层面,其中精神层面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价值观是核心。

和谐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人与环境、与他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只有建构出这种“三维和谐”的学校文化,才能最终培育出“和谐学校人”。在和谐学校文化浸润下的“和谐学校”中,“和谐”是学校人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学校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等层面处处都渗透着“和谐”的元素:即学校人在学校中具有安全感、舒适感和归属感;学校人与他人关系和睦、相处融洽、协调统一;学校人展现出一种健康活泼、积极向上、自主发展的精神面貌。

2.和谐学校文化的主要特征

(1)以人为本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决定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方向[6]。人的培养无疑就是一种文化再造。和谐学校文化是学校人有目的、有意识地营造出来的一种“三维和谐”学校文化,它以“和谐学校人”的培育为根本旨归。

(2)和谐统一

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不是自给自足的存在,其与新时代和谐社会文化紧密关联、和谐统一。和谐学校文化是新时代和谐社会文化在学校场域的传承和生根。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学校人”。正是在和谐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学校人积极构建“三维和谐”的学校文化,促进学校人“三维和谐”的发展,最终实现“和谐学校人”的培育。

(3)团结友爱

人具有社会性。人在社会中生存必须要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实现与他人和谐相处、融合发展。而和谐学校文化注重对学校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精神的塑造和养成。正是在和谐学校文化的浸润下,学校人逐渐形成团结协作、平等友爱的生活方式,进而为未来参与各项社会工作和活动建立良好的基础。

(4)自主发展

学校人只有实现内心觉醒和自主发展,才能在未来社会竞争中拥有持续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动力。和谐学校文化尊崇和而不同、自主发展理念,充分凸显学校人的主体性,使学校人的潜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学校人自觉、自立、自强和自爱的主体品格,以及敢于探究、批判和创新的精神品质。

二、和谐学校文化的内容结构

和谐学校文化是一个统一整体,由三个维度有机构成。学校人与环境的和谐是其外层,学校人与他人的和谐是其中层,学校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其内层。学校文化任何一个层面失去和谐都会影响另外两个层面的和谐关系。只有当学校文化的外、中和内三个层面都达成了和谐统一关系,才能最终实现整体意义上的“三维和谐”的学校文化建设。而且和谐学校文化的每个维度之间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彼此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正是在这种“三维和谐”的学校文化浸润中,渐进地实现“和谐学校人”的培育。

1.学校人与环境的和谐

我国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追求“天人合一”。学校场域中的“自然”无疑就是整个学校环境。学校人只有感受到学校环境的安全、有序、温馨和舒适,才能安心的学习和工作,才能健康和快乐的生活,进而实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学校人与环境和谐是“和谐学校人”培育的前提和基础。学校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三风一训”等)、制度环境(各项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和物质环境(建筑、景观、绿化、墙画、展板、教学设备、教材用具等)。

学校人与环境和谐是指,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与学校环境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管理者和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轻松、活泼、积极、向上的学校环境,让学生在学校中感到安全、温暖和舒适,有家的感觉。另一方面,管理者和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环境建设之中,成为学校环境建设的一员,让学生充分理解学校环境的内涵和意义,实现自身与学校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发展。对于教师来说,教师是学校环境(包括班级环境)构建的建言者、参与者和创造者。教师要想实现自身与学校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环境的建设之中,为创建一个和谐的学校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说,教师正是在环境建设的过程之中实现自身与学校环境的和谐发展。对于管理者来说,学校环境建设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他们的引领和决策。在学校环境建设中,管理者既不能成为“人云亦云”的“跟随者”,也不能成为“固步自封”的“保守者”。管理者只有具备审时度势的眼光,脚踏实地的作风,以及创新进取的精神,才能成为学校精神、物质和制度环境建设的引领者、推动者和改革者,进而实现自身与学校环境的和谐发展。

2.学校人与他人的和谐

我国传统哲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彰显“中和”“中庸”思想,关注人与人的差异性,倡导人与人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和谐学校人”的培育离不开团结、协作、平等、友爱、宽容的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学校人与他人的和谐主要是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管理者、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1)师生和谐

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因而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无疑至关重要。师生能否达成协调一致、和谐相处的关系主要取决于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是否公平对待了每一位学生?是否关注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内心和情感世界?是否不忽视、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等等。不难理解,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作为一名教师,你给予学生多少爱,学生就会反馈予你多少爱。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做到真诚地关爱、帮助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无疑也就实现了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

(2)学生与管理者和谐

学校管理者往往是学生心目中“最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是因为学生与管理者之间有交集,彼此经常看到,并感受到对方的存在。说陌生,是因为学生与管理者之间很少有互动交流。为此,管理者应该主动走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多去感受和理解学生的一言一行,多去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学生的和谐关系。与此同时,学生才会把管理者看作是既亲近又值得信赖的人。

(3)教师与管理者和谐

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是一对管理与被管理、制约与被制约的矛盾关系。这种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和阻碍教学的正常开展。那么,管理者如何实现与教师的和谐关系呢?一方面,管理者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在制度的规范下公平公正地开展工作,充分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师的自主管理和发展。另一方面,管理者要敢于破除管理中的形式主义和条条框框,减轻教师教学负担,让教师免受外界干扰,潜心教书育人。同时,管理者还要建立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机制,实现与教师真诚而平等的沟通。只有这样,管理者和教师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地开展教育工作,彼此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此外,学校人与他人的和谐还包括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和管理者之间的和谐,以及不同群体(小组、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等。

3.学校人与自身的和谐

我国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关系,关注人的内在修养,注重人身心的和谐发展,反对外界和外物对人身心的干扰、压抑和束缚。人具有独特性、情感性和主体性等特征。实现学校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就是要充分彰显每个人的自身特性,让每个人的内心、内在得以和谐发展。实现学校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培育“和谐学校人”的根本。学校人与自身和谐是指,学生、教师、管理者与自身的和谐,这三者和谐也是一个统一整体,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学生与自身和谐

实现学生与自身和谐需要关注三个方面:其一,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一无二”性。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特性,促进每个学生和而不同的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二,在多元文化、信息“大爆炸”、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学生很难不被外界眼花缭乱的信息所干扰、迷惑,甚至束缚,而这些不良影响往往会导致学生内心失去平衡,甚至扭曲、自我封闭等。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始终保持一个清醒的大脑,保持一种内心的平静、本真和自由,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其三,教师需要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主发展能力。学生只有实现自觉、自尊、自立和自强,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摆脱外界的各种束缚;才能主动学习、善于反思,敢于探究、批判和创新;才能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实现身心和谐发展。

(2)教师与自身和谐

教师实现自身的内在和谐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谨记自身的身份,要经常反思和追问“我是谁、我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丢失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都要用心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用心上好每一节课;都要用爱浇灌每一个心灵,用爱呵护每一个学生,用爱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妥善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如教学与自身专业发展、家庭、科研、职称等关系。教师只有做到用心、用爱去教书育人,并达成教学中各种和谐关系,才能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

(3)管理者与自身和谐

管理者要想实现自身的内在和谐,除了需要妥善处理好工作与自身专业发展、家庭、科研、职称等关系之外,还需要正确定位自身的多種“角色”。一是管理者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引领者。如何让学校发展符合时代的潮流,如何让学校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这无疑是学校管理者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二是管理者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动者。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很多改革过程中的“顽疾和障碍”需要管理者运用科学、机智的方法,带头予以破除。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校课程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三是管理者是师生发展的服务者和保障者。可以说,促进师生发展是管理者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目标和尺度。此外,管理者还需择机从繁杂的工作中“逃离”出来,提升自身的理论和道德修养,加强工作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只有做到这些,学校管理者才能实现自身内在的和谐发展。

三、和谐学校文化与教学的循环互动

和谐学校文化的建构不是一条标语或口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其必须踏踏实实地落实和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并达成与教学之间的循环互动,才能最终实现“和谐学校人”的培育。具体而言,一方面,学校人需要在和谐学校文化理念的指引下,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目标和谐、课程和谐、方法和谐、评价和谐、环境和谐,推进学校人的“三维和谐”发展,进而渐进地生成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和谐学校文化。另一方面,学校人要以具体教学实践中生成的、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和谐学校文化为导向,进一步改善整个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和谐发展。可见,和谐学校文化与教学是一种循环互动关系。

1.在教学中促进与生成和谐学校文化

(1)目标和谐

目标和谐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促进学生与环境、与他人、与自身的“三维和谐”发展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外在表现。如过于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习得,而对学生与环境、与他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关注不够,因而造成学生与学校环境、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身心的不和谐现象。譬如,冷漠、孤立的学校环境使学生感到紧张、不安全、不快乐;分数、奖励、名誉、升学等标签往往被看作是衡量学生成败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进而导致所谓的“好学生”与“差学生”之分;学生深深地被“应试教育”所压抑和束缚,难以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感和幸福感。由此可见,这些不和谐现象对学生的和谐发展产生着严重“威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须要建立学生的“三维和谐”发展目标,并以这一目标指引自身的各项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2)课程和谐

课程和谐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构建促进学生“三维和谐”发展的课程。当前学校课程资源的种类相对较少和单一。教师基本上都是围绕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与巩固而展开教学,缺乏对促进学生“三维和谐”发展课程的关注。殊不知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以及健康发展的基础。没有学生的“三维和谐”发展,就难言实现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良好发展。因此,教师应将学生的“三维和谐”发展作为自己课程建构、开发与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基于学校的传统和特点,积极建构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特色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三维和谐”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在教授国家、地方课程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进行内容重构,将课程中能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内容进行凸显和放大,促进学生“三维和谐”发展。概言之,教师应该将促使学生“三维和谐”发展作为自身课程建构的一条主线,有效统整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3)方法和谐

方法和谐是指教师有意识地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三维和谐”的发展。由于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制约,以及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讲—练—考—评”模式,使教学方法过于模式化和单一化,缺乏灵活性和自由度,缺失对人的“三维和谐”发展的深层关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选择和运用一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一是探究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发现、理解和获取书本里的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去发现、理解身边的事物,感受周边的环境,促进与学校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是合作教学法。合作是学生的基本学习和生活方式之一。合作教學法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理解、沟通与交流,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发展。三是批判教学法。批判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和评价,促进学生分析、论证和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公正、开放、质疑、求真等思维品质的养成,进而促进学生积极自主的发展。

(4)评价和谐

评价和谐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促进学生“三维和谐”发展作为自身教学评价的标准之一。当前很多学校的教学评价往往过于关注学生学习状况、行为习惯、考试分数等外在表现,评价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对学生道德、审美和价值维度的评价,更缺乏对学生作为人的“三维和谐”发展的评价。“三维和谐”发展的教学评价能够将过于关注学生外在表现的评价“拉回”到对学生作为人的“三维和谐”发展的关注,深层次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不难理解,一个在学校环境中感觉不适应、不舒服,与他人关系紧张和对立,内心感到压抑的学生无疑已经失去了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是否拥有安全感、舒适感和归属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以及身心是否健康、积极向上等维度作为自身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5)环境和谐

从狭义的角度,即从学校教学工作的角度来看,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关系等[7]。环境和谐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促进学生与教学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可以说,当前很多中小学所展现的教学环境相对比较传统和僵化,缺乏生气,与学生鲜活而丰富的发展特性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譬如,物质环境空旷乏味,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缺乏舒适感和温馨感;精神环境内涵单一,主要是“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做、如何行”等标语和口号,难以叩响学生心灵,满足学生多维发展需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平等、真诚、充足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教师应构建出促进学生“三维和谐”发展的教学环境。具体而言,教师应该构建一种轻松、积极、快乐、向上的精神环境,一种安全、干净、明亮、温馨的物质环境,一种互帮、互助、沟通、合作的人际环境,一种自觉、自尊、自立、自强、自爱的主体发展环境等。

2.和谐学校文化导向下的“三维和谐”教学图景

(1)安全有序、温馨舒适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安全感、舒适感和归属感

其一,安全有序。在任何情境下,教学环境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在安全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会卸下防备,轻松快乐、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而有序的教学环境意味着教学具有规范透明的规章制度、条理清晰的教学过程,以及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等。学生在有序的教学环境中会不急不躁、有条不紊的学习和生活。其二,温馨舒适。温馨舒适的教学环境是体现学生所思、所想、所做的人性化环境。在温馨舒适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们会受到充分的尊重和欢迎,会感受到温暖和体贴,会有归属感。他们喜欢和愿意走进校园、进入班级中学习和生活,而不是排斥、讨厌、害怕走进校园和班级。

猜你喜欢
管理者环境学校
窗口和镜子
环境清洁工
学校推介
漫观环境
取得员工信任,靠什么?
管理授权的六大误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