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福忠,赵金羽,安同伟,褚文军,高 彬,冯海波,曹桂敏,张 晶
(1.天津市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天津 300402;2.天津赫莱恩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津 301702)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传染性法氏囊炎、甘布罗氏病及禽肾病等,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免疫抑制性的疾病[1]。鸡患该病的临床特征以自啄泄殖腔、食欲减退、排白色黏稠便等为主。病理剖解可见法氏囊肿胀、出血、肾脏花斑等症状。IBD 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等特点,会危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促使鸡体免疫力下降,造成免疫抑制,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诱发新城疫、传染性贫血等其他疾病[2],导致该病的综合防治异常复杂,给我国的养鸡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IBDV 是RNA 病毒,主要针对法氏囊中活跃分裂的B 细胞,通过坏死和凋亡过程导致法氏囊中B细胞的消耗[3]。B 细胞的死亡会使法氏囊组织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大大降低其免疫功能,削弱了禽类所特有的免疫器官。生长期的雏鸡体内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抵抗外界病菌的能力相对弱,法氏囊若被破坏,免疫器官的功能就难以发挥。
IBDV 主要侵染3~15 周龄的鸡,该病毒侵入鸡体内后,往往会导致鸡快速发病,进而通过传染形成群体感染。该病的潜伏期为2~3 d,病鸡表现为腹泻、羽毛皱缩、厌食、污浊口、寒战、法氏囊肿大或出血等症状,其中法氏囊水肿和萎缩是IBDV 感染的主要症状。经典毒株可造成禽群10%~50%的死亡率,强毒亚型毒株可造成50%~100%的死亡率[4]。
以山东潍坊送检的2~7 周龄疑似IBD 病鸡为研究对象,部分病鸡出现震颤、摇摆并伴有抑郁、羽毛皱缩、厌食、腹泻等症状。注射蛋黄抗体后,病鸡症状未有改善,发病3 d后出现死亡病例。
对病鸡进行解剖,IBD的主要病理变化见图1至图6。
图1 法氏囊水肿和萎缩
图2 法氏囊出血
图3 法氏囊肿胀、出血,肾脏出血
图4 法氏囊严重出血
图6 腿肌出血
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情况等综合判断,初步诊断该病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需进行实验室检测进一步确诊。
图5 肾脏花斑
取病鸡法氏囊,切碎匀浆后稀释100 倍,备用。取一块96 孔聚苯乙烯板,每孔加入0.1 mL 兔抗IBDV IgG(用pH9.5 的碳酸盐缓冲液1∶20 稀释),于4 ℃条件下静置24 h。之后将各孔液体倒尽,加满洗涤液,放置3 min,弃去洗涤液,用滤纸拍干,反复3 次。第1 孔加入样品稀释液作为空白对照,第2 孔加入阳性对照液,第3孔加入阴性对照液,其他孔加入被检样品。每孔加入样品100 μL,于湿盒中37 ℃静置1 h。洗板,每孔加100 μL 酶结合物,于37 ℃下静置45 min。再次洗板,每孔加入新配制的底物溶液(含3% H2O2)100 μL,于室温条件下静置20 min,然后每孔加入2 mol 硫酸50 μL。结果发现孔中呈黄褐色,比色法计算得P/N值≥0.2,该鸡确诊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采取科学的综合防控措施,从源头上杜绝IBD传入。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降低传播风险。科学控制养殖密度以减少应激,垫料和粪便要及时清扫消毒;在饲料中添加板蓝根和金银花等中草药进行预防保健,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口服补液盐等,增强鸡抗应激能力[5]。
目前,疫苗接种仍然是控制IBD 的首选方法,大规模疫苗接种一般通过饮用水进行。减毒活疫苗根据其引起的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不同,分为轻度、中度疫苗。轻度疫苗不会对雏鸡法氏囊造成损伤,但效果较差。高致病性的疫苗(中级或中级+)可能会间接损伤其法氏囊,导致继发感染[6]。
灭活疫苗的主要配方为油包水乳剂。通常给种鸡接种后,可以将高滴度抗体垂直传给后代。中级疫苗主要用于降低雏鸡法氏囊丙二醛的活性。疫苗接种后可能会出现毒力恢复、菌株重组和疫苗反应导致疾病或生产损失等不良副作用[6]。
对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临床上可在发病初期采用高免血清和卵黄抗体治疗,搭配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严重威胁全球家禽养殖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免疫抑制疾病之一[7]。鸡群发病后会成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IBDV在鸡体内潜伏期一般为2~3 d,发病率高达60%~70%,死亡率为15%~20%。该病的检测方法包括临床解剖、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目前,IBD 的防控措施主要以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为主,灭活疫苗对超强株和免疫株的交叉保护作用不足,减毒活疫苗易出现毒力返强、污染环境等问题。免疫种鸡是减少IBD 在雏鸡群中发生的有效方法。通过良好的生物安全管理和注射疫苗可有效防控IBD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