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吉古力·阿不都克力木 陈 霞 徐 斌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医学中心,乌鲁木齐市 830054,电子邮箱:274597862@qq.com)
2019年12月,我国出现了以湖北省武汉市爆发、多地区散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例,此次疫情影响范围之广、后果之严重,给我国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健康风险,同时也给卫生防疫、医疗救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为进一步控制疫情蔓延,各省成立了援助湖北医疗队,这为打赢防疫攻坚战及巩固取得的成绩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认为,在面临医疗防护物资短缺、患者数量和感染风险激增的环境下,抗击COVID-19一线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1],医护人员对工作环境的安全性、积极实现自身价值及关心关爱措施等非物质激励的需求更为迫切,需求的满足情况或可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效能[2]。激励需求是指在抗疫一线的特殊环境下,医护人员所表现出渴望得到与日常工作中具有差异的需求与正向激励[3]。本研究旨在调查疫情背景下医护人员对非物质激励的需求,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非物质激励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卫生行政部门激励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1.1 研究对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2020年1月28日起,分别从新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含兵团)抽调不同专业、分多批次累计派出509名医护人员援助湖北省武汉市抗击COVID-19,本研究以派出之日(1月28日)起,至完成救治工作(3月28日)作为研究区间,以509名援鄂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1.2 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激励需求调查表、非物质激励重要程度调查表,选择首批医护人员抵鄂开展工作2周后(2月12日)为问卷调查起点,在尊重受访者意愿的前提下,基于相应软件APP应用平台,以线上问卷方式自行填写调查表,于离鄂前(3月28日)完成调查。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1)人口学特征:年龄、民族、性别、婚姻;(2)工作情况:工龄、职称、学历、行政职务、月薪收入;(3)疫情处置能力:是否有参与处置/协助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历、是否有重症监护室的工作经历、是否有诊疗/护理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工作经历;(4)工作环境:是否在隔离区工作、隔离区累计工作时长、病房类别;(5)专业技术类别:护理人员、临床医师、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保障人员、行政人员)。
1.2.2 非物质激励需求调查问卷:通过专家函询,结合相关研究[4]确定以下6类非物质激励需求。(1)非物质回报:指医护人员工作付出后渴望得到能维持其工作主动性的相应非物质回报;(2)社会交际:情感倾诉、娱乐、沟通;(3)重视与尊重:被领导、同事、社会、家人的重视与尊重程度;(4)实现自我价值:通过援鄂树立新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5)关心与关爱:关心与关爱制度的制定与落实;(6)安全与健康:工作环境与身心健康。自制激励需求调查问卷对援鄂医护人员的上述6类需求进行调查,并采用Likert 5级正向评分法[5]对激励需求进行赋分,总分1~5分,分值越大提示个体对其需求水平越高,其中5分=需求极高,4分=需求高,3分=需求适中,2分=需求低,1分=需求轻微或无需求。将需求得分与国内常模[6]进行比较来评价援鄂医护人员对非物质激励的需求,如评价得分高于国内常模则认为激励需求水平较高,反之则认为激励需求水平较低。
1.2.3 非物质激励重要程度调查问卷:回顾关于护理人员非物质激励需求的经典研究[2,7],在此基础上结合1.2.2部分的需求分析结果,自制非物质激励重要程度问卷对非物质激励重要程度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自我价值实现激励、工作条件、内部工作环境激励、优质服务激励、获得应有尊重激励、关爱措施激励等6个维度。以各维度得分之和为重要程度总分,借鉴冯慧婷等[7]研究得出的激励重要程度评价标准,将非物质激励重要程度总得分分为3个等级:不重要(20~50分)、一般重要(51~100分)、比较重要(≥101分)。信度、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72,满足研究需要。
1.3 问卷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7],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平均作答时间约为180 s,非物质激励调查问卷平均作答时间约为360 s,因此在回收过程中剔除作答时间过短的问卷,即一般情况问卷作答时间低于60 s、非物质激励重要程度与激励需求问卷中作答时间低于100 s的问卷。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09份,除去12份作答时间过短问卷、6份失访问卷,共回收491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6.46%,最终纳入研究对象491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调查表各维度信息,除去敏感信息后,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或t′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援鄂医护人员非物质激励需求重要程度评分情况 援鄂医护人员非物质激励需求重要程度评分为(301.61±2.61)分,处于比较重要程度,医护人员非物质激励需求重要程度由高至低排序为:内部工作环境激励、关爱措施激励、工作条件与绩效激励、自我价值实现激励、获得应有尊重激励、优质服务激励,见表1。
表1 援鄂医护人员非物质激励需求重要程度评分(x±s,分)
2.2 医护人员非物质激励需求内容分析 援鄂医护人员非物质激励整体需求得分均值为(4.67±0.10)分,高于国内常模(4.52分)[6],其中,激励需求程度最高的是安全与健康[(4.89±0.26)分],其次是关心与关爱[(4.82±0.36)分],需求程度最低的是社会交际[(4.53±0.55)分]。安全与健康、重视与尊重所在顺位与国内常模相同;其他需求所在顺位与国内常模中的顺位不同。见表2。
表2 医护人员对激励的需求情况
2.3 不同基线资料研究对象的非物质激励需求得分的比较 不同的专业技术类型、性别、年龄、学历、行政职务、民族、婚姻状况、职称、工龄、进入隔离区、隔离区累计工作时长、病房类别、参与/协助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历、诊疗/护理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工作经历、重症监护室工作经历的援鄂医护人员的非物质激励需求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护理专业、女性、22~29岁、大专学历、无行政职务、维吾尔族、未婚、中级及以上职称、工龄≥11年、进入隔离区、隔离区累计工作时长≥9 d、重症病房、无参与/协助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历、有诊疗/护理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工作经历、有重症监护室工作经历的援鄂医护人员的非物质激励需求得分更高。见表3。
表3 不同基线资料研究对象的非物质激励需求得分的比较(x±s,分)
2.4 影响医护人员非物质激励需求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医护人员非物质激励需求得分为因变量(连续变量),将上述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15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4),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除年龄、学历、行政职务、工龄、是否有诊疗/护理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工作经历这5个变量外,其他变量均为影响医护人员非物质激励需求得分的因素(均P<0.05)(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0.070,P=0.018)。其中,护理专业、女性、维吾尔族、未婚、中级及以上职称、进入隔离区、隔离区累计工作时长≥9 d、重症病房、无参与/协助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历、有重症监护室工作经历的援鄂医护人员的非物质激励需求程度更高。
表4 变量赋值表
表5 非物质激励需求程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3.1 以需求特征的重要性为导向为非物质激励措施的实施创造必要条件 此次新疆援鄂人员平均年龄(33.8±1.07)岁,在对COVID-19认知有限、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来到武汉,首次面对如此严重的疫情,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烈性传染病患者的处置经验,加之防疫初期人力资源不足,以及医护人员工作强度不断增大,在面临防护物品短缺、隔离措施欠佳的情况下,很多无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工作经历的医护人员也被抽调至隔离病区工作。基于上述工作强度与感染风险并存的情况,医护人员对非物质激励有了新的认识,从总体情况来看,主要体现在对非物质激励需求程度的提高。胡静[8]研究认为,医护人员处于工作压力较大的环境下时其对非物质激励的需求会进一步提升,回归正常工作后这种认知随之降低。本研究中,援鄂医护人员非物质激励整体需求得分均值为(4.67±0.10)分,高于国内常模(4.52分)[7],因此认为援鄂医护人员对非物质激励的需求有所提升,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但与之不同的是,援鄂医护人员对非物质激励的需求有所提升可能是由疫情环境与日常工作压力共同导致,这使得医护人员更加重视关心关爱等激励措施。在疫情初期的严峻形势下,医护人员更容易产生急性心理应激障碍,研究显示,有76.21%的医护人员因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9],此时,他们对物质需求的程度较低,对精神激励需求程度提高,体现在渴望被关心与关爱。而随着疫情的缓解、消退,回归工作常态后的医护人员更加重视内部工作环境激励,表现出对优越、稳定工作环境的向往。受激励政策所限,相关措施执行力度略显不足,甘肃援鄂医护人员渴望被纳入“体制内”,提出了盼望解决人事编制的需求[10];疫情中部分医师在职业道德的非物质激励下为患者提供优质救治服务而不幸感染COVID-19[11],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获得了社会应有的尊重。此类社会现象应当加以重视,一方面避免因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机构对非物质激励需求重要性认识的不足而导致激励制度欠缺,或因激励措施实施不当而导致非物质激励需求与现实环境产生过大落差;另一方面还应当重视由于激励过度而带来社会公平性下降、非物质激励作用减退的负面现象。
3.2 非物质激励需求对提升社会公平性及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与大多研究[6-8]结论相同的是,本研究也得出了职称与非物质激励需求相关的结论,通过访谈了解到,不同专业技术职称的医护人员认为在同等暴露风险与工作强度下,其工作贡献是不同时,以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对非物质激励的需求最为突出。医护人员对激励的需求中,安全与健康、重视与尊重所在顺位与国内常模相同,说明以上两个维度受疫情影响不大,激励政策及措施可暂不改变。从医护人员所处工作环境来看,在隔离区、重症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非物质激励需求均高于在非隔离区、普通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并随着累计工作时长的增加而表现出更高的需求。这可能与隔离区工作环境有关,一方面医护人员身着隔离服,在有限的封闭空间内工作,缺乏交流,承受的精神压力较大;另一方面,作为感染高危人群,工作风险极大,且随着被感染医护人员和患者数量的增加,其心理负担较重、激励需求更高。研究显示,恶劣环境下人们对非物质激励的需求更加迫切[12],因此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更应当注重此类人员的激励需求,选择正确的激励方式。Coleman[13]研究认为,在缺乏激励措施的工作环境下,职工仅能发挥出20%的工作效率,在对其实施正确的激励后工作效能可提升至80%以上,还能有效提升员工的忠诚度。鉴于此,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排/轮班、关心关爱措施,降低暴露风险、减少隔离工作时间、及时调整医护人员至普通病房,是提升工作效能、提高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有效非物质激励,对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维吾尔族比汉族更重视激励需求,然而回顾本地区相关激励政策,其成效并不显著[14],且容易在工作中造成不必要的矛盾,考虑到公平性这一因素,建议在实施非物质激励措施时尽量避免政策向此倾斜。
综上所述,不同特征援鄂医护人员对非物质激励的需求存在差异,今后行政机构应当从自我价值、工作条件与绩效、内部工作环境、优质服务、获得应有尊重、关爱6个层面出发关注一线医护人员,制定与完善相关措施,确保最优激励成效,进一步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但在正确运用非物质激励措施积极的一面助力疫情攻坚的同时,要警惕非物质激励作用减退带来社会公平性下降、医护人员工作成效降低的负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