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富荣,吴 莉
(山东省宁阳县磁窑镇畜牧站,山东 宁阳 271411)
猪梭菌性肠炎,又称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猪魏氏梭菌病、仔猪肠毒血症,俗称仔猪红痢,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广泛存在于土壤、饲料、蔬菜、污水和粪便中。病原体从消化道侵入机体,可引起多种动物的肠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它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体。认真加强对该病的诊断和预防,对提高养猪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仔猪梭菌肠炎病死率高。该病的主要症状是血性腹泻、小肠后部的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改变。该病不仅威胁猪的健康,有时人也会感染。该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土壤、下水道和灰尘中。猪场一旦发生该病,防治难度大,对仔猪影响较大。应采取早发现、早治疗的方法。除全方位清洁消毒猪场外,还应选择敏感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在诊疗过程中,要注意该病的特点和诊断方法,以免误诊误治,耽误病情,给猪场造成更大的损失。本文分析了该病的病原和流行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提高对该病的防控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该病致病原为产气荚膜梭菌,镜检形态为两端钝圆的短粗型微小杆菌,属厌氧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生物学特性:无鞭毛,有荚膜,厌氧但厌氧不严格,血琼脂平板上有溶血环(具有溶血性),能充分发酵糖类并多量产酸产气,病理过程可形成多种毒性物质损伤细胞膜及血管内皮细胞并使糖类分解,从而导致细胞坏死、组织水肿、充气等病变,部分菌株产生的肠毒素可引起食物中毒。典型特征:能分解动物机体组织中的糖类并产生大量气体致使局部形成组织气肿,进而阻碍血液循环供应并造成组织坏死,故得名产气夹膜梭菌。药敏性:对抗革兰氏阳性菌制剂(含大部分抗厌氧菌制剂)敏感[1],可供选用的敏感剂有复方青霉素类、泰乐菌素、环丙沙星呈高敏,对其他传统抗生素呈中敏或不敏感,对猪场常用的消毒剂敏感度较低。生化抵抗力:荚膜结构决定了其对生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尤其是形成芽孢的荚膜梭菌抵抗力更强,干燥、光照、高温及常规消毒等很难将其大量灭活,须100 ℃高温作用下才能将其迅速灭活,寄居于动物机体组织及有机物载体中时感染活力无限延长。
所有猪均易感,临床上以新生仔猪高度易感。断奶后仔猪随日龄增长其抵抗力逐渐增强,成年猪群极少发病。发病猪是主要传染源,被病原菌污染的饮食源、带菌的其他动物及相关污染物件等也是潜在的传染源,发病场(舍)长期存在风险传染源载体物质及中间传播媒介。传播途径较为广泛,主要是经消化道侵入传染,亦包括内外源性感染。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呈常年发病,隐性感染的繁殖母猪可能发生垂直传染,多呈零星散发趋势。该病潜伏期约为48 h左右。
该病因病原菌血清型、毒株毒力及发病畜个体等差异而有复杂的症状表现,按照发病轻重缓急程度大致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急性型多发于1~2 日龄仔猪,发病仔猪多在24 h 内死亡,多呈无征兆急性死亡。典型症状:发病猪精神沉郁,嗜睡及昏迷,食欲下降或至完全废绝,排消化不全、带酸腐臭味的水样粪便,病初常伴高热(40~41 ℃)[2],渴饮、喜吸食脏污冷水,鼻镜干燥皲裂,体表局部或大部色变(发红或发绀),呼吸频数或呼吸困难,腹部略微臌胀,病程中后期常见血痢现象。剖解变化:较多见肝脏肿胀及质变、色变;脾脏明显水肿;肾脏轻度水肿及散在出血点;胃肠道见卡他性出血性炎症,严重结肠炎,肠臌气,肠壁菲薄呈半透明状;肺充血,气管及支气管卡他性炎;腹股沟淋巴结充血肿胀;心内膜少量出血点;有时可见脑膜炎病变。
鉴于该病与大肠杆菌病等消化道疾病有较多相似症状,视诊检查及剖解变化不足以作为确诊依据,确诊须以实验室鉴定为准。诊断步骤:①高倍镜检。取少许新鲜病料(肝脾组织)制作触片,经革兰氏染色后置于高倍油镜下观察,可见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两端钝圆、有荚膜及芽胞的短粗型微小杆菌,单个游离或成对存在。②分离培养。采集适量病死畜小肠内容物(混悬液)接种于普通肉汤平板,分离划线,置于37 ℃厌氧环境培养24 h,传代2次后可见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呈灰白色的单个菌落。再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仍可革兰氏染色阳性的小杆菌,单个或2 个连体存在,外层有荚膜,偶见有芽孢居于菌体中间或偏向一侧[3]。③继续将第3 代培养物接种于普通肉汤平板,上层以石蜡油密封,置于37 ℃厌氧环境培养24 h,肉汤逐渐出现浑浊。经琼脂平板培养10代以后,可得到较纯的梭菌培养物。④将纯培养物接种于肉肝汤厌氧环境培养24 h,仍然可见培养物变混浊,并有大量气体产生(典型特征),试管底有沉淀物,再经革兰氏染色镜检仍可见特征性的菌体(菌落)。即可确诊。
目前,针对该病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首推对症疫苗主动免疫,采用C 型产气荚膜梭菌培养物研制的C型产气荚膜梭菌氢氧化铝菌苗和仔猪红痢干粉菌苗接种适免猪。计划免疫(主动免疫)程序:第1胎和第2胎母猪适时接种注射菌苗2次,首次接种在分娩前1个月,加强免疫在分娩前半个月左右,剂量按照8 mL/头;之前已接种过菌苗的能繁母猪,第3 胎次可在分娩前半个月左右接种1 次即可,剂量为5 mL/头[4],确保产生有效母源抗体即能使胎生仔猪获得被动免疫抗体保护。此外,发病猪群在仔猪出生后15~30 日龄接种抗猪红痢血清(3 mL/头),或采用C 型魏氏梭菌抗毒素血清口服(10 mL/头),每日1 剂,连服3 d,亦可令新生仔猪获得良好保护。
重点在于把好“入口关”,严防饮食源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定期清扫圈舍、清洗相关使用物件并进行严格消毒。发病场(舍)须对病死畜尸及相关污染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置。主动消灭“四害”、体内外寄生虫等中间传播媒介,降低病原散播风险。合理掌控每个圈舍的猪群密度,保持良好的通风、散热、排湿及采光条件。根据四季气候温差波动特点,主动调剂适宜的温湿度值,勿令高速冷风直吹猪群,勿令猪群产生不良热应激(中暑/热射病)等。
该病重点保护对象是哺乳期低龄仔猪。①最好的保健是确保刚出生1~3 d 的仔猪吃足初乳,令其获得充足营养、促进胎粪排出、获得有效母源抗体保护,良好的健康度是仔猪抵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基础保障。②该病不排除母体垂直传染,母猪产前产后适量投喂“白头翁散”或“益母生化散”[5],可有效预防母猪某些产科疾病及新生仔猪湿热下痢、轻度腹泻等,实践验证这种母仔同防同治的方式对于保护消化道、预防消化道继发感染(内源性感染)有一定效果。③经近代兽医临床实践总结认为,动物必需的某些维生素足量摄入对于增强其免疫力及消化道(胃肠道)功能有确切效果,发病猪、亚健康猪、康复猪的日粮中有计划倍量添加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 族)对维系其正常生理及代谢机能效果显著,有类似于抗生素甚至优于抗生素的防治作用。
笔者认为,兼顾考虑减轻对仔猪重点免疫脏器(肝肾)的负担,防治该病首选乳酸环丙沙星或硫酸庆大霉素,可交叉使用以避免产生药物耐抗性。低龄仔猪尽量避免肌注治疗,宜口服治疗为妥[6]。日龄较大的病猪可根据致病菌药敏性特点筛选复方青霉素类、泰乐菌素、新头孢菌素等敏感剂作注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