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程性评价活动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2021-03-17 04:20张凤霞
考试周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促进行为习惯

摘 要:小学是一个学生用时最长的学习阶段,是打基础的关键阶段。在小学阶段中,小学生不仅要为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培养基础的思维、意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还要接受行为习惯约束和基础的道德观念培养。在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这门课程的教师和小学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都是培养小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引导者,但小学德育始终处于一个相对低效的状态,距离预期的德育效果有一定的距离。考核评价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适当的考核评价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成果,不适当的考核评价方式反过来阻碍教育教学的开展。过程性评价是一种与德育教育比较契合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将期中、期末的考试作为判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依据,在各种活动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文章从过程性评价入手,分析过程性评价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方式,探讨过程性评价对小学生道德与行为习惯成长的促进作用,为提高小学德育工作效果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小学生;德育;行为习惯;约束;促进

一、 过程性评价的具体应用方式

(一)教师评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的重要性是最高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引导者,了解德育活动的目的、过程和标准,是对学生做全面、全程评价的必要角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强调学生对有关德育的教学内容做出准确反应,还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总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小学二年级的《我长大了》一课为例,教师需要求学生做好个人的成长记录收集工作,比如小学之前穿的衣服、照片、手工作品、获奖证书或家人对自己成长的回忆等;邀请家长用手写或语音的方式记录下对孩子成长的看法,然后制作成可在课堂上展示的PPT等形式,向全体学生展示。在展示中小学生能够看到自己长了多少厘米,长胖了多少千克,也能够了解到父母眼中自己成长了多少,借此来引导小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说说自己觉得自己有哪些变化和成长。在学生听完家长的评价,说完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后,教师可以适时添加自己对学生的印象对比,使学生为自己的进步而喜悦,鼓励小学生自尊、自爱。在这次德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从课前的引导、课上的促成、讨论结束时的点评,就是一个过程性評价的全过程,从前中后三个角度评价学生的成长,调动小学生对德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德育教学的效果。

(二)学生间的互评和自评

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学生对于自我和他人的正确认识是十分重要的教学部分和内容,能够帮助小学生约束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正确看待他人的长处和不足,是形成思想品德的重要环节。一个人看自己永远是有偏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接受他人的合理看法,尊重他人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忽视他人捏造事实、污蔑性质的品头论足;参照事实正确评价他人,用平和、适度的态度和语言来评价他人的言行,多欣赏他人的长处,多理解他人的难处;从自我心理、行为入手,培养学生自悟、自辨、自评的能力。

(三)家长参与评价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人老师,小学生的很多基础道德都是在与家长相处、模仿和交流中形成的,家长在小学生心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入家长参与评价,引导家长肩负起对小学生在校外、日常家庭生活中言行监督的责任。在家长和教师的配合下,才能够对小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综合的评价,正确评价小学生的阶段性成长和变化,共同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 过程性评价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在过程性评价活动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

诚实守信是我国公序良俗和法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也是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做诚实守信的人》单元中明确强调了“不说谎话”“言而有信”的重要性。相信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家长也向小学生多次强调过“不要说谎”,绝大多数小学生也明确知晓“说谎”是不好的行为,但认识到不代表能做到。究其根本,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谎言都是为了掩盖、隐瞒过失和错误,教师需要从根本入手引导小学生克服掩盖和隐瞒的心理需求,正视自己的言行。在《做诚实守信的人》中,第一课时强调不为隐瞒过失而说谎,强调讲真话时语气要委婉,强调善意的谎言在鼓励和安慰他人时的必要性。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向小学生询问“有没有说过谎?”有的小学生比较诚实,坦白自己说过谎,还能够讲出究竟跟谁说了什么样的谎言;有的小学生则比较不坦诚,说自己完全没有说过谎。“完全没有说过谎”本身就是一个谎言,教师可以先记住这些学生的表现,继续向下推进教学进度。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自己思考当时为什么要说谎,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还是想让父母不再继续唠叨下去,还是其他什么理由?这时候教师抛出司马光的故事和犯错受到责问时应当怎样回答的环节。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回忆,“当别人向你说谎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借此来引导小学生换位思考,进一步挖掘说谎话的错误。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重新将课程开始前的问题再问一次,“有没有说过谎”。这时候开课前还信誓旦旦自己没有说过谎的那部分学生会动摇,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只要有所改变,就是学生的成长,应当给予鼓励性评价。

(二)在过程性评价活动中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道德观念

小学德育工作不仅要在课堂上有所呈现,还要落实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为数不少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很好,教师讲什么都能够给予很好的反馈,对于不良言行能够清晰分辨,对于正确言行有清晰认识,但到了课下,很多小学生做的与说的完全不一样,这就导致德育工作只停留在课堂上,并未对小学生本身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小学生的言行不一致问题并不代表着小学生的道德不正确,这其中包含着很多原因,比如认知上的局限、道德上的不成熟等。比如,在低年级阶段,很多小学生并不能准确判断什么叫“公物”,也就不能判断“爱护公物”究竟是什么意思,对自己和他人是否损坏公物也没有正确的认知。这会随着小学生年龄的成长而逐渐被改善,他们开始能够判断“爱护公物”行为的动机和结果,开始能够正确分辨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在小学生能够正确分辨道德言行的情况下,成年人的行为示范才能够更多地影响小学生的言行。比如,在二年级下学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关于“爱护公物”的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日常搜集到的小学生不爱护公物的行为,包括扔扫帚、拖拽垃圾桶、用过的抹布不清洗、踹桌椅等,放在课件中来引导小学生自己分辨这些行为是否为“爱护公物”,并与小学生约定今后对班级、学校公物的轻拿轻放和正确使用。其后,教师可以在大扫除环节中继续观察学生的行为,看他们是否有所改善,看一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师叮嘱影响力的消散,小学生是否还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否养成了爱护公物的习惯。最后教师可以在期末总结上对小学生该学期的行为进行点评,点评内容包括最初的行为,“爱护公物”一课学完后的行为变化,时间推移带来的行为变化,促使小学生正视自己在“爱护公物”上的言行一致或不一致,促使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在过程性评价活动中培养学生“严于律己”的道德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律己”“慎独”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是君子必备的品行,“严于律己”也是我国德育教育中对学生比较高的一项要求,培养小学生这一道德观念十分必要。目前,社会上很多问题和冲突的根由都在于人们用道德去要求别人,却不用来要求自己。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为学生的灵魂注入“律己”的观念。教师可以在每周的道德与法治课上拿出一些时间来带领学生静思,思考自己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有哪些事情做得不好,静思的结果可以以日记或周记的形式向教师反馈。在最初大多数小学生只能想到自己做得不对的事儿,随着德育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思考自身错误出现的原因,如何纠正和弥补,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该如何做等。教师要肯定小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结合小学生在过去的言行和成长轨迹来进行有针对的赞扬和鼓励,让小学生意识到教师的重视,促使小学生将“严于律己”的观念深深扎根在脑海中。

(四)在过程性评价活动中培养学生“遵守公德”的道德观念

小学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小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以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慎思己身的习惯。教师可以在低年级阶段开始引导小学生逐步积累、汇总“社会公德”的内容,将其划分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几个板块,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进行贯彻。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多与自己的学生接触,观察学生在课堂外的言行习惯,在课堂上给予针对性的表扬、肯定,给予模糊主人公的批评和指正,对学生的成长和变化点赞,引导小学生将社会公德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三、 结束语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活动结束的评价重要性远高于活动过程的评价,卷面成绩的重要性高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学生的自身成长幅度,这就导致学生更重视卷面成绩,而不是从德育活动中的真实收获。长此以往,小学德育工作受到严重的阻碍。过程性评价是一种与终结性评价相对的评价方式,它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延续性、线性特征。在过程性评价的指导下,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能够更贴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了解小学生遇到的问题,解决小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小学生在活动中的成长幅度。

参考文獻:

[1]杨卫英(文).浅谈品德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J].职业,2018(30).

[2]曾庆日,刘卫平.过程性评价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厦门六中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

[3]范美林,廖圣河.评选德育积分先进 加强德育过程评价:作为义务教育薄弱校德育评价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校长,2019(5).

[4]张爱军.从行为规训到德性养成:学校德育范式变革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张凤霞,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过程性评价促进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利用大数据进行学习评估与诊断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Oracle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
基于过程性评价的Office高级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